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和规模2011年,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含中国)对影子银行明确了两个定义:其广义概念上的影子银行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狭义的概念即指"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具体是指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不适当的信用风险转移和高杠杆)或监管套利等问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与信用中介活动。批发业务模式、杠杆化操作、低透明度和较少受到监管是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活动的主要特征。影子银行体系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组织和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机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展,对其业务活动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需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其发展并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论文在对影子银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意义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尹继志 《新金融》2013,(2):43-49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及其中介活动。批发业务模式、杠杆化操作、低透明度和较少受到监管是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活动的主要特征。影子银行体系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组织和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机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展,对其业务活动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需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其发展并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及其中介活动.批发业务模式、杠杆化操作、低透明度和较少受到监管是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活动的主要特征.影子银行体系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组织和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机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展,对其业务活动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需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其发展并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丁刚 《甘肃金融》2013,(9):45-47
建立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将影子银行去"影"化,提高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商业银行、大型信托公司及基金公司等建立危机处置预案,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资标的,防范风险蔓延。影子银行内涵、构成和规模(一)影子银行的内涵"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uClley在2007年提出的,认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由杠杆程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组成的金融系统。美国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银行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国际货币基  相似文献   

7.
胡利琴  常月  陈锐  黄琨 《保险研究》2017,(10):29-41
基于机构关联的视角,运用TVP VAR模型和网络模型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重要机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进性,其从发展初期银信单一渠道模式逐步演变为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多机构合作的多渠道并存模式,机构之间关联性不断增强,风险传染效应显著。同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重要机构在不同阶段下有所不同。因此,为防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动态性和实时性,对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采取“穿透式”监管,并对系统性重要机构进行针对性监管和差异化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高度关联性,还应明确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职能范围,加强监管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8.
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比分析美国、欧盟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进展、不足和出路,认为应从信用创造视角透视影子银行体系运行的内在缺陷,欧美和国际监管措施未来应该完善其内在缺陷。最后提出应客观对待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不应盲目监管而应鼓励其发展,并监测内在风险机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影子银行分析框架,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小贷公司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系统性风险较小,监管套利机会较少。小贷公司如果在合法经营范围内运行,加上合理必要的监管,应不是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机构。  相似文献   

10.
陶诚 《福建金融》2013,(10):4-11
影子银行体系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及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潜藏着一定的风险隐患,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和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概括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类型、特点及国际监管经验,从信用创造机制入手,分析了其金融不稳定性及扩张机制,并提出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疆金融》2011,(8):86-90
G20首尔峰会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在2011年提出"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根据这一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1年4月12日发布了《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系统阐述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风险成因、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最新观点。现编译全文,并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美联储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到期日、信用及流动性转换,但无法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共部门信贷担保的金融中介。金融稳定理事会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与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影子银行是指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受很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SPV)等。同时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运行及信用创造过程,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并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其在运行过程中更多地依附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对信用创造以及货币供应量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信用创造产生冲击、不透明(不规范)业务流程以及监管缺失,从而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国辉  卢晓康 《金融纵横》2012,(5):32-35,52
本文利用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影子银行分析框架,对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小贷公司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其系统性风险较小,监管套利机会较少。小贷公司如果在合法经营范围内运行,加上合理必要的监管,应不会影响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5.
曹勇 《西南金融》2011,(8):55-56
影子银行体系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关联密切,其高杠杆业务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放大经济顺周期性,由于监管相对不足可能诱导监管套利。应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影子银行管理的微观机制建设,强化功能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管理,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披露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区域,其是否会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性风险是金融部门监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为非线性的U型关系,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低时,会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后,将扩大银行系统性风险。最佳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0.315万亿元至0.4万亿元之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方向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周莉萍 《银行家》2012,(10):55-57
正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曾在2011年10月发布《加强监管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建议》的文件,从金融功能角度界定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范畴和核心特征,提出影子银行体系是发挥商业银行核心功能——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信用中介。并以此为依据,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首次进行统计和监测。但是,FSB没有对影子银行的类银行核心功能运行机制给出更为详细的解释,本文尝试解析此问题及其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由于一直存在商业银行特许权及相关法律,在任何一个国家,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模式都是商业银行的垄断特  相似文献   

18.
钟燕 《福建金融》2013,(3):39-42
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膨胀已成为挑战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影子银行独有的业务模式,使其存在高杠杆率、流动性、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等风险。从美国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已经建立的监管框架比较来看,二者在监管机构、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上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是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规模,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的操作模式,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监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全球就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监管进行了广泛探讨。金融稳定理事会以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为蓝本,研究提出了系列建设性建议,如将“广覆盖”、“窄聚焦”和“深评估”作为监测框架建设的要点,削弱银行同影子银行实体的关联,加强对货币市场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等。我国的金融结构和市场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独特性,应立足本国实际,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