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分析了商业银行合规资本工具设计原理,对巴塞尔协议Ⅲ及总风险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 Absorbing Capacity)监管框架下的资本工具条款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际主要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结构及新型资本工具发行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相关特点及规律;全面梳理了国内大型银行的资本结构及资本工具发行情况,深入分析国内大型银行资本工具发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斌 《金融会计》2016,(4):55-61
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大而不能倒"问题,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会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更高损失吸收能力要求。本文在对更高损失吸收能力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更高损失吸收能力的基本原则、资本要求和与其他资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影响,最后就完善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许友传  苏峻 《金融研究》2015,(6):128-143
本文研究了应急资本参与者在限制银行风险承担中的作用及其条件依赖性。研究表明,在适当的资本区间内,应急资本债权人有市场约束激励,同时银行股东有动机限制其更大的风险承担/转移倾向。从管控银行风险承担的视角来看,监管当局有引入应急资本工具(或嵌入转股条款的创新型资本工具)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但须基于不同银行资本水平的差异进行结构性设计和区别对待。监管当局可允许或强制高资本银行发行一定规模的应急资本,但对低资本银行而言,应在其申报的资本补充和增长计划的评估基础上,审慎核准其应急资本的发行资格和发行规模。  相似文献   

4.
杨军  吴燕 《金融纵横》2013,(9):32-35
巴塞尔协议第三版发布后,对各国银行资本质量和数量均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强化了资本工具损失吸收能力。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虽然达标,但从资本结构来看,尚缺乏具有吸收损失性质的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本文通过研究国际银行资本补充操作实践,分析发现国外银行很多资本补充工具都带有夹层融资的性质,积极探索应用夹层融资工具是改善我国银行业资本现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银行资本质量(或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的度量问题。基于信用风险以及对应急资本、自救债券等新型资本工具的分析表明,银行资本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的能力体现为降低银行的破产概率;银行资本在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的能力体现为降低存款者在银行破产后的损失。在金融稳定功能上,资本质量的作用与政府的金融安全网有等价关系,资本质量相当于用私人部门资源起到金融安全网的作用。鉴于金融安全网会拖累政府信用并引发银行的道德风险,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应该首先充分发挥资本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约占金融机构损失的四分之一,银行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损失有很大比例来自操作风险事件。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日益重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已对操作风险提出资本计提要求,银监会也已明确了以三大风险(信用、市场、操作)为主的监管思路,并针对操作风险管理及资本计提发布拟  相似文献   

7.
郭会  许国平  高文宏 《时代金融》2012,(35):111-112
针对银行信息系统特点,在综合分析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现有研究基础上,对银行信息系统应急演练组织流程进行讨论,包括准备阶段、演练阶段、总结阶段等三个阶段,提出应急演练综合评价方法,并在大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应急演练中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8.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发布后,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和贷款损失准备要求。监管新规对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增强银行风险防范和损失吸收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也给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压力。为了将落实银行业监管新规与提升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商业银行应平稳有序实施新的资本监管标准,根据新的信用风险权重调整资产结构,积极探索资本工具创新,在加强流动性管理的过程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9.
《金融电子化》2006,(8):86-86
中国人民银行7月17日召开应急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副行长吴晓灵、苏宁均出席。会上,吴晓灵对央行各级机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包括银行挤兑、股市暴跌、金融机构倒闭、境外金融冲击、金融危机等情况)应急处置。此前,相关的《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各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事件一旦发生,如果应对不力,有可能给国家、人民和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如何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降低损失,已成为国家、行业和企业等各个层面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中国银行的实践,就完善商业银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谈几点思考。完善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势在必行银行业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对银行自身经营发展、全国或区域金融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王欣 《银行家》2011,(10):28-29
由于银行特殊的负债经营结构,资本充当着银行风险的最后防线,被广大投资者和监管当局所格外看重。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Ⅲ")的最终文本,它强化了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扩大了资  相似文献   

12.
《巴塞尔资本协议II》鼓励金融机构使用高级计量法计算监管资本,以此更加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水平。其中,基于情景的计量法融合损失分布法、记分卡法的优势,能够更加前瞻性地计量操作风险资本。本文深入研究基于情景的计量法的流程、建模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情况,提出应重视SBA在我国的应用和实践、建立完整的基于隋景的计量法体系、注重克服基于SBA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建议,有利于国内银行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使用SBA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以后,监管机构对银行监管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划分,以加强资本对损失的吸收能力,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等作为合格的创新资本工具重要性日益凸显。创新资本工具本身具有"似股似债"的特性,给会计确认及后续管理带来挑战。本文依据财政部《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与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抓住创新资本工具会计分类这个核心问题,重点探讨了到期日、股息支付、回购选择权、可减记或可转股等条款对分类结果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披露列报、每股收益计算等问题,最后从银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创新资本工具会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操作风险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普遍认可的一种影响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的重要风险,操作风险管控是现代金融机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纵观国际上金融界的一系列重大案件,如巴林银行倒闭、国际商业信贷银行非法经营等,其损失都不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而是由操作风险造成。根据贝氏评级公司对美国保险公司破产的研究,在寿险与健康险公司破产的原因中,  相似文献   

15.
康景森  王沛 《西安金融》2006,(12):50-51
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银行的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它具备资本的消化风险损失的性质,是银行确定风险边界的基础,以此为基点确定的风险边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充分考虑了银行的业务发展和资产扩张。因此,经济资本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正逐步演变为国内外银行管理的共同语言,成为金融机构决策的核心依据。本文对农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西部农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重点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和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月1日,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正式在发达经济体实施。本文选取了达标效果较好的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和汇丰集团等三家机构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银行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夯实监管资本、发行合格TLAC工具及降低风险密度等达标策略。根据新出台的"中国版"TLAC要求,我国将于2025年1月1日逐步达标。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TLAC充足率偏低,中长期面临较大压力。建议监管机构着力优化金融结构,引导银行建立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培育和发展合格TLAC工具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考虑本国特色,充分进行TLAC最低要求豁免安排;优化风险加权资产监管,降低资本消耗。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尽快探索发行合格TLAC工具;统筹资本补充策略,降低资本补充成本;降低风险密度,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相似文献   

17.
吴靓 《海南金融》2008,(7):61-63
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枢纽地位,建立健全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对于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我国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枢纽,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一旦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不当,很有可能上升为经济危机,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并给人民财产带来损失.为此,本文着重对我国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和监测、响应与应对和评估与恢复"等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郑境辉 《福建金融》2013,(11):22-29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其中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的重中之重。加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可以清晰地识别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实行抓大带小的分类监管,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达到金融机构的个体稳健经营与金融体系整体稳定的监管目标。本文采用指标法评估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此基础上从增强损失吸收能力、建立监管合作安排和完善处置方案三个方面,构建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20.
何兆伟 《时代金融》2013,(12):254-255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强烈。而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资产总是存在风险,而经济资本正好可以对风险特性进行客观、准确地反映。因此,有了以资本约束作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对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有效性进行阐述,对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如何配置与管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