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将生态补偿项目与扶贫战略相结合,是有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与扶贫的辩证关系分析,归纳目前在我国推进生态补偿扶贫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贫困与生态环境、扶贫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并系统归纳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扶贫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贫困是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诱因之一,生态环境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态补偿是扶贫的重要措施,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补偿与扶贫的不断结合为生态补偿扶贫提供了新的机遇;法制监管和长效保障机制的缺失、各部门管理职责交叉,缺乏统一管理、市场化参与程度过低,公众补偿意愿不高、补偿标准难以确定,补偿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对生态补偿扶贫的顺利实施造成了重大的挑战。[结论]应从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模式、兼顾公平与效率、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蓄滞洪区是我国江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流域和区域防洪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蓄滞洪区生态补偿,弥补蓄滞洪区因丧失机会而减少的收入,对促进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改善区内居民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了蓄滞洪区在我国防洪减灾中的地位及所作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蓄滞洪区生态补偿范围、主体、对象、标准、方法等。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蓄滞洪区生态补偿的法规或政策,中央财政重点要对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的蓄滞洪区开展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3.
通过界定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概念,以仙桃为例进行调研分析,提出针对性宣传、畅通民众参与渠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设性意见。研究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政府转移支付融资的法律问题,可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设立和运作,推动法律与制度完善,促进公平、协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5.
生态补偿政策作为生态扶贫的重要手段,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巩固脱贫成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生态补偿政策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入手,对生态补偿政策与减贫的国内外经典文献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归纳了生态补偿政策与减贫的分析框架和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路径,认为不仅要关注生态补偿政策对减贫的影响过程,还要注重以政策为联结,生态系统与生计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认为,未来应基于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多源、多时空尺度数据深入开展生态扶贫政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明晰生态扶贫战略实施的关键条件和机制,本文为有效发挥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作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草原生态治理得到国家极高的重视,并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政策予以解决或推广。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青海牧区维护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促进牧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林业生态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的,因此要不断完善补偿机制,使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林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研究与分析了林业生态补偿机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文献进行综述.目前,我国对于海洋生态补偿财政机制构建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并且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提出对我国生态补偿进行政策建构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的研究现状,介绍生态补偿的背景、定义、理论基础,从生态补偿的研究对象、补偿主体、运行机制和实施进程4个角度论述生态补偿机制,概述了生态补偿评价的主要方法和内容,指出中国生态补偿面临着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可持续性和跨系统研究以及急需构建一个社会参与和统一操作平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政策对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中国农业政策对政府和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政策对政府和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有些政策会促进政府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但同时也会抑制市场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14.
开展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有助于改进政策机制、支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结构-政策内容-政策工具”三维空间分析框架,利用NVivo 11 Plus对1978—2023年颁布的141份中央层面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进行多维度的量化分析,全面系统地揭示政策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发布数量呈现波动式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政策文本发布类型以部门规章为主,发文主体呈现层级高、多元化和政策联合决策聚焦于高层级部门的特征。(2)每个阶段的政策内容与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政策探索阶段主要关注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加强阶段开始以生态效益为导向,政策深化阶段注重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从政策工具来看,管制型、市场型、自愿型政策工具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分别占46.15%、46.83%、7.02%。文章提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应强化政策主体的协同合作、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概述国内外生态补偿内涵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针对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进行归类综述。分析认为,补偿标准计算多基于成本费用法,较少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价结果。未来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分析流域水污染控制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多情景的补偿标准方案;同时结合微观个体行为分析,动态优化补偿标准,促进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精准性及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效果的研究现状,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评价结果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效果研究缺乏全面的政策效果评价和长期性反馈机制;未能清晰揭示政策效果实现的内在机制;政策助力森林碳汇效果的研究不足;忽视补偿政策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农户生计与福祉的综合考量;缺乏政策效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深入研究。因此,建议注重研究方法上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揭示政策效果实现的内在机制;强化补偿政策的固碳效果研究;深入探讨补偿政策如何助推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研究政策效果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目的:考察不同规模农户对生态补偿多元政策的偏好及政策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增强耕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构建污染治理长效补偿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Mixed 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对各类生态补偿政策的偏好程度受经营规模影响显著,规模户偏好技术指导、产量保险和分级收购政策,目前试点的现金补贴政策对其激励不足;(2)技术补偿与资金补偿政策呈显著互补性,当技术补偿缺失时,市场化的分级收购补偿政策激励效果将被弱化。研究结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补偿需要探索针对性治理技术指导、产量保险、分级收购等新政策,同时对补偿政策进行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9.
2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坚实后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继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近年来乡村生态保护失调,出现的相关问题也引起大众关注。文章以东北地区养殖农户生态补偿为例,从生态保护与农户生态补偿的耦合意义、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的研究对象以及其促进机制的推进方法 4个层面展开阐述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