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来源。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可形成为吃而游、因游而吃的良好文旅生态循环,进而实现饮食类非遗和旅游产业的双赢局面。本文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探索中国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策略,旨在借助文旅产业发展推动中国饮食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唐震  史叶云 《水利经济》2023,(5):55-63+99
针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相关研究主题庞杂、演进方向不明的问题,基于784篇“中国大运河文化”文献进行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将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阶段划分为申遗准备阶段(2010—2013年)、后申遗探索阶段(2014—2016年)、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并选取176篇文献,通过扎根理论构建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文旅融合、文化传播与协同发展逐渐成为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前沿;大运河文化研究覆盖面广,呈现跨学科、跨区域、方法多元化趋势;大运河文化研究体系可概括为遗产保护利用、文化阐释传播、文旅融合发展、区域协同治理、生态环境修护、运河学理论与技术应用6个核心主题。最后在深入阐释每个主题研究内容基础上,对大运河文化研究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文化带是我国首条以文化建设为主体的带状区域发展战略,其关键是做好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从文化、生态、旅游角度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体可从顶层设计、规划编制、法治保障、综合治理、投资引导、发展理念、时代价值、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苏州乃至江苏运河走廊的"南大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有着大运河畔森林公园的美誉,有11.5公里沿岸依傍于京杭大运河,占运河吴江段的1/4以上、运河苏州段的1/8以上。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新路径,旨在促进桃源镇大运河畔"水乡森林小镇"建设。紧扣"一条主线",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拓宽乡村振兴战略新空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不必然带动经济增长,因为文化带建设主要侧重于文化。但对于桃源来说,  相似文献   

5.
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沿线区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与新机遇,运河乡村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单元依然是保护与利用的薄弱环节。针对大运河沿线乡村产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以文旅融合理念作为切入点,从资源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技术融合等四方面构建融合思路:即实现文化资源整合与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区域统筹管理,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维护运河乡村文化生态本底,重塑产业格局;赋能新战略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链条的运河乡村产业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6.
非遗文化作为宝贵的时代文化精华,扎根于乡土,具有多重价值,不仅有利于拓展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融入乡村现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以非遗文化精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资源三要素为核心的融入方式,以政策保护为保障基础,建成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基本体系,彰显了乡村价值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民宿在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旅融合中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文化融合民宿开发和运营,有助于打造特色住宿形态、保留当地特色风土人情、传播地域文化、增强旅客旅游住宿体验。以广东珠海乡村民宿为案例地,对37家特色民宿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以及对10位民宿经营者进行半结构性访谈,探究建构民宿地方文化的具体路径。调查结果表明,珠海乡村民宿在地方文化建构上注重按区域打造特色民宿,呈现红橙蓝绿民宿发展模式;民宿经营者在地方文化创新建构方面有待加强。因此,建议政府和民宿行业采用彩虹模式,打造特色民宿;统筹规划民宿产业发展,提升服务设施;加强民宿主题创新,彰显民宿情怀。  相似文献   

8.
古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重点地带,生态环境是保障大运河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从游客感知的角度,研究古运河扬州段的旅游生态环境情况,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古运河旅游带实际情况,构建生态环境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对古运河游客与居民生态感知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旅游者对扬州古运河自然环境总体呈正...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人-业-地"三个维度,探讨"非遗+旅游"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精准扶贫的逻辑关系。通过研究广西程阳八寨非遗+旅游活化推动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模式,提出要有效从人、业、地三块,从精准识别,培育具有造血功能的非遗旅游产业扶持人;精准战略,寻求适宜非遗旅游产业新模式,打造成熟产业链;精准管理,营造非遗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层层递进分析"非遗+旅游"精准扶贫的逻辑,从而找到完善推行"非遗+旅游"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不仅具有沟通南北的政治、经济价值,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大运河沿线已经形成璀璨古今的文化带。当前,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面临不少困境,其中,最为关键者在于大运河文化本身。大运河文化是一种实际上不断流变、演化的活态遗产,受到我国整体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其不断流变、演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难度较大。破解此难题的出路在于人,只要不是人为地隔断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民众与大运河文化环境,大运河文化就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人断层、认知度低等问题,面临衰退甚至消亡的危机,亟须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三亚非遗发展现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旅游活化作用,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助力打造三亚的非遗品牌形象,推动三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2.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囿于应用策略,忽视了对非遗本体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基于对江浙皖地区部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当下乡村非遗面临的三对矛盾,解读乡村非遗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传承与传播状况,并引入主体视角解读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非遗战略。研究发现,当下非遗的阐释者与持有者相互分离,立场和诉求的分歧使双方对待非遗的态度难以达成统一,而原本作为非遗拥护者的村民,如今也在商业驱使下文化认同感不断消解,由此造成非遗文化在乡村脱域的现象;媒介技术环境催化了这种文化原真性的衰减,导致乡村内外陷入对非遗文化理解与认同的双重迷失;"被想象的遗产"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产品在乡村建设中大行其道,精心设计的非遗景观遮蔽了朴实厚重的乡土文明,这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商业、经济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已逐步展开,在保护什么与如何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而研究不足也较为明显,如尚未清晰认知大运河文化带遗产类型、尚未聚焦大运河文化带的双重特性以及只是粗浅罗列、尚未精准梳理大运河文化带的价值维度。在研究展望中,提出把握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的三组张力即传承与重构、下沉与上升以及举国动员与深耕民意之间的关系,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开枝散叶、走向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探索与创新明显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进步,而创意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载体,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艺术、经济等多领域的新兴价值内涵.鉴于此,本文以相关创意农业主题旅游规划研发实践为例证,倡导通过农业与旅游在创意领域的有机融合,促进乡村旅游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是当代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体验化的特性.基于这一特性,本文以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稻作文化的旅游开发为例,从体验主题构建、体验项目设计、体验氛围营造及文化本真性保护等方面,探讨了体验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开发取向.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使消费方式从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变,因此我国非遗及其文化衍生品的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大众化。由于当前非遗文化衍生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为使福建非遗文化衍生品摆脱产品单一、缺乏创意等困境,根据各类非遗的独特性对其进行针对性和跨领域的多元开发,使非遗文化衍生品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7.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对于目的地旅游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亳州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研究发现:亳州城市旅游投射形象可总结为旅游吸引物、历史文化、旅游宣传与保护、旅游环境氛围、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体验和旅游评价7大主题;感知旅游形象则主要可以归纳为旅游吸引物、历史文化、旅游环境氛围、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体验和旅游评价6大主题;游客感知的亳州城市旅游形象与官方传播的投射形象存在差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主题街区是伴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资源,既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又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不同功能的主题街区有其特定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独具特色的旅游功能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房地产、商业和旅游几大行业竞争都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其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生态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分析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其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因此,结合生态文化的内涵,构建了创新型乡村旅游模式——生态文化主题音乐节,从价值导向、运作模式等方面探究生态文化资源如何与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合力,全面深化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20.
动态     
<正>无锡:全国首家花卉休闲综合体落户全国首家花卉休闲综合体近日落户无锡胡埭,据悉,总投资5亿元的无锡九龙湾花彩小镇将打造成为一个花卉主题乐园、六类休闲业态、两大产业延伸的"花卉休闲综合体"。该项目包括九龙湾花公园、九龙湾花都、九龙湾花卉主题酒店等一批旅游资源项目,明年3月将正式开门迎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