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梳理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基于京津冀地区面板数据,利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研究城镇化水平对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推进城镇化不断发展进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碳减排政策,推动碳减排工作持续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2.
“双碳”目标下,如何减少碳排放是京津冀地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10—2019年各指标数据,借助扩展STIRPAT模型建立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GDP、城镇化率、能源价格、FDI均会导致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增加,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未能有效减少地区碳排放量。在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就京津冀地区如何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量提出相关建议,为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从投入角度测算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为打破传统空间计量模型在分析空间效应时的局限性,选择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考虑不够;产业结构高度化比产业结构合理化更能够改善生态效率;技术进步、环境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明晰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促进畜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20年京津冀13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1)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均值由0.45增长至0.88,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由“低值区集中连片,高值区分散”的格局向“高值区集中连片”的布局过渡的趋势,且相异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3)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畜牧业碳排放强度分别为当地碳排放效率的主要驱动与抑制因素,城镇化水平和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能改善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值。饲料用量、畜牧业技术进步、畜牧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的阻碍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政策对其的驱动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畜牧业产业结构对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负向影响逐步显著加强。结论 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畜牧业低碳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并引入控制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分位数回归法系统考察了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所有分位点上,新型城镇化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推动作用;随着产业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而对西南地区的作用显著减弱,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科技创新在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起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对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索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的作用机制及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差异。研究方法:PVAR模型。研究结果:(1)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关系且在城镇化减速阶段影响最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倒“U”型趋势且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出现负向影响。(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具有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城镇化的响应表现为东部为负,中、西部为正的区域差异。(3)城镇化有助于提高东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相互间的正向影响程度;而在中、西部,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研究结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应充分兼顾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区域特点,提高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进步,而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工业废水排放的增加及对水环境的破坏。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STIRPAT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整体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存在着倒N型关系,长江上游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水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政策扶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及加速技术创新等措施,以期减少工业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8.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自1867年"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从未中断,到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家普遍实现了城镇化。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环境、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迄今为止,城镇化还没有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如表一)根据以上不同学科的概念界定,本文提出操作性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不断集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入手,实证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明确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特征;分析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征,总结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经验,从中得到一定启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3个"增长极"所在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它对于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土地开发强度是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政府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实现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目前,京津冀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城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剖析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致力于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与多元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地区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手段,以实现"绿色崛起"可持续增长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正有序展开。在优化京津冀人才培养基础上,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是调整京津冀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南方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非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农业用水保障面临严峻挑战。为摸清南方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与农业用水关系,根据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的不同,选择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江苏省和发展相对欠发达的江西省、四川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2013年统计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农业用水变化情况及与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由于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相对丰沛,近10多年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但是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比重有所下降。指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通过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比较效益、技术革新等方面对农业用水产生间接影响,并从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政策管理等层面提出南方地区农业用水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等影响,京津冀3地仅有北京、天津2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河北省整体都处于失调衰退状态。[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总量超过1亿,土地总面积达21.6万km~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包括:承德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产业发展水平结构有待提高,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整体提升速度较慢。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了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分别为: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承德市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新型城市;利用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承德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最后,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对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参考与决策性建议,以期对其它区位类似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城镇化问题,就是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各个方面。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发展水平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城乡融合等多个方面。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新型城镇化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人口、经济、产业、公众服务、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西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以期推动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核心"。  相似文献   

17.
交通一体化是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一项主要战略决策,为进一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其首要任务便是解决地区之间的交通问题。交通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区内交通是否便利将决定其与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与其他形式的往来。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交通一体化的实现势必会带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在本文中,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交通一体化的实现,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虑环境和耕地约束,构建了城镇化效率测算指标体系,测算并分析我国2000~2014年区域城镇化效率,并且从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布形态2个角度探索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的机理。[方法]以"工业三废"和耕地面积减少量作为非合意产出,构建了由11个指标组成的投入—合意产出—非合意产出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优化I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并利用谱系聚类方法分析了其梯队层次特征。[结果]我国各省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省域处于效率缺损的状态;各省域城镇化效率表现为明显的5个梯队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梯队省域城镇化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省域之间城镇化效率差距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缩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城镇化效率较高,总体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城市群发展程度高而使得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城市体系断层明显,城市群带动作用弱。[结论]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且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模式和演进机制,区域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城市集聚方式以及劳动力转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的定位之一即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这对于目前河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邢台市城中村为例进行实证调研,结合人力资本、公共政策等相关理论,分别从农民、教育、企业、政策浅析了影响该地区农民职业分化与流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均衡,使得京津冀三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影响区域协同发展效果,需从提升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推进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入手改善京津冀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