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查找城镇化率数据及构建驱动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并辨识其驱动力。[方法]基于淮海经济区各市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率,利用变异系数法监测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GIS-Logistic耦合回归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力,以获取淮海经济区近10年来城镇化发展健康情况。[结果]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城镇化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型增长,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同时,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有所不同,2005年,主要驱动力为人均GDP、人口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2010年,人均GDP被非农人口比重代替;2015年,主要驱动力变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时期主要动力有所不同,中高城镇化率地区分布已从零星式的点状分布发展为连片式的条带状分布,发展形势良好。[结论]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可通过提高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建设、吸引国内外资本等方式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提出以“增长三角(徐州、济宁、临沂) 双港(连云港、日照)”为空间构架的网络型的淮海经济区发展模式和包括“极点的优化、通道的优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区域协调管理组织的建立”的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组织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首位度的相关知识并应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区的综合首位度进行研究,最终得出:(1)淮海经济区二城市人口首位度由2010年的1.45下降到2017年的1.34;(2)2010-2017年淮海经济区四城市人口首位度保持在0.5左右并具有减小的趋势;(3)徐州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设施保障和资源环境方面都具有比较优...  相似文献   

4.
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联系作用量分析对淮海经济区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淮海经济区整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港口-腹地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代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相关性四个原则作为选取分析指标的基础,构建了连云港港-淮海经济区经济互动指标体系,借助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连云港港与淮海经济区经济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区域经济弹性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整合熵权法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了2000-2018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弹性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弹性呈增强趋势,经济创新能力是其主导动力.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经济弹性呈核心边缘型格局特征,且核心与边缘之间差异持续拉大;东西方向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弹性差异主导方...  相似文献   

7.
基于复合指标法,我们运用综合指数对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测度.比较分析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得出城市化水平的情况.淮海经济区综合城市化指教反映该地区城市化整体水平低.最后,评析复合指标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域图形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GIS的空间插值和叠置分析技术,对淮海经济区城镇及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镇、人口较为密集,出现了明显的城镇密集带和人口集聚中心;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明显,苏北、鲁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和皖北地区;通过对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进行空间聚类,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区:苏北鲁南片区、鲁中片区、皖北周口片区、豫东鲁西南片区;在概括各类型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推进淮海经济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均衡性发展,以淮海经济区交通网络为数据源,基于GIS密度叠加分析、栅格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交通网络进行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交通可达性整体较好,但存在研究区内边缘位置经济发展较差的城市交通通达程度较低,道路发展上存在着地域差异。(2)淮海经济区内59%的县(县级市、区)的道路交通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0.2km/km2,但研究区西南部和中南部道路密度较低,这从整体上体现了淮海经济区道路网络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3)淮海经济区各个县(县级市、区)的时间可达性在t>0.4h的可达性区域占了研究区21.7%的面积,且大部分呈集聚模式。这体现了研究区内部分道路规划不合理,致使处于县域的居民出行可达性较低,得不到应有的生活质量,达不到国民生活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7年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的区内差异是研究区域开放型经济差异的主导贡献者;空间上,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东陇海沿线成为该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扩展轴;空间关联上,H-H型区域集中于沿海地区,而L-L型区域则分布于西部的豫东、皖北地区。  相似文献   

11.
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淮海经济区59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从强度、方向和格局三个方面,对2008~2017年淮海经济区经济联系的空间相互作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内部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经济联系具有显著的相邻区域指向性、中心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相互作用格局鲜明,形成了范围稳定的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大子群。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目的: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中原经济区发展活力,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原经济区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与发展活力不协调,地区优势无法发挥。研究结论:通过开展全方位合作,完善基础设施,承接周边经济区辐射,培育中心城市,加强教育和人才开发等措施,打造中原经济区品牌,促进区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增长互动、产业分工合作、公共服务共享以及生态环境协调四个方面构建区域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空间互动模型,以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为基本单元,2005和2016年为时间截面,对其融合互动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淮海经济区融合发展各项指数均呈提升趋势,且四大区域融合发展差异较为显著,基本呈现苏北>鲁南>豫东>皖北的发展格局,发展综合值较低是导致融合发展水平滞后的主要因素;(2)淮海经济区各地市融合发展类型以较好和初级融合发展为主,优质融合城市数量较少;(3)各地市间互动联系不断增强,辐射和集聚能力日益提升,空间多中心结构初现,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相似文献   

14.
淮海经济区处在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但属于“经济低谷”.本文在阐述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淮海经济区统筹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淮海经济区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行评价,以期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讨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状况,可为经济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2007~2016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得分由2007年的-0.067增加至2016年的1.877,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则呈逐渐增大趋势。(2)经济区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西安、咸阳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高,均超过1.30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小;而杨凌、铜川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低,均小于-2.25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则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水资源供需量、工农业生产用水是影响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最大。[结论]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变小,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区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废水处理,合理控制经济区人口容量,提高社会节水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水型与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和矿产资源保证年限的角度对我国鄂东南、鄂尔多斯盆地、河南、辽宁鞍山、黑龙江大庆等地的5个重点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这5个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承载力都不强,而且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个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承载力都在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指标构建的原则,选取土地、水资源、交通、环境和人口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城市群各城市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南宁城市承载力亟待全面提升;环境承载力是影响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第一因素,但不占绝对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基于廊道设计方法,开展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体系评价,研究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部能源经济区鄂尔多斯市、银川市、庆阳市等跨越3个省、自治区的10个城市。通过对西部能源经济区各城市的人口、产业统计数据的研究,分别运用归纳演绎、图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较为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平衡,处于功能转型和产业转型初期,城市间竞争多于合作。具有相似区位条件但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区在同类产业领域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2)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中,大城市数量较多,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尚未形成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中间大两边小。城市规模结构的不平衡状态将导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地域隔离,使其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联络等多方面的限制,既无法与上一级城市形成联络,又很难带动周围城镇的发展,继而造成西部能源经济区城镇网络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西部能源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3)西部能源经济区内人口多数集中于南部农业发达地区庆阳和平凉等地,少数集中于北部工业发达大城市鄂尔多斯和银川,且人口数量呈现出逐渐向西北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和银川迁移的倾向。人口分散集中于各个大城市而不是集中于同一城市的趋势仍在继续。研究结论:(1)应加快建设以鄂尔多斯—银川为中心轴线的城市体系,促进人口向西北迁移,优化西部能源经济区的城市等级结构。(2)亟需重视城市分工和城市体系的优化,加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入和发展,注重对能源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利用。(3)建立行政协调体制,由银川统一行使跨界职能,协调政府间的利益;建立区域内部统一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加强城市体系层级规划,在能源工业生产、人口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共同引导能源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大连獐子岛渔业、中水远洋、国联水产等10家渔业上市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建立财务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渔业企业的主要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确立獐子岛渔业的竞争优势,提出了注重创新、创建品牌效应、追加投资、实施人才战略等提高渔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以促进渔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