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β收敛,而西部大开发后,区域经济增长由原来沿着均衡路径向稳态发展转变为发散性的增长;同时,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增长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可见,西部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态势,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环境保护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效率和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及其自然道德意识培养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把环境保护置于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成功地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保障。通过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自然状况和东部地区业已走过的“以污染换增长”道路的实际观察对环境保护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展开初步探讨,旨在为避免因西部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而为的一系列恶性后果指明一个在作者看来是可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一带一路”及“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等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生态环境恶化、节能减排压力大等,又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西部开发依然位居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四大总体战略之首,“一带一路”新战略昭示了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方向和新蓝图;西部开发需要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也需要东、中部地区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西部地区要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差距过大会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山东省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成为全省经济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的严重障碍。实施山东省“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本在分析了山东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讨了山东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山东省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许多国家都存在着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问题。在广大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地矛盾激增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针对这一状况,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构想:在不牺牲西部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在创造物质明的同时,也恶化了西部的生态环境,给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今日的西部开发应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局,认真实施一系列治理规划,使西部大开发成为推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一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其二是生态环境是支撑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其三是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将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笔者研究了西部退耕还林(草)地区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确立能够确保西部地区脱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环境改善目标、改善路径和可行的对策措施,以建立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整治与重建体系,从而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稳固与坚实。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经达到濒危的程度,甚至将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伟大实践,它必将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促进民族团结,保证地区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会计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大开发让我国西部地区走了发展之路,也使西部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会计的特征、环境会计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其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与环境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使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伴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却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十二五"期间,以低碳经济目标作为西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必然将涉及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资金流向西部地区。实现技术改造资金的科学使用,便成为审计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指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为了卓有成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将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相结合,认真思考,树立新的开发观和新的资源观;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政府与市场等关系,真正使西部大开发起到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却并未表现出同等程度的改善或提升。采用30个样本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大开发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地区经济趋同的同时,也使得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尤其是人均碳排放)与其他地区相比增长更快,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与碳排放相关的因素和条件(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等)未得到显著改善。在既有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下,西部大开发初期着力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能源开发,忽视教育事业、市场化改革、技术创新等软环境建设,导致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相对增加。因此,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规划中,应当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软环境建设,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提升市场化水平,才能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经济是新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法则、特征与规律。国外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网络经济的做法对西部大开发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网络经济的崛起,为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分别以全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参照区,计算1993-2002年江西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无论是与全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不发达地区相比江西省的综合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如何不断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更好地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梳理了学术理论界在西部大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西部大开发政策不足之处,政策完善的基本方向等主要研究结论;实证分析了西部大开发相关理论研究所推动的战略变迁与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荒漠化、缺水、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资源开发利比较优势不高。这无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严重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始终把握好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坚持生态建设,保持环境,节约资源,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的深远意义出发,分析了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状况,进而论述了实施西部地区可  相似文献   

18.
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关系到我国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认为,西部大开发应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并且要以转移过剩人口、兴办资源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及加快高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为着力点,努力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对西部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文章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供了理论视角,同时从数据角度揭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文献视角和数据分析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格局加速构建,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东西部差距扩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突破路径,以期为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以及国家政策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措施来维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列环保支出预算科目,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