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79年小平同志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之日起,金融界开始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问题进行探讨。1993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要发展商业银行和商业性业务,并因此成立了几家政策性银行来承担国有专业银行原来承担的大部分政策性业务。其次又借鉴和引进了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采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一系列新措施,加快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一、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一)如何理顺产权关系,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组织。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金融组织的产权…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商品,因此其经营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资金的安全.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争取最大的盈利。文章通过论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异同,引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真正涵义.同时就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解决对策作了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构建有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统一的资金营运机制,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的重要内容之一。资产负债管理是运用对称管理的基本原则,实行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保持资产负债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的综合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这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已得到证实。所以,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认真探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外资银行将进入中国,这更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更趋于白热化,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商业银行必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最初在国外是谨慎的银行家为争取更大收益的同时。保证银行不因遭受风险发生支付困难而采取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我国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把现有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并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的重要举措。这对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主经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一致,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国外银行业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其作用就是通过合理确定资产与负债的各种比例指标,来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建立严密的制约机制,从而保证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内容按照国际惯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标和原则贯彻到业务经营中应当遵守以下比例指标:(一)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基本保证,也是支持资产规模扩张的前提条件。国际通行的资产风险管理,都以巴塞尔协议为基本准则。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资本的组成、风险加权的计算标准,标准化比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吸取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对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确保商业银行资产具有一定收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经营风险的最小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主要是从资产与负债均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走向科学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标志我国从此已全面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两年来的实际运行情…  相似文献   

7.
关于强化商业银行内审稽核工作的思考审计署金融司王德志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并根据需要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并提出:“商业银行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  相似文献   

8.
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定量控制和定性监督的一系列指标和办法。它坚持计划控制、总量平衡和结构对称的原则,其目标是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促使这三大目标的协调均衡,以实现商业银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其实质是中央银行有效地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保证商业银行的“三性”有机统一,使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有效经营、稳健发展的一种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已将我国的专业银行推向了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稽核监督体制,使之与国际通行的运作方法接轨,是我国专业银行稽核工作改革的大方向。充分发挥稽核作用,促使专业银行提高效益,并保障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将有力地推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进程。在此过渡时期,银行稽核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本文将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强化以效益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稽核。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由于专业银行不再承担各项政策性业务和宏观调控职能,必然要增强效  相似文献   

10.
保持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商业银行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论是早期的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还是现代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始终把流动性管理的研究放在了重要位置。随着世界经济格...  相似文献   

11.
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由过去计划经济的出纳管理角色转为市场经济的货币经营者,必然要求具备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经营模式。从现代商业银行理论和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应从资金实力、经营效益、资产负债比例、资产风险防范和银行"大安全"五个方面推行集约目标管理。其一、推行增存承包管理,牢固"存款基础论"。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理论是实行资产负债比  相似文献   

12.
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指导和我国银监会的监督管理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逐渐关注和重视。流动性压力测试有助于商业银行预测在市场最严酷的情况下自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通过主动改变管理策略防范流动性风险。本文介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及两者的关系,探讨了适合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的根本目的是保持流动性和提高效益性,资金涉及范围为商业银行存款总量再扣除各项贷款及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资金使用。以某城市银行为例,2013年底,各项存款(含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余额560亿,以刚性贷存比75%及法定存款准备金17%计算,资金运营涉及资金44.8亿,研究如何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效益是银行投融资的重要工作,同样的内容也是全国银行界投融资的热点问题。论文主要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资金融通业务管理的规定、债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在此业务基本规定下,如何有效通过投融资决策审查委员会对业务实施管理。业务类型涉及债券回购、现券买卖、信用拆借、信贷资产转让及回购、票据买卖及回购、同业存放、大额协议存款。  相似文献   

14.
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作为此轮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代表性成果,首次建立了国际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和实施时间要求。2013年6月,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恐慌,这表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和亟需建立合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迫切性。本文阐述了大众资产自主管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探讨了国际和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规的要求,并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收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以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本文针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分析了几点日常工作中常用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收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以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本文针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分析了几点日常工作中常用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主要的几种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现金流量匹配、缺口分析、久期匹配、随机规划以及动态财务分析。进而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际情况,认为我国目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水平落后,必须尽快学习并改进国外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尤其是随机规划方法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最后对于如何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情况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收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以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本文针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分析了几点日常工作中常用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在雷曼兄弟破产两周年之际,《巴塞尔协议Ⅲ》在瑞士巴塞尔出台。新巴塞尔协议重新界定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产生重大影响。文章从《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背景及协议中有关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内容入手,阐述巴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以及分析提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