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加权粒度的差别,介绍了per-RB-MRT算法和full-BW-EBB算法的原理,并对这两种算法 的特点以及性能差异进行了理论 分析。构建了符合3GPP规范定义的TD-LTE系统上下 行仿真平台,对这两种算法在有信道估计误差(包括信道估计精准度和信道信息时延)的情 况下的其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per-RB-MRT算法在上行信道 估计值和 下行信道实际值契合较好的情况下能够趋于最佳理论性能,而full-BW-EBB算法由于利用了 相对稳定的信道空间相关特性,因而能够在较差的信道环境中保持较高的性能鲁棒性。这 些仿真结果对于实际场景中的算法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网络测试仪在公路机电工程系统网络中的使用范围提出要求,并对重要指标的测量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TD-LTE系统中小区边缘终端的信道质量较差,为了达到较好的上行覆盖LTE提出了TTI Bund ling技术。通过研究3GPP TD-LTE协议中物理层协议和MAC协议,归纳 出TTI Bunding模式在不同的上下行配比帧结构上HARQ进程相关连的授权、发送和基站反馈 间的时序关系。TTI Bundling实现是基于TD-LTE不同配比下的帧结构时序关系。最后以TD -LTE协议栈为基础,使用规范和描述语言(SDL)/数表结合仿真法(TTCN)实现该功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35 GHz频段的TD-LTE与TD-SCDMA系统宏小区干扰时的性能损耗,建立了基于Monte Carlo仿真方法的系统模型,给出了3个干扰场景下的仿真结果。通过改进ACIR模型和干扰 算法模型,进而保证网络质量,使得系统容量最大化,令仿真结果科学可信,使之适合分析 TD-LTE与TD-SCDMA系统的共存问题。通过分析地理位置偏移、带宽和功率控制参数对共存系 统性能损耗的影响,得出不同参数设置对TD-LTE与TD-SCDMA系统共存时的影响,给出两系统 共存时ACIR建议值。研究结果为异系统混合组网及网络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多天线是天线技术的发展趋势,TD-LTE引入了8发2收的天线配置。基于小间距多天 线阵列,利用TDD系统信道互易性,波束赋形技术可以根据上行导频获得信道信息,形成对基 带(中频)信号的最佳组合或者分配,补偿无线传播过程中由空间损耗、多径效应等因素引 入的信号衰落与失真,同时降低同信道用户间的干扰。EBB(Eigen based Beamforming)算 法是波束赋形主要算法之一,该算法中在整个波束空间中,找到使接收信号功率最大的赋形 权矢量。通过仿真,对EBB算法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八天线E BB波束赋形算法可以正确实现波束合成,在低速或上行信道信息估计误差较小情况下能够明 显提高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各国公司控制权模式的分析,比较了几类典型的公司控制权模式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以期为我国的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弹性分组环(ResilientPacketRing,RPR)是IEEE802.17正在进行标准化主要用于城域网的新型MAC层协议,也是宽带IP光城域网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RPR在结构上从属寄存器插入环,其时延性能为业界所关注。本文根据RPR包含3个传输缓存的完整模型,利用排队论,对两种转发缓存结构下RPR3种优先级业务的排队时延吞吐量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得到最大吞吐量和节点数目的关系、单转发缓存和双转发缓存结构下RPR的3种优先级业务的排队时延吞吐量性能及其对比、排队时延和节点数目的关系等一系列极具参考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宽带TD-LTE系统中传统发射通道幅度校准在通道幅频特性不平坦时校准性能 不理想的问题,根据利用子载波发送信号长短时功率统计特性的不同,提出了两种基于“能 量归一化”预均衡的校准方法:长时预均衡和短时预均衡,对它们的性能、特点进行了理论 分析和仿真研究,并结合工程应用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仿真结果表明,由于有针对 性地将“能量归一化”的预均衡与系统中的闭环增益控制(CLGC)功能相结合,所提方法可以 有效补偿发射通道幅频特性不平坦,获得比传统方法更好的校准性能。所提方法及其分析结 论为宽带TD-LTE系统中高性能发射通道校准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鉴于TD-LTE系统下行同步过程中频偏估计模块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利用旋转因子校正的改 进方法,在时域联合估计小数频偏和整数频偏,对接收信号在有限频偏范围内进行频偏补偿 后做相关,根据相关能量峰值确定频偏大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无论是在可靠性还是在 复 杂度的降低上较常规算法都有很大提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TD-LTE系统中传统的基于矩阵信道的迭代波束赋形方法复杂度较大且可能 不收敛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高效波束赋形方法。该方法利用系统终端侧 仅有2根天线的系统特性,采用基于2×2矩阵特征值分解公式的矩阵信道奇异值分解获得波 束赋形天线加权向量;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精确的加权向量,而且相对于传统迭代方法大幅降 低了复杂度。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检测门限作为认知无线电系统的重要指标,其合理设置是确保授权系统和认知系统工作的基 础。认知TD-LTE系统对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检测门限分析利用系统间共存研究 方法,仿真了不同典型参数下的覆盖区和干扰保护区,基于链路的对称性分析了认知TD-LT E系统对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最小检测门限,并验证了此门限下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 -87 dBm检测门限值既可满足对数字电视系统的保护,也可实现良好的检测和虚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MAC层调度是TD-LTE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得 到多用户的分集增益。针对不同系统容量与吞吐量的设计目标原则,调度策略按照轮询、最 大载干比、比例公平3种方法实现。通过系统实现与实测表明,最大载干比算法以牺牲系统 容量为代价在系统吞吐量上有明显增益;比例公平算法则很好地兼顾了系统容量与吞吐量 ,相比于最大载干比算法在容量上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链路自适应、混合自动重传、快速调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长期演进(LTE) 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信噪比(SNR)和信道质量指示(CQI)映射方案。这种 新的方案通过系统链路级仿真得到信噪比和误块率之间的仿真曲线,然后通过区域拟合的方 式得到SNR和CQI之间的关系。和传统的映射方案相比,它不仅易于实现和存储而且具有很好 的自适应能力。结合仿真曲线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方案能够满足协议规定误块率和吞吐量的 要求。该方案已应用于TD-LTE无线综合测试仪表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无线信道模型的发展历程,给出了一套用于验证无线宽带仿真信道正确性的方 法,从而为无线算法的仿真与测试提供了与实际无线通信非常接近的仿真信道。概述 了TD-LTE通信系统所普遍使用的仿真信道模型,所给出的方法可用于该仿真信道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分时长期演进(TD-LTE)系统为了满足各种环境的需要,支持6种不同的带宽和基带速率。为了满足TD-LTE系统多带宽和多速率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兼容TD-LTE多带宽和多速率的多带宽数字下变频方案。方案中采用了时分复用技术、抽取滤波的合理搭配和高性能滤波器实现了资源优化和输出信号的高信噪比。此外,对数字混频器和抗混叠滤波器进行改进,设计出了基于坐标旋转数字计算法(CORDIC)的流水线型混频器和高速并行可配置滤波器。软件仿真和硬件测试证明了TD-LTE多带宽数字下变频的正确性,且具有灵活性、高性能和低资源消耗的特点以及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TD-LTE网络时分复用工作方式对塔顶放大器(TMA)的通信和控制性能要求,提出了一种符合天线接口标准组(AISG)协议的控制单元设计方案。利用环行器和大功率射频开关构建了射频收发模块,显著提高了上下行通道间的隔离度并有效避免了闭环自激。采用基于对数放大器的检波方法实现了解调灵敏度可调节的OOK通信电路。提出上行时隙内进行同步工作电流检测的TMA状态检测和故障处理方法,改善了其故障检测与恢复的效率。测试结果表明,设计方案符合AISG协议规范要求,状态监控功能完善,告警上报方式合理,且具备非永久故障下自动恢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以纠缠交换作为核心技术的远程量子链路建立策略,建立了基于链路状态矩阵的量子链路模型并分析了纠缠交换的实现和矩阵表示。提出了链路协议栈以及端到端的建立策略,分析了矩阵控制下的纠缠交换和纠缠纯化流程,计算得出了在基于自动重传请求(ARQ)协议经典信息辅助下的链路时延和吞吐量与节点数、误帧率、平均距离、操作成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处于同一状态区间内的链路性能随节点数呈现出较为一致和平缓的变化;不同区间内的链路性能差异较为显著,在节点平均距离为1 km、经典信息误帧率为0、纠缠保真度为0.98的情况下,当节点数分别为32、33和34时,链路时延分别为1.0770 ms、1.0903 ms和1.6690 ms,链路吞吐量分别为0.9285 kb/s、0.9172 kb/s和0.5992 kb/s。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5种测量时延的先进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深入分析和大量实验,得出了这些方法的最佳测量不确定度。同时还提出了“时延传递标准”的新方案,该方案的测量不确定度可达0.01—0.02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