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A(Certificate Authority)认证是CA作为权威的、可信赖的、公正的第三方机构,专门负责发放并管理所有参与网上交易的实体所需的数字证书。CA通过对密钥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颁发认证证书证明密钥的有效性,然后将公开密钥同某一个实体(消费者、商家、银行等)联系在一起,从而确保电子交易有效、安全的进行,并使网上交易信息除发送方和接收方外,不被其他方知悉;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使发送方确信接收方不是假冒的;同时也使发送方不能否认自己的发送行为。CA认证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真正核心。  相似文献   

2.
名目繁多、数量庞大的欧洲各国认证标志让国内出口企业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其中更是不乏各种自愿性认证或强制性认证,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进入各区域市场的同时,用认证标志促进产品的销售是国内出口商关心的焦点。就此,记者采访了国际知名第三方认证集团KEMA中国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上海)总经理Beat Kreuter先生。  相似文献   

3.
顾加强  刘锦 《商场现代化》2007,(36):129-130
CA(Certificate Authority)认证是CA作为权威的、可信赖的、公正的第三方机构,专门负责发放并管理所有参与网上交易的实体所需的数字证书.CA通过对密钥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颁发认证证书证明密钥的有效性,然后将公开密钥同某一个实体(消费者、商家、银行等)联系在一起,从而确保电子交易有效、安全的进行,并使网上交易信息除发送方和接收方外,不被其他方知悉;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使发送方确信接收方不是假冒的;同时也使发送方不能否认自己的发送行为.CA认证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真正核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单介绍了产品质量认证的具体含义以及产品质量认证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最后重点阐述了对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赖少军 《中国市场》2014,(30):85-86
认证认可工作属于合格评定的范畴。我国从最初的产品认证,扩展到了当前的四大类合格评定活动,其中增加了管理体系认证、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认证认可工作能够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与水平得到提高,并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本文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提出了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策略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AEO认证制度是世界海关组织最早提出,我国海关于2014年底正式实施的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信用管理制度。本文简要介绍了AEO认证制度在我国的演变过程及其给认证企业带来的优惠和便利措施,着重从企业和海关两个不同方面阐述了申请和审核AEO认证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以及海关的认证标准,并于文章中指出了企业在申请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认证一词的英文为Conforming Certi-cation,即“合格认证”。其定义是为确认产品、过程或服务完全符合有关的标准或技术规范而进行的第三方机构的证明活动。目前,质量认证包括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汪两种形式。产品认证是最初的认证形式,它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产品认证的对象是特定产品或服务,它已有数十年的历吏。而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的质量体系,它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到上世纪90年代,在短短的2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化、规范化,一种更加完善的认证形式。  相似文献   

8.
AEO认证制度是世界海关组织最早提出,我国海关于2014年底正式实施的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信用管理制度.本文简要介绍了AEO认证制度在我国的演变过程及其给认证企业带来的优惠和便利措施,着重从企业和海关两个不同方面阐述了申请和审核AEO认证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以及海关的认证标准,并于文章中指出了企业在申请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对中欧家电产品能效认证的差异进行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家电产品认证技术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对我国家电能效认证要求和欧洲家电能效认证要求进行了分别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联系和差异,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EAC2019-2020标准中,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有了最近20年来最大幅度的变革。比较EC2000和EAC2019-2020,其中最大的变革是毕业生核心能力标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新标准强化了工程实践与设计,凸显创新应用能力;新标准增强了与工程问题相关的社会、环境、政治、商业等因素;新标准凸显了从单一学科思维转向跨学科方法,强调综合性,与此同时更加注重沟通与团队等。通过分析比较新旧标准以更全面地认识标准的变化,以此为我国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移动商务身份认证机制的评价方法主要为安全性证明的形式化分析方法和单一指标比较的系统仿真方法,缺乏对认证机制性能的整体评价。移动商务身份认证评价体系必须满足移动商务身份认证的特点,即体现对移动商务特性及身份认证效果的检验。本文首先分析移动商务身份认证机制的应用现状和主要评价方法的不足,接着从安全性、适用性和成熟性设计移动商务身份认证评价体系的总体架构,最后逐层细化探讨了其各指标的选取。  相似文献   

12.
七号信令网络由于缺乏安全机制而存在诸多安全漏洞。通过分析攻击者如何利用MTP3层的网络管理消息对七号信令网实施攻击,提出用密钥交换协议和认证头协议对MTP3层进行安全保护,从而实现了信令节点间的相互认证和对消息的完整性保护,增强了七号信令网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但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为了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在分析了无线PKI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无线PKI的移动支付认证鉴权服务平台的框架和体系结构,进而设计了了移动支付认证鉴权服务平台的构建过程,用以指导移动支付认证鉴权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  相似文献   

14.
量子算法和量子计算机对装备保障信息网络的认证方案已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针对当前装备保障信息网络身份认证方案无法抵抗量子计算机攻击、认证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引入格理论的本原格抽样算法和双峰高斯抽样技术,提出了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在量子环境下安全且快速的身份认证方案,给出了方案的正确性、安全性的理论证明以及方案运行效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随机预言机证明模型,该方案在小整数解问题困难性假设下达到了适应性选择身份和选择消息攻击的存在性不可伪造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新方案在私钥提取阶段和身份认证阶段的运行效率均高于已有的几个同类格基身份认证方案。这为提高我国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安全认证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成为大众潮流与需求,网络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和分析了现有的身份认证手段,并着重阐述了安全性最好的动态口令的原理,工作机制。首次将动态口令这种身份认证手段应用于目前最前沿的手机操作平台android上,以期解决目前存在的手机互联网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邵贞 《中国市场》2009,(23):79-82
电子签名的安全性除了靠技术手段本身来保障以外,还需依靠电子签名认证体系来解决私人密钥持有人的信用度问题。本文在对电子签名认证产生缘由介绍的基础之上,结合各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着重探讨了电子签名认证关系各方当事人的基本义务。  相似文献   

17.
针对移动公网保障端到端安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机制的安全专网认证和密钥协商设计方案。该方案可以在终端接入移动公网的基础上,实现通信双方端到端的相互认证,同时协商出独立于网络的密钥。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案结构简单,安全高效,符合移动通信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芯片物理指纹(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PUF)技术可用于构建新型可信认证体系,具有小型化、低功耗、高安全特性。通过对芯片物理指纹认证性能的研究,提出了对芯片物理指纹可用性相关概念的量化表征。基于芯片物理指纹实测数据进行了更多样本数据的模拟,分析了芯片物理指纹认证参数设置与安全性要求的关系,实现了对芯片物理指纹的可用性的有效评估,为芯片物理指纹技术进一步实现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电子政务业务中,需要的安全保证包括身份认证、机密性和数据完整性三个方面.PKI技术是现今一方面实现用户的身份认证,一方面能够保证Internet所传输数据安全的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电子政务中数据传输的安全现状,利用基于PKI体系的电子政务安全传输模型进行数据传输,对安全传输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描述,同时引入可信第三方参与的数字时间戳为电子政务的数据传输提供第三方佐证,实现电子政务数据传输传送双方数据信息的安全传递.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A算法的安全性和求解离散对数问题的困难性 ,给出一种将密钥交换和身份认证有效结合的会话密钥管理方案 ,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智能卡管理中心 (SMC)用于智能卡的分发和管理 ,系统所有用户均使用SMC的一个公开密钥 ,由通信双方独立实现共享密钥交换和身份认证 ,而无需智能卡管理中心的参与或预先获取对方的公开密钥证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