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距离和信息的多基地雷达多目标投影定位算法中,距离向脉冲压缩后分辨率降低,需要已知空间中目标个数。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稀疏重建的多基地雷达多目标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多个接收机中目标稀疏度相同的特点,通过构造平均重构残余误差变化率和平均散射系数变化率作为正交匹配追踪(OMP)算法迭代终止判定条件,自适应地终止OMP算法的同时获得稀疏重建信号以及信号稀疏度的估计值,提高了距离向分辨率,获得了对空间中目标个数的估计。仿真实验表明所提算法有效抑制了距离向主瓣展宽和旁瓣串扰,提高了距离向分辨率。同时,所提算法在不同噪声环境下能准确估计空间中目标个数并提取其空间位置,实现对空间中目标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多基地雷达定位的马尔可夫算法,提出了一种适用 于大数据量情形的简化目标定位方法,解决了因算法简化而衍生的测量误差协方差矩阵非正 定问题。通过实例仿真,对定位结果的“定位精度的几何稀释”曲线进行分析,证明了本算 法能够保证定位结果有效,并提高了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和考察雷达辐射源(Radar Emitter)多特征模式识别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图(Radar Chart)中向量夹角余弦值的分类识别算法,借助雷达图实现了雷达辐射源空间特征向量向平面向量的转换,实现对雷达辐射源型号的自动识别,给出识别置信度.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到大于85%的正确识别率,进一步验证了算法在雷达辐射源识别工程中的可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布设近空间伪卫星可改善"双星"星座构型,实现无源定位,达到GDOP的最小化.从剖析GDOP的内涵出发,针对"双星"星座和近空间伪卫星特点,运用空间解析几何及矢量代数知识,推导出一种直接判断伪卫星空间位置的布站算法.该算法从几何角度,直观地确定近空间伪卫星的最佳布设点,具有简便、快捷、直观、形象的特点.不仅解决了"双星"增强系统的关键技术,也为近空间平台的应用提供了相关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5.
星载遥微波成像雷达的观测区域广阔,图像分辨清度高。所以,星载遥感微波成像雷达具有数据率高、数据量大的特点。这就对遥感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提出采取数据压缩方法,在不降低测绘带宽和测绘精度条件下,降低遥感雷达数据率和数据量,从而降低对数据链和星上数据存储设备的要求。本文还对遥感雷达原始数据压缩和遥感雷达图像数据压缩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采用遥感原始数据压缩的建议。最后,对遥感雷达原  相似文献   

6.
反辐射导弹为了对抗目标雷达关机,一般采用被动定位算法对目标雷达进行定位。有关被动定位算法的研究多以测角噪声的统计特性已知、被动雷达测量信息无间断为基础,对工程实践中存在的测角噪声统计特性未知且被动测量误差间断的情况少有涉及。针对该问题,提出了采用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Adaptive Unscented Kalman Filter,AUKF)算法对噪声统计特性进行实时估计,并结合间断信息时递推滤波的改进的被动定位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测角误差特性时变和测量信息间断情况下,该被动定位方法精度远优于常规UKF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非合作目标定位方法对回波信号的群路径误差敏感和性能不稳定的缺陷,提出了距离信息遗传迭代算法来实现非合作目标的定位。详细介绍了距离信息的遗传迭代算法,并构建了一发三收的多基地探测系统,开展了以电离层不均匀体作为非合作目标的定位试验。通过试验,成功获得了非合作目标的经度、纬度和高度信息。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自我反馈机制,能够避免定位结果陷入局部最优解和算法性能的不稳定,为非合作目标定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控阵雷达数据处理基本工作原理,阐述了数据处理模块的基本构成及采用的数据关联、跟踪滤波算法,并根据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的典型工作要求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数据处理系统可以正确工作在空间多目标环境下。  相似文献   

9.
针对空间目标飞行速度快、轨道高度高、真假目标伴随运行等的特点,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SSPA)应该具有作用距离远、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并具有相应的多目标识别能力.文中简要介绍了一种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仿真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中的信号处理子系统进行了分析.为了使其具有多目标处理能力,信号处理子仿真系统的恒虚警和解模糊算法分别采用排序统计恒虚警和余差查表法.最后以一组数据为例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分辨率雷达的发展,一维距离像识别已成为雷达目标识别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消除一维距离像的平移,将一维距离像变换到频域,提取其频谱信息作为识别特征,并依据Fisher判据,将高维特征空间数据降到一维空间,提高了算法的实时性.仿真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2D机载雷达,由于缺乏准确的俯仰角信息,无法准确定位地面目标。针对该问题,给出了机载雷达目标定位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机载雷达目标定位的各种因素,计算了定位的几何精度因子(GDOP),通过仿真,得到了各误差因素综合影响下目标定位精度结果。目标定位精度分析为雷达系统设计,特别是雷达目标如何在数字地图下对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组网火控雷达间歇跟踪系统性能,提出了基于组网的红外/雷达协同 间歇跟踪方法。该方法利用红外/雷达进行协同间歇跟踪,通过数据拟合对连续红外数据与 间歇雷达数据进行时间配准,并对配准后的数据进行压缩,然后采用集中式序贯滤波融合算 法对异类间歇数据进行融合,形成连续的目标跟踪航迹。仿真结果表明,与组网火控雷达间 歇跟踪相比,该方法能够得到更高的低截获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步进频连续波雷达中的强目标距离旁瓣掩盖弱小目标问题,对步进频自适应脉压算法(SFCW-RMSMIL)进行修正,并联合修正SFCW-RMSMIL算法和CLEAN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CLEAN算法(A-CLEAN)。该算法解决了弱小目标能量严重压制问题,同时还能精确估计各目标的幅度和位置,提高了雷达对弱小目标的检测能力。最后利用仿真数据、实测数据以及蒙特卡洛实验验证了新提出的A-CLEAN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雷达标定系统存在的使用成本高、组织实施不方便、真值获取手段不可靠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利用搭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旋翼无人机作为探测目标的三坐标雷达精度标定新方法。设计了基于该方法的三坐标雷达标定系统方案,研究了系统实现所需的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系统样机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真实反映三坐标雷达的系统误差,与传统雷达标定方法相比,更加经济、简便、灵活。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相控阵雷达数据和多目标跟踪仿真系统,用于前期算法验证和数据处理模拟和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位置指纹定位在离线阶段构建位置指纹库时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较大,构建指纹库效率低和利用空间插值法构建的指纹库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反距离加权和矩阵填充的位置指纹库构建算法。该算法仅需人工采集定位区域内少量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值用作信标点指纹信息,结合反距离加权算法特性计算出次信标点指纹信息,根据位置指纹库数据矩阵的低秩性,应用奇异值阈值矩阵填充算法构建出位置指纹数据库。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有效降低了矩阵填充算法构建位置指纹库所需的人工和时间成本,构建出的位置指纹库定位性能优于反距离加权和克里金空间插值法,接近传统人工采集法,显著地提高了位置指纹库的构建效率。  相似文献   

17.
无源测向定位在信息对抗、导航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针对如何充分使用同时获得的多站测向数据,提出由两站向多站逐渐递推的目标定位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最终定位精度得到了提高,给出的协方差能够真实反映目标的分布概率,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距离-速度同步干扰,首先基于多普勒滤波器组和恒虚警率(CFAR)检测技术得 到目标检测决策,并结合目标检测决策建立雷达回波的速度-时间数据矩阵。随后分析了目 标和干扰的特征差异,基于超快霍夫变换(VFHT)提取雷达回波的目标特征霍夫空间。最后根 据该霍夫空间采用CFAR检测技术对目标检测,从而形成基于距离-速度同步干扰抑制的目标 检测方法。与常规快速霍夫变换(FHT)相比,提出的VFHT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同时 ,该方法由于在雷达数据处理层面进行目标检测,不需要改变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结构,大 大降低了雷达装备成本。理论仿真表明在同样的目标检测性能前提下,基于VHFT的目标检测 算法所需的信噪比要求放宽了10 dB以上,为弱目标回波信号环境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针对多目标的单站无源定位算法,综合利用多个外部照射信号,基于对信号多径时延的测量,在目标位置空间进行概率融合,将多目标定位问题转化为对一个目标函数的多峰寻优问题。该算法通过空间关联性实现参数自动配对,能依据单次观测数据对较大数量的散射体目标同时定位。  相似文献   

20.
The location of a store within a mall can affect the sales and profits of the store and its neighbors, and those of the mall׳s owner/developer. Because the interests of retail stores and the mall׳s owner/developer with respect to choice of location might not coincide, bargaining power might come into play. To assess empirically whether relative bargaining power as between a retail store and the mall owner/developer affects store location within a center, we focus on locations of stores near the department store tenants of malls. Department stores might have the bargaining power necessary to affect which tenants are chosen as neighbors of the department store.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148 regional shopping centers (malls) in 2007 in the five westernmost provinces of Canada,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that reflect store location patterns near a department store׳s entrance, and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developers. We find that the density of stores selling comparison shopping goods is larger near department stores within centers that are older or have a larger gross leasable area. In addition, such density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department stores contained in the center. Because a shopping center׳s age, gross leasable area, and the number of department stores in a center are expec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developer׳s bargaining power, the abov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tore location patterns near department stores depend on the relative bargaining power of the developer and the department sto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