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解决证据融合时证据间冲突衡量不准确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证据冲突衡量方法。对当前冲突衡量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结合典型算例分析,指出了当前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改进冲突因子用于衡量证据间冲突,主要基于修正证据距离与合取冲突,对两者采用加性组合。通过一般类型算例与特殊类型算例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冲突衡量因子能够准确衡量证据间冲突,并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冲突下Dempster证据组合规则失效的问题,定义了描述证据可靠程度的可信度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S组合算法。该方法首先通过证据距离,建立相似性矩阵,确定证据可信度,对证据进行预处理,再采用Dempster规则进行组合。通过仿真算例并与其它改进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新算法在高冲突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减小冲突对组合结果的影响,同时提高了证据组合的收敛速度,降低了决策风险。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融合证据源预处理和合成规则修改的冲突证据合成方法。算法得到两两证 据源间的皮尔逊系数,每个证据源具有特有皮尔逊系数值和。以具有最大皮尔逊值和的证据 源为中心证据源,所有证据源相比中心证据源的比例为该证据源的权值,权值反映了证据的 重要程度,从而冲突证据源具有最小的权值。利用权值对原始证据源进行预处理,降低冲 突证据的重要性。再通过改进的合成规则,对处理后的证据源进行合成,得到最终合成结果 。证据正常与冲突情况下的仿真算例验证了新方法不但在证据合成中具有很高的通用性, 而且相比其他方法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D-S证据理论无法解决证据冲突和基蝴率分配函数的微小扰动使融合结果急剧变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证据理论融合算法。该方法首先求出了证据距离得出相应的证据冲突,然后给出描述证据间相互支持度的模糊矩阵,并依次来研究不同情况对融合数据的影响,进而说明改进的融合算法的有效应。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证据距离为基础的冲突证据合成方法。通过改进的K-L距离得到证据间间距 ,进一步通过相关算法转化为证据权值,权值反映了证据的重要程度,以权值为系数对原始 的基本可信度分配函数进行重新分配,再通过改进的合成公式,得到证据合成结果。最后通 过具体的算例比较,说明新方法的合成结果更确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针对D—S理论不能有效处理信任度趋近于0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合成公式,即把支持证据冲突的可信度按各个命题的证据可信度加权平均的支持程度,对冲突重新分配,新的合成公式,物理意义明显,通过两个高冲突的证据合成,验证了合成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冲突证据合成时传统证据合成和单一修正改进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证据源预处理和组合规则双修正的证据合成方法。利用夹角余弦理论,计算证据向量距离后转化得到权重系数,依据权重系数对证据进行重新概率分配,完成证据源修正;之后用修正的动态合成规则,进行修正证据的合成;同时提出了算法分析模型。实例结果验证了算法在证据合成时具有最优结果、较强通用性和稳定性,可应用于信息融合、不确定信息决策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把D S证据理论应用于多节点的频谱感知数据融合时,如果数据冲突较大则融合结 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D S证据理论的证据组合规则进行了改进,给出了一个 在数据冲突大时也适用的数据融合公式,并把这种改进的数据融合算法应用到多节点协作频 谱感知中。MATLAB仿真测试与结果分析表明改进算法提高了频谱感知性能。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标多特征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简单证据的综合识别算法。首先,利用模糊理论将接收的特征参数与知识库中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匹配求出目标模糊隶属度;然后,根据模糊隶属度和特征参数可信度构造包含“未知”的简单证据;最后,用简单证据组合规则进行证据合成,求出识别结果。经过数字算例验证,该算法既能处理冲突证据又能减少证据合成时间。  相似文献   

10.
汪晶 《商》2013,(19):272-272,260
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规定,证据包括“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这一规定使得争论已久的电子证据成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取得了法定的地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检察技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办案工作中发挥电子证据的积极作用,做好新刑诉法与检察工作的对接,成为了摆在检察干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约,人民法院应再审:(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由此看出,新证据是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重要条件,也是检察机关对已生效的民事判决提起抗诉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新证据的界定,我国法律规定却很原则,使得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力求在总结理论界现存观点的基础上,对新证据进行解读,并提出对检察机关民事申诉案件审查程序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沈慧珍 《中国市场》2014,(30):160-161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执法和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是一个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非法证据实行排除,既是执法文明的需要,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但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非法证据的排除必须在社会安全和个人权利保障相互冲突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3.
林航  李宁 《商》2013,(6Z):88-8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直是刑事诉讼法学界的热点问题,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成为此次新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笔者将从新诉讼法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定的介绍、新刑诉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定的重大意义、新刑诉法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后续实施等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更加深入的探讨新刑诉法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在民事活动遇到纠纷或即将产生纠纷,但有利于你的证据面临即将灭失的情况,你怎么办 ?保全证据公证可以帮你解决这一问题。所谓保全证据公证,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的情况下,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证据先行收集和固定,以保留其证明力的活动。这是当前公证领域一个新的服务热点。   保全证据首先可作为一项预防性法律措施,防止纠纷发生。 张某去年 10月底从朋友顾某处租了 3间门面房做生意。双方约定,租期 1年,门面房由张某先行装修使用,顾承担 60%费用,租赁期满后,顾收回装修后的房屋使用权。…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电子技术的普及随着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是前所未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电子商贸活动和其他许多基于网络的交往大量出现,电子技术已经成为传递信息、记录事实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然而人们之间一旦发生纠纷或刑事案件,相关的电子技术所记载的文件、内容等就成为重要的证据。这些依附于电子技术而产生的具有证明力的一个新的证据种类被新刑事诉讼法赋予了一个新的代名词一一电子数据。然而,这一被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为证据种类之一的电子数据证据却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应用于现实的公诉工作中,它对于庭审中证据的开示力度及质证质量却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6.
电子证据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因特网的普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电子商务渐呈蓬勃之势,对于电子证据的使用也日趋繁多,然而电子证据作为有效的法律证据被当事人充分接纳,目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对“电子证据”这一称谓是否恰当进行了探讨;并将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种类相比较归纳了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认为应将电子证据定位于一种新的证据种类。  相似文献   

17.
王慧生  葛文伟 《商》2013,(12):260-26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2010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定》,标志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真正建立。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使我国的在该规则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更上了一个台阶,体现了我国对保障人权、惩罚犯罪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亟需完善的问题。本文通过举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际中运用的案例,列举关于该规则2012年新出台的各项法律规定,以此来探寻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与举措。  相似文献   

18.
《商》2015,(9)
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新设立了庭前会议制度,第一次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庭前非法证据排除,使我国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从一个学理上的概念变成了一项切实可行的程序。但关于在庭前会议中排除非法证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过于笼统,导致在实践中缺乏统一且可操作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王春辉 《商》2014,(22):226-226
新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加以规定,首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确认了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然而,司法实践中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认证,是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电子证据不能顺利认证,当事人就可能在案件中败诉,不利于对案件的审理。这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电子证据认证面临的问题,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为此本文拟对电子证据认证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出整理并提出浅薄建议,希望对认证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电子证据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电子证据、计算机证据和数字证据视为同一概念,实际上三者的区别很大,在这三个概念中,电子证据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要大于其他两个概念,因而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网络纠纷日渐增多的今天,只有"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这一概念才能够涵盖所有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这种新的证据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