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电路叠加定理推出电网中某支路上的功率可分解为各个电流源引起的"功率分量"之和,支路损耗功率可分解成各电源单独作用时流过的分量电流共轭值与该支路电压降的乘积之和,从而实现各电源分量损耗功率间的解耦,得到各电源对支路损耗的贡献份额。并以此建立网损分摊模型,通过对IEEE5节点算例的仿真验证得出,通过该方法可将系统网损完全分配给发电机或负荷,实现了系统网损在发电机端和负荷端的公平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2.
通道相位不一致是影响测向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了一种改进相位一致性校正技术.与传统测向校正技术不同,系统增加了一个自检源,通过实时校正解决了温度、振动等环境条件改变引入的相位不一致性误差.改进的相位一致性校正具有计算量小、工程易实现等特点,不需要重新生成静态校正表,同时也降低了微波通道一致性要求.试验计算分析表明,该校正技术是可行的,并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阵列误差的校正是智能天线技术实用化的关键所在。对各种阵列误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数学模型。阵列误差可以用一个误差矩阵来表征,通过对误差矩阵的估计,能够恢复理想的阵列流型。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阵列误差校正方法能够有效减小各阵元通道之间的差异,改善了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校准相控阵天线通道间幅相误差,实现精确的数字波束形成,给出了一种用伪噪声序列(PN)码作为校准测试信号的在线校准方法(校准和通信可同时进行)。该方法由特定的校准站发送校准测试信号,被天线各阵元接收,并通过存在误差的各通道,在接收端用与发端相同的PN码作为本地信号与接收信号逐通道做相关运算,对各通道的相关峰值做比较可求出校准矢量进而完成校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校准相控阵天线通道间的幅相误差,校准后的波束方向图接近理想的波束方向图。  相似文献   

5.
多端口T/R组件输出端口的噪声由各个通道共同决定,要测试单独通道的噪声系数非常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衰减器改变的多端口TR组件单通道噪声系数测试方法,消除了其他通道的噪声影响,实现了对单独通道噪声系数的测试。通过测试一个8通道T/R组件的各个通道噪声系数,与单独通道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两种方法测试结果最大差异为0.08 dB,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很准确地测量多端口网络的单通道噪声系数。  相似文献   

6.
对信道的幅度和相位不一致性进行校正是测向定位在工程实现中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高性能的测向算法,但这些算法对系统特性较敏感。本文采用有源校正算法来校正当系统特性不理想的情况下带来的通道幅度误差和相位误差,并在高速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711系统上实现了五通道测向处理器有源校正算法,达到了性能指标及实时实现。  相似文献   

7.
徐森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7):292-293
城市生活性支路是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交通,满足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的支路。交通量不大,车速较慢,行人较多是生活性支路的主要特点。步行空间将是它主要的载体。因此,城市生活性支路设计应以步行者为导向,旨在创造一个具有友善的步行环境的道路空间。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传统三等分功分器输出支路跨接隔离电阻实现困难的问题,基于Wilkinson 功率分配器设计理论,通过引入二分之一波长微带传输线,提出了一种新型微带三等分功率 分配器的设计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了一款应用于海事卫星通信频段的对称结构三等分功 分器。实测结果表明该功分器在整个设计频带内各端口匹配好,各输出支路等分度好、隔 离度高。该功分器已成功应用于天线阵馈电网络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时变RLC网络的数值分析方法,它首先把支路电压的步进变化量作为待求变量,然后以此可很方便地求出网络中各支路的电压及电流。并且可适当地控制步长h以获得满意的计算精度。本方法能够直接反映出时变RLC网络的实际物理变化进程。计算机编程极其容易。在长城0520CH机上进行实例计算表明:此方法是一种既直观、方便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平面近场诊断在通道测试时由于互耦,得到的检测值为所有通道叠加的结果,不利于单个通道信息的提取。为了去除互耦,提出了矢量旋转和近场口面诊断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上能实现对相控天线单个单元的幅度相位的检测。对该方法进行误差分析,得到了各个误差源对该方法的影响大小。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法有效地减小了互耦影响,能提取单个通道的近场、远场信息,并能为相控阵天线通道校准和故障检测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针对GPS M码信号受到C/A码和Y码信号的干扰难以直接进行解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码辅助的M码盲解调方法。利用解调后的C/A码信号校正信号频偏,通过I/Q支路分离实现将C/A码信号与Y码、M码信号的剥离,最后利用M码信号的特点进行相参增强进一步提高性能。实采数据的解调实验证明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转发式欺骗干扰具有系统搭建容易、干扰实施方便、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GNSS欺骗方式。针对多峰值抗转发欺骗干扰检测算法,提出一种针对目标接收机GNSS时钟的转发式欺骗干扰方法。相比于传统转发式欺骗的各通道卫星信号时延一致的特点,该方法根据待欺骗接收机和转发式欺骗源的位置计算各卫星通道转发时延,使待欺骗目标接收到的GNSS欺骗信号的时延为伪码周期整数倍,并随时间自适应动态调整转发时延,使得欺骗检测失效,进一步欺骗静态目标接收机的GNSS时钟。模拟实验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转发式欺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TR组件有源通道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雷达回波幅度和相位的变化,使得相控阵天线波束的指向精度下降、副瓣电平抬高,导致雷达系统在探测、成像、跟踪时失效。为此,通过对相控阵天线产生幅相误差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采用远场最优方向图和近场平均矢量法相结合的算法,对相控阵雷达进行非实时在线幅相校正,从而提高相控阵天线的幅相一致性,保证雷达系统正常工作。暗室试验和外场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4.
并行时间交替采样是提高系统最大采样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制造工艺的局限性,并行时间交替采样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通道失配误差。本文利用正弦采样信号的时域特性,推导出一种快速而精确的算法,用于同时校正通道失配引起的增益误差、偏置误差和时间误差,并通过模拟仿真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有源幅相误差校正方法需要已知校正源位置,以及迭代自校正方法依赖初值选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信号源位置未知条件下机载天线阵列幅相误差的自校正方法。所提方法利用机载阵列随机载平台运动过程中的多次观测数据,通过挖掘多组观测数据的特征空间结构,将外辐射源位置和阵列的幅相响应进行分步估计。所提算法在幅相响应的估计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辐射源的定位。同时,所提方法对机载平台运动轨迹、阵列具体几何形式均未做特定限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当信噪比大于5 dB时,所提算法对阵列幅度误差的估计误差小于0.5 dB,对阵列相位误差的估计误差小于2°,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后续深空探测任务要求微波测量精度提高至少一个数量级。在此背景下,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深空测控系统无线电测距、测速现状,给出了主要误差源分解以及精度提升具体措施。针对行星间等离子体附加的测量误差,提出了多频链路消除行星间等离子体的具体方案。理论推导表明多频链路的设计使得无线电观测量基本上不受角距的影响。针对目前米级的设备校零残差提出了设备零值在线校正技术,以满足分米测距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航天测控系统几类测轨数据的时间校正问题及相应的校正计算方法,指出在同一系统时标形成的测轨数据不一定是同一时的目标参数,提出了使各测轨数据同步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Ka频段瓦片式TR组件子阵集成方案,采用多层电路技 术、内层带状线功分器、优化脊波导口径、同型端口集中分布等手段大幅提高集成度,采用 高可靠性小截面脊波导实现模块间高性能垂直互联。给出了TR组件子阵电路布局设计,对小 截面脊波导传输特性、脊波导-微带探针过渡和集成功率分配网络等关键无源电路进行了设 计、仿真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和尺寸满足Ka频段TR组件子阵集成要求。  相似文献   

19.
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纯铜样品中微量和痕量杂质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英国进口的纯铜标准样品制作工作曲线,采用专用的空白标样和多点多项式方法计算峰底背景.用干扰曲线法进行基体效应和谱线重叠干扰的校正,部分重金属痕量元素选择高反射率的人工晶体PX-9来测定,开发了用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纯铜样品中除Cu外18个痕量杂质元素的方法.用该方法测定纯铜标准样品,其测试结果与直读光谱测定值基本相符,回收率在95%~105%范围,各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无源毫米波成像特性,在毫米波辐射计成像系统理论和焦平面线阵扫描体制基础上,开发了3毫米波十六通道的辐射计数据采集与测试系统,给出了详细的硬件设计方案,实现了十六通道数据采集、传输、预处理和成像测试。最后通过成像试验,实现了7秒/帧的成像速率。得出的结论对研究无源毫米波实时成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