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GDP与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支出这两个最主要的变量,建立国债发行规模的EGARCH模型,预测我国未来5年的国债发行量,以此判断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分析,当经济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时,才存在增发国债的必要性;从可操作层面分析,国债发行的最优规模应该等于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并扣除了"消费基金"之后的银行储蓄余额.我国急剧增长的国债发行量已经超出了最优规模.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由于未能及时作出调整,政策效果已经不明显,反而加剧了我国经济的波动,造成国民经济出现过热趋势.所以,必须对财政政策作出调整,合理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相似文献   

3.
陈春霞 《当代财经》2002,(12):44-45
国债是国家发行的有价证券,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可以用作经济建设,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可心借此调整经济结构。我国国债自恢复发行以来,规模不断增加,我国国债规模是否合理,发展趋势如何,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国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以往国债政策的实施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发挥国债这一重要经济杠杆的作用方面有不理想的地方。如不加以改进,被动地一味扩大发行规模是不够的,以此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也不会明显。1.从国债的使用效果来说,国债由于要考虑挤出效应和代际负担,其使用效果值得探讨。政府发行国债通常会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的量与国债的发行量密切联系。政府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引起私人部门支…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债政策取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连续数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尽管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但其重要性已有所下降。相反,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债政策做出调整。我国国债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国债政策目标应从片面强调确保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债政策的着力点应转移到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上来;严格控制国债发行规模,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的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是在98至99年度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其重要工具──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并由此引来各种争议,有人认为我国财政基础较弱,大规模债务负担会引发财政危机,因此今后国债政策的发展方向已备受人们关注。 一、我国国债发行的概况 我国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国债的规模迅速膨胀,累积发行国债近12600亿元,1998年底,国债余额已达6495亿元。这段时期,国债规模的扩张可细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94年以前,由于财政赤…  相似文献   

7.
一、国债发行规模的确定 (一)根据需要偿还的债务本金和预算安排的财政赤字确定年度发债规模。 作为防范财政风险的措施之一,从2000年起我国将国债利息支出列入经常性预算,与国债本金分开。这样,我国年度财政预算中确定的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即当年需偿还的国内外债务本金和当年形成的财政赤字。年度财政决算时,由于债务收入大于支出部分用于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财政收入逐年提高 ,但是财政赤字却连年增加 ,财政资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财政日益窘迫的局面 ,中央政府从 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 ,到 1998年底 ,累计发行国债 12 312 .74亿元 ,国债余额约 80 0 0亿元。年度国债发行额从 1981年的 48.66亿元增加到 1998年的3891亿元。同时 ,国债规模的变化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性上升的特征 ,1981— 1990年发行额为二位数 ,此后开始增加年度发行额 ,1991— 1993年发行额为三位数 ,1994年后国债发行规模不再呈小幅上升态势 ,而是一下跃上…  相似文献   

9.
国债规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某年的国债发行量,二是指到某年为止国家国债发行的国债存量。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当前国债发行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彬  肖坤 《生产力研究》2003,(6):264-265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阐述 ,并通过对具体的国债规模指标分析及国际比较 ,提出了如何解决我国财务债务重负同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强大的矛盾以及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偏大与国债的累积规模不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债期限结构与经济目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自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达到了6200亿元.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国债有着财政和金融两方面的功能[1].在国债发行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其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于对国债结构期限结构的管理.本文通过国债发行期限结构与国债期望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灰色关联分析,将不同期限国债的功能进行区分,为调整国债结构,实现特定时期经济目标提供基础[2].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亚男  赵昕 《经济论坛》2005,(17):45-47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凭证。近年来,国债已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仅能够弥补财政赤字,而且对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国内需求以及调整产业结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国债无论发行规模还是总量规模都迅速增长。1981年我国的内部国债发行量只有48.66亿元人民币,而到2003年这一指标达到6280亿元人民币,截止2003年底国债余额总量已增至1749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3.
国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为筹集资金而公开发行的到期需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是政府用来缓解财政压力、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和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国债的发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方面国债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国债规模的迅速增加,使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进行控制,将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国债规模是我国国债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且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当前国家提出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债规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意义。本文定义的最优国债规模是在国民感受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总效用最大下的国债规模。文章对中国1991年至2011年的经济财政数据进行了研究,建立相关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系数进行估计和检验,得出最终的模型。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为:1.在已知最优国债规模和值(税收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的比值)时,可以简单估算出国家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的侧重程度;2.在已定的财政收支预算下,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对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侧重程度下,可以大致估算出最优国债规模。  相似文献   

14.
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完善国债发行市场。国债发行市场主要涉及国债的发行规模、国债品种和国债发行方式等方面。我国国债的规模近几年上升迅速,国债发行市场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我国  相似文献   

15.
1郾适当缩小国债发行规模,着力调整使用结构和提高使用效果。为继续扩大内需和完成已开工的国债工程项目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后劲,2004年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国债,还是必要的。但我国的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都超过了警戒线,财政风险很大,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国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挤出效应在增加,因而2004年发债的规模应适当减少。在国债的使用上,要调整结构,除已开工的项目继续完成收尾工程外,主要应用于解决“三农”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建设的需要。鉴于频发骗取国债资金和监督不力的现实,应设立由国家…  相似文献   

16.
1.适当缩小国债发行规模,着力调整使用结构和提高使用效果。为继续扩大内需和完成已开工的国债工程项目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后劲,2004年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国债还是必要的。但我国的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都超过了警戒线,财政风险很大,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国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挤出效应在增加,因而发债的规模应适当减少。在国债的使用上,要调整结构,除已开工的项目继续完成收尾工程外,主要应用于解决“三农”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建设的需要。鉴于频发骗取国债资金和监督不力的现实,应设立由国家发改委、…  相似文献   

17.
一、近年来我国国债政策的应用我 国政府从 1979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 ,国债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 ,国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 1998年以前 ,我国的国债政策主要以弥补历年赤字的用途为主 ,对整体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但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国面对总需求急剧下滑、投资严重不足的局面 ,此时国家加重了国债政策的应用 ,使国债政策作为政府启动经济的有力工具 ,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在西方发达国家 ,国债政策很早以前就已经作为调整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债的发行 ,政府可以获得巨大的资金支持 ,不仅可以加速经济建设的步伐 ,也可以用于弥补历年财政赤字 ;同时 ,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 ,政府可通过国债的买卖来调节经济中货币的供给量 ,有利于物价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从 1979年就开始运用国债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 ,但由于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使得国债政策的巨大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近些年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 ,国债的交易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转变 (改成部分上市交易 ) ,这就为国家有效地运用国债政策铺平了道路。从 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发展(具体情况见表 1)。虽然国...  相似文献   

18.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以来,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运行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地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大规模地发行国债,扩大财政开支,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国债余额急剧累积,有些人开始担心:我国国债规模是否偏大?国债政策是否会产生挤出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借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我国历年国债发行规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tatistica软件,运用分段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进行了选取,进而建立国债规模的分阶段线性模型。通过模型所展现的国债规模发行趋势,我们认为:以发行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近期内不应淡出,我国政府应当在适度控制国债增长速度的前提下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在筹资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尤其1994、1998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用国际上街量国债规模的各项基本指标来分析,我国国债的规模接近国际警戒线,引起了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国债规模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GM(1,1)模型(灰色预测法)理论,最后运用GM(1,1)模型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