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疯狂侵略,使得我国中、东部地区大片国土沦陷,人们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许多人失去了工作的机会与权力,那些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在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感召与鼓舞下,历经磨难、辗转迁徙到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抗战大后方。但由于内迁人口数量众多,加之西部大后方本身生产力低下,虽然内迁了许多的机关、学校与工厂,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提供给社会的就业机会并不多,  相似文献   

2.
朱大鸣 《浙江经济》2010,(14):39-39
由于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过高,最近出现了工厂内迁潮,比如前段时间被斥为血汗工厂的富士康准备落户河南。由于沿海地区的生活成本太高,以及80后90后新劳动力特点的转换,廉价劳力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事实上,工厂内迁潮是紧随着工人内迁潮,实现地理意义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正全面抗战开始后,东部沿海省市的工业企业大量迁往西部地区,开启了大后方经济的"黄金时代"。本文利用各种档案资料,首先梳理了全面抗战以来工业企业内迁的历程,然后在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支撑下对后方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计量模型考察了战时后方工业所带来的长期效应。文章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物价随着战事的推进而呈现阶段性上涨的趋势.在各个阶段,国民政府据其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复杂以及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垮台.  相似文献   

5.
李涛  夏森茂 《特区经济》2009,(12):209-210
本文以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背景,研究西部地区吸纳沿海内迁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内迁企业发展银行和内迁企业组合基金,为沿海内迁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参考一般银行的业务运作模式,本文提出了内迁企业发展银行的独特运作模式。借鉴了美国中小管理局的基金管理模式,构建了内迁企业组合基金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吴曦 《中国西部》2013,(29):36-49
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1939年,“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后,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相继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农业实际上成为国民政府支撑抗战的主要经济力量。农业增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时问题,“复兴农村”的农业改良与推广为了适应持久抗战的需求,在大后方得到了积极推行,抗战物资得到及时补充,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推广成效。近年来抗战大后方农业改良与推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农业推广政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推广经费、推广品种改良与病虫害防治、农业推广机构,到推广成效与经验,可谓硕果累累,同时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区域研究不平衡、概念模糊、碎片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后方农业改良与推广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8.
《今日重庆》2013,(2):52
2012年9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到美国搜集抗战大后方海外史料。这是2008年"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国交流活动,考察团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搜集到一批珍贵的抗战大后方档案史料,弥补了重庆抗战史研究中的多处空白  相似文献   

9.
唐润明 《今日重庆》2014,(1):110-111
抗战时期,虽然重庆的物质生活条件艰苦,人们的生存空间缩小,生活压力增人,但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生活在大后方的各界各阶层,仍克服各种困难,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括物资战和货币战这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层面,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在太平洋战争前,中日货币战占主导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物资战成了经济战的重心。日本在这场经济战中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则处于下风,但日本促使中国大后方经济崩溃的目的并未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