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稻鳖共作"是浙江省2013-2015年渔业主推模式与技术之一。通过水稻与鳖的种养结合,经人工调控达到提高综合效益目的,是动植物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鳖吃食具有杂食性的特点,能摄食水稻中害虫,水稻又能将鳖的残饵及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同时鳖的昼夜不停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现状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是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挖掘了稻田的生产力,实现了稻米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解决了农田撂荒的问题,保护了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稻田种养有悠久的历史。据1700多年以前的《魏武四时食制》记载,那个时候稻田养鱼在汉中、成都等地就已普遍存在。但建国前稻田养鱼发展缓慢,建国后,稻田养鱼有所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稻鱼共生理论的提出和水产部门的倡导,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大面积稻田养鱼,呈现蓬勃发展之势。90年代后,  相似文献   

4.
<正>一亩田种得好,能有多少收入?3000元?5000元?随县安居农民刘顺勇说:我们采用稻鳖虾鱼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每亩收入过了万元。年前,市委书记刘晓鸣到安居镇皂角树村调研,参观了刘顺勇和他的延益水产合作社兴办的示范田,称赞这种高效种养模式效果好、前景好。这片百亩示范田是2013年流转来的,得到了省、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专家的技术支持。走近示范田,笔者看见,每一块水田都被石棉瓦或水泥板建的半米  相似文献   

5.
<正>陶堰镇是浙江绍兴县青虾养殖重镇之一,养殖历史悠久。2003年,为进一步提高青虾品质和养殖产量,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空间,绍兴县陶堰镇青虾养殖基地养殖户开始探索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回顾我国水产学科的发展状况,探讨国际和我国水产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我国水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储备,应许多水产科研、教育单位的要求,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同意,该会与中国水产学会拟于今年9月下旬举办“水产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目前,水产学科技术在吸取其它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水产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呈纵深发展和横向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局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整体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与我国水产业的国际化地位相比,水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尚有许多亟待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的稻虾种养模式存在的生态问题,旨在为稻虾种养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文章借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内涵,从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病虫草、轮作制度、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中生态要素的丢失问题;对照农业文化遗产的五大核心价值,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系统推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生态性丢失的原因。结果 当前稻虾种养系统暴露出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病虫草害加重、生态景观破坏、作物轮作制度改变等多重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这与系统参与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保护不足、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结论 稻虾种养系统的参与者需认清和尊重自然生态及农业生产系统的演变规律,挖掘和提炼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发展稻虾种养,把稻田养虾的关键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对原始生态的破坏,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9月28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项目办派出专家组对邵武市"稻—蛙"生态种养项目实施现场验收。验收组通过听取项目实施过程汇报,查阅养殖日志及现场察看,在洪墩镇尚读村随机抽取试验面积126m2,结果显示,回捕商品蛙438  相似文献   

9.
<正>稻虾种养技术是近年来湖北省水产十大主推技术之一,老河口市于2009年开始试验,效果较好。2011年,在湖北省、襄阳市水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市大力推广该项技术,推广面积约1000余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互惠共生的原理,通过修建田间工程设施,在种植水稻的田中同时套养鱼类,从而获得稻、鱼双丰收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是近年发展稻田养鱼新耕作体系,为提高我县山区稻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绿色无公害、低碳环保种养业。现就在海拔500米的新桥乡岭下村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起来捞虾了!”3月11日凌晨4点过,廖泽芳叫醒还在睡梦中的丈夫周长春,快步向门外走去。作为隆昌市上好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廖泽芳每年三四月经常早起。在内江隆昌市,当地通过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在保证粮食连续多年增产的同时,让农民收入也持续增长。近日,记者前往隆昌,探究那里的促农增收之道。  相似文献   

12.
<正>和县作为安徽省试点县之一,已开展稻田综种养工作三年多,在取得较好成效的情况下,2014年仍作为全省稻田养殖区的试点县之一。我们在总结往年实战成果的基础上,力争每年都在技术集成和工作经验上取得突破,确保示范工作顺利进行。现将近年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供各地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安徽省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巴电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即在同一片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稻虾共生、稻虾互补,从单一的种植向种养一体化转变,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稻田的水面供龙虾生长,龙虾的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水稻与小龙虾“互为供给”,形成水稻护虾、虾吃虫草、虾粪肥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江汉平原地区1 02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生态种养模式采纳者是否能拥有更高的农业劳动力质量,以期为如何缓解我国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分析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决策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探究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强度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结果 (1)采纳生态种养模式需要更高的家庭农业劳动力质量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的农户比其未采纳时农业劳动力质量高23.65%。(2)从采纳强度上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强度越高的农户拥有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结论 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加大生态种养模式研发与推广的力度,引导农户适度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吸引高质量劳动力回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鄂西北粮食和水产主产区,上世纪90年代,我市开展的鱼鳖混养和龟鳖温室专养较为火爆,一度成为鄂西北水产发展的热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态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稻鳖共生”技术要点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1-2012年,在湖北省水产推广技术中心的支持下,京山县开展了稻鳖共生试验示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一、稻田准备工作(一)稻田改造工程养鳖稻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附近水体无污染、旱季不干涸、雨季不淹没、保水性能好的一季熟中稻田。田块最好为壤质土,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坚固结实不漏水,田块周边环境安静,进出水方便,交通便利,面积以5-10亩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响应湖北省提出的“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新理念,进一步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转变水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进一步挖掘水产业新的增长点。2011年至2012年,在湖北省水产推广技术中心的支持下,京山县开展了“稻鳖共生”试验示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在实施渔业科技人户工程中,整合传统养殖技术,消化、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不断探索创新。经过试验、示范,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模式,规避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土地、水面和产出率,为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将两个典型模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我国稻田养鱼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二是稻鱼轮作为了探索稻田养鱼新的模式,2007年6月至9月笔者进行"稻—灯—鱼"技术试验,现将试验过程与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比较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阐明其运作机制,为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优化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宏、中、微观层面探究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主要做法、经验及问题。结果 (1)总结出湖北“虾稻共作”的 3种典型发展模式,分别为“家庭农场”模式、“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全产业链”模式;(2)剖析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发展主要源于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双导”推动、产业链利益共享的建立和各主体要素互补的形成;(3)阐明了政策扶持、品牌创建和宣传、全产业链经营、技术研发与虾稻共作标准、可追溯体系建立是虾稻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与经验。结论 针对虾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全省共创虾稻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延伸虾稻产业链条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