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野,单一的官僚制政府治理带来不可避免的公共管理危机。公民参与式治理是有效应对政府治理失灵风险的一种治理工具,其实质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共治,也称之为复合治理。其基本价值是:参与式治理可以规避政府失效,达致和谐的政府治理;有利于实现宪政民主,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化解社会风险,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实现社会善治。实现参与式治理的路径是:新型的转化性领导的出现、确立政府公务员的代表性公民角色、培育公民参与伦理、实现公民参与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公民网络参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形式,在政府治理中也发挥着作用。由于网络的一些特性,使公民网络参与政府治理的时候也出现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并从物质和技术保障、法律保障等方面寻求解决公民网络参与政府治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发展要求政府社会管理多元化,纳入公民参与。公民对社会管理的广泛参与不仅增进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合法性基础,也对社会管理事务本身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了完善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路径,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公民参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加快公民参与的制度创新,并逐步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它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形成新的社会管理格局,最终达到社会管理的善治。公民参与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方式。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还存在许多困境,亟待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供参与的制度保障,形成政府与公民良好互动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作用、困境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弥补政府失灵,提高公共政策的品质,增强政策的合法性。但是,我国当前公民社会发育尚不完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机制短缺以及官僚制之下的“责任困境”使得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陷入困境。为此,必须对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制度与参与方式进行创新,以形成一种实质性而非形式上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公民被赋予一种新的网络身份,顺理成章地演变为兼具法律意义和信息时代特色的数字公民。数字政府和数字乡村的构建,将数字公民嵌入到乡村治理的体系中,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众力量,完善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体系。但是,数字公民参与乡村治理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数字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加之乡村信息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又没有相应的服务体系补充,致使数字公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力量微乎其微。因此,完善制度供给体系,强化数字公民参与意识,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技术支持,完善服务体系,才能将数字公民的优势内嵌至乡村治理的整体建构之中,实现乡村治理路径的优化,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参与程度已经成为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政策是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治理工具,它必须公平体现公民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政府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还面临很多困难.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公民政策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比较成熟公民政策参与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构建政策网络治理为根本路径,从改善制度和技术、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健全保障机制以及促进有序参与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一些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社区治理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它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实际运用,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加速器”,有利于增强公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分析登哈特笔下新公共服务理论实践的案例可以看出,强有力的地方领导、行政官员角色的转换、培养积极公民,构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积极合作关系,是实现西方社区“善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收集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研究进行概括,从公民参与的概念、公民参与的困境、公民参与的途径、推进公民参与的措施四个方面,梳理总结了学界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治理理论的结合催生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电子治理,它将成为信息时代政府实现善治的新思路。现阶段电子治理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信息透明和交互服务两项功能的对比中,政府网站交互性服务水平普遍偏低。通过电子政府的建设来促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从而推动电子民主的发展将是电子治理更高阶段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1.
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公民自主管理网络组织体系,是现代城市政府管理社会化的应有之义,是当代治理发展的目标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治理理论的结合催生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电子治理,它将成为信息时代政府实现善治的新思路.现阶段电子治理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信息透明和交互服务两项功能的对比中,政府网站交互性服务水平普遍偏低.通过电子政府的建设来促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从而推动电子民主的发展将是电子治理更高阶段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体现了以公民满意作为公共部门绩效的终极标准的绩效管理发展趋势。"民主评议政府"这一模式不仅开辟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全新视角,也为现代公民参与的拓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实现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与公民参与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公民参与的评估体系会逐渐成熟,必将在地方政府公共形象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诸多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社会的培育是政府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公民社会的培育,不仅具备可行性而且也具有必要性.政府着力于培育公民社会,首先要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公民社会思想;其次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公民社会成长空间;最后要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扩展公民社会践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精英决策模式是众多民主国家普遍适用的公共决策模式。随着“强势民主”、“公民治理”的兴起及信息技术的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效决策模型解决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存在的无序性、非公益性及非均衡性等问题,为我国公共决策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我国应坚持精英主导下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整个社会日益呈现出开放、宽松、活跃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日益涌现,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以民间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公民社会的本质就是民主社会。它尊重公民资格,保障公民权利,认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社会的最重要的政治内涵。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的形式来保证公共权力在全体公民的同意、监督和制约下规范地运行,并最终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17.
在与传统政府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便捷、全新的政策诉求的窗口和政策参与的途径,并且强化了政策过程的监督手段。公民参与在一定层面上也促进并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基于两者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构建公民参与型电子政务的建议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有力地批判了近、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以工具理性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精英民主论”,为当代“大众参与民主论”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话语和方法论基础。以交往理性建构的程序主义商谈民主观,其核心在于强调只有公民的有效参与,才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这种政治哲学思维对促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终结与整体政府改革兴起,当代西方政府治理在模式创新中涌现出协作性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数字时代的治理、网络化治理、整体治理等多种政府治理理论。这些理论形成了一种以整体政府与跨部门协同为特征的理论化系谱,对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我国目前正在逐步推广的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甚至称为是公共政策的基石。为此,本文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存在的困境以及解决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公民参与的发展。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