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褚江丽 《经济论坛》1999,(23):26-26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各国住宅政策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住宅模式。我国有关住宅的基本政策和住宅制度经历了从公有化、福利型向商品化、市场型转变的阶段,与此同时,居民住宅的主体也从单一的所有权转变为以个人为主的多个所有权。这些转变不仅使得与住宅的建设、出售、分配、管理、使用、维修、调换等有关的法律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确立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住房制度的变化过程大体分为住房公有化、供给福利制向住宅商品化过渡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陈锡钦 《经济师》2007,(3):290-290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是生产方式重大变革,是质的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简单易行的事,需要产业、技术、法律条件作支撑,还要政府扶持作保障。  相似文献   

3.
生态住宅并不是一般认为的树种得多、绿化搞得好的住宅。较高的绿化率只是生态住宅内容的一个方面。真正的生态住宅是全方位、立体的生态工程。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学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秦佑国指出,生态住宅对环境的响应有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  相似文献   

4.
住宅商品化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城镇住宅商品化的本质和内涵入手,阐述了住宅商品化的意义。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程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稳步推进住宅商品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姚玲珍 《发展研究》1998,(12):37-38
一、人口自然变动对住宅商品需求的影响 与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一样,住宅也是以家庭为消费单位的,因此对影响住宅商品需求的人口因素的分析,实质上是对家庭因素的研究。其中,人口自然变动对住宅商品需求的影响,首先体现为家庭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住宅商品的不同需求,其次表现为城市人口高龄化过程中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试论住宅建设与住宅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强 《经济师》2001,(6):207-207
1996年,联合国提出了世界住房发展的两个目标,一是人人都要有适当的住房,二是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就秘须考虑住房和个居环境,我国在90年代约建有14.6亿m^2的住宅,另一方面基本上没有考虑居住的环境建设,而且住宅建设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亟待解决住宅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有关部门逐渐意识到平衡经济发展和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文中笔者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体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系的构建薯点等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农户住宅商品化:合理配置农村宅地资源的可靠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吴凤平 《经济师》2001,(3):73-75
江苏省是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优势而有着较强科技优势的大省。“九五”期间 ,江苏省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面对知识经济的新形势和进入WTO的新挑战 ,江苏省应该尽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以技术创新和高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江苏省技术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一 )江苏省经济实力雄厚 ,但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江苏省用于R&D经费的支出 ,只占GDP的 0 .4%左右 ,而全国尚能维持在 0 .5 %左右 ,上海已达 1.5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高于 2 % ,发展中国家也在 1%以上。如日…  相似文献   

11.
刘旺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6,26(5):802-805
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居民由被动的接受住房转变为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主动的选择,消费者在住房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章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采用比奇的分异度指数和GIS分析方法,对购房者的社会属性特征、工作地、原居住地等微观因素与居住地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上,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趋向于选择相同的居住区位,社会经济属性的作用和居住分异现象在居住区位选择中开始凸显;受房价和经济实力的约束,年轻型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方向已向郊区外移;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则是居住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原居住地、消费观念和信息搜寻等对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利用托比模型在农户层次建立了农地市场发育对农业商品化影响的计量模型,并在不同样本集上估计了农地市场发育对农业商品化影响的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转移、信贷市场、资源禀赋以及土地市场发育对农业商品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土地市场发育而言,从总体上来说,在农户层次上土地转入会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而土地转出则会降低农业商品化程度,土地价格对于农业商品化则没有显著影响;至于土地市场发育对于农业商品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样本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最后提出完善农地市场、增加农业信贷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供应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上海市为例,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预期的房地产价格模型分析土地供应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土地供应能通过预期作用对住房价格产生负影响;土地供应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1.研究结论为: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政府增加土地供应的措施是可行的;稳定土地供应有助于稳定房价;土地囤积将减弱住房价格对土地供应变化的时效,应抑制土地囤积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设计了中国城镇住房需求的估算方案,发现中短期内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中国城镇住房大量过剩。城镇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将在未来20年~30年助推中国城镇住房需求持续增加,这将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负面冲击直到2045年以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通过降低住房持有不平等程度来解决中国城镇住房供需不匹配问题,可能比单纯增加住房供给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重要指导原则,推进养老保险多层次协同发展是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基本养老保险实际费率和替代率的测算发现补充养老保险发展存在较大空间;通过分解个人账户基金现值及权益,尝试在多层次体系下建立不同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转换衔接通道。本文研究发现,允许个人账户基金纵向转续是弱化多层次挤出效应的重要方式,能够在保证第一层次覆盖率的前提下促进二三层次扩面。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住宅特征价格分析:对杭州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住宅产品的异质性,国外学者广泛使用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城市住宅市场。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由Lancaster偏好理论和Rosen的产品特征市场供需均衡模型两部分组成。在访谈的基础上,选择了18个住宅特征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基于线性函数形式构建了杭州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采用杭州市2 473个住宅样本数据和290个住宅小区的实地调查资料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发现就整个住宅市场而言,14个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影响程度有差异。同时,根据特征价格对14个住宅特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并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土地资源持续性和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建立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于保证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参加土地整理规划工作并结合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可持续土地整理方面的资料与成果,阐述了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体系建立的原则与程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耿兴荣  林炳耀 《经济地理》2002,22(6):724-726,729
通过比较分析国际上对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测度方法,在现有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适合中国的地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中国各省地区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县级耕地动态监测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我国目前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建立耕地动态监测体系成为耕地基础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了耕地动态监测体系的设置原则和方法,并以广西柳州市郊区为例,研究了县级耕地动态监测体系的系统构成和建立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小鹏  米文宝 《经济地理》2002,22(3):327-330,350
通过分析银川市20世纪90年代城市住区居民住房,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设施、住区环境等城市住区特征及与全国668个设市城市平均水平的比较,指出银川市城市住区虽有较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现代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为达到可持续的人居目标,文章提出了创建一种人文的,高技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银川市城市独特风貌和城市文化的城市住区发展模式及其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