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寻我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实现经济与金融合作可持续发展前景,本文实证分析我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关系,运用GDP、银行国内信贷、私营国内信贷、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等关键变量构建模型,寻找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合作切入点,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经济与金融共同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策论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4月20日,"第二届中国金融学者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中国金融学者论坛"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和24所国内高校共同主办,论坛意在遴选中国金融领域学术研究优秀成果,打造编辑部、潜力作者、评论人三方现场互动的交流平台,通过讨论与交流来推进前沿的金融学术发展。本届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承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  相似文献   

3.
金融中心的建立是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结果,目前中国国内还没有国际金融中心。考虑到上海的经济基础、经济腹地、市场体系的发展程度以及原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央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决议。通过分析上海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现状,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及障碍,提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兴起,与之相关的新型金融—碳金融得到迅速发展。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先机的关键。发展碳金融也有助于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对于碳金融及其监管,国内研究日益增多,但角度不尽相同,选取碳金融与碳金融监管、碳金融监管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等进行研究,对实施有效碳金融监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蒋艳红  顾良斌 《经济论坛》2007,(18):12-13,16
上海和香港分别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起动器。香港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作为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发展贸易往来的窗口,也是一个集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等于一体的国际经济中心。近年来,上海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香港在经历金融风暴和回归后的信心调整后,处于经济复苏及结构调整阶段,经济速度放慢。在这样一个反差下,人们开始质疑上海是否会取代香港而成为远东新的全球经济中心。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2000年以来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介规模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性,并且中国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过程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着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金融中介的不发达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所以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心应放在大力促进存款货币银行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已经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便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任务.随之而来的全球金融模式也面临着新一轮调整,低碳经济需要碳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工程的创新也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必须努力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创新金融工程.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新金融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服务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发展呈现出金融手段信息化、金融发展自由化等特征,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监管的核心要解决好两大关系,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中国传统金融监管与当前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借鉴国外服务经济先行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构建国内金融监管制度和先行试点。  相似文献   

9.
宫雪  谢磊 《时代经贸》2011,(8):171-172
随着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已经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便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任务。随之而来的全球金融模式也面临着新一轮调整,低碳经济需要碳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工程的创新也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必须努力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创新金融工程。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新金融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连平  孙立坚 《资本市场》2013,(12):38-42
国内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制度完善没有同步跟进,与国际通行规则并不接轨。这种差距限制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就要看金融领域制度改革能否率先破题。  相似文献   

11.
编辑部声音     
《资本市场》2013,(12):2-2
阅读提示: 1.国内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制度安排与国际并不接轨。这种差距限制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当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看金融领域的制度改革能否率先破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6)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海洋金融的三大基本特征以及工具选择,阐明当前我国发展海洋金融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包括全球海洋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国内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对海洋金融的迫切需求、"一带一路"实施推进拓展海洋金融发展空间等三方面。文章建议政府应围绕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极化效应,以"3+1模式"助推中国海洋金融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3.
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大部制改革紧锣密鼓,国际经济减速已成定局,金融动荡时刻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安全。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谁在为中国经济布局?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将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外汇储备、金融不稳定、资本流动以及实体经济变量的系统分析框架,探讨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继而模拟出中国合意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若国内金融稳定受到冲击或者跨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外汇储备在广义货币量中的占比就会增加;金融不稳定和实体经济状况对外汇储备占比的边际影响都呈现递减的态势,说明外汇储备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另外,模拟结果显示,在确保国内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并不过度,正处于合意的区间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王潇 《经济论坛》2014,(2):65-69
本文运用上海地区1992~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系统考察了金融规模、直接融资比例、银行集中度以及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规模的扩张和直接融资比例的上升有利于上海经济的增长,并且金融规模质的扩张比量的扩张更能拉动经济的增长,而银行集中度过高却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编辑部声音     
《资本市场》2013,(12):2
阅读提示:1.国内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制度安排与国际并不接轨。这种差距限制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当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看金融领域的制度改革能否率先破题。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2006,(1):20
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共有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等424家“总部经济外资企业”落户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仅次于香港的外企总部最多的城市。图为上海陆家嘴金融商务中心夜幕下的灯光璀灿的写字楼大厦。  相似文献   

18.
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针对近来外资频繁争夺中国金融业企业股权、国内金融企业争相排队海外上市的现象,指出金融企业引资不当,容易导致财富外流,危及国家金融安全,造成中国经济控制权的丧失。同时认为,监管层通过金融企业大举引入外资,期望达到完善我国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做法,其实具有浓厚的一厢情愿色彩。为解决上述问题。作者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扬 《资本市场》2013,(10):8-9
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这是金融学强调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自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得到了强化,所以当下讨论金融改革问题,必须按照这个理念展开。挑战金融改革未来实体经济方面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分别是国际经济、国内经济、中国人口、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一是全球经济危机呈长周期化。解决它的实体经济因素是科技进步,而且必须是革命性的科技进步。只有发生了这样一场革命性的科技进步,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改变了生产的方式,才能终结危机,所以经济危机周期会是比较长的。  相似文献   

20.
沪港经济协调与分工展望从金融中心定位角度所作的考察黄建中沪港经济:比较与展望从经济潜力看,上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诸多有利条件,如中央的大力支持、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等。而且在香港存在所谓政治风险的情况下,一些觊觎中国巨大市场的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