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颐武 《中关村》2009,(11):102-103
前不久,季羡林先生的故去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季先生的声望当然是来自学问方面的成就,但他“做人”的境界其实是最值得大家钦佩和赞扬的。季先生晚年的巨大声誉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做人行事的态度。他的“谦和守礼”的风度其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所在。因为他的专业并非国学,所以大家非要认定他是“国学大师”,当然有些奇特。  相似文献   

2.
王岳川 《中关村》2004,(1):112-114
近年来报刊上有一些文章,对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复兴”等说法提出了批评,坚持全盘西化立场,反映出当代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不认为季先生的看法“可笑”,倒认为是可爱。它体现出一种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因为我们不能老依赖别人,靠知识输血过日子,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全盘西化或只想脱亚入欧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赞成全盘西化——在全球化同质化中还有一颗中国心。正如李慎之先生说:“我是一个一直做着‘中国文艺复兴之梦’的人。我希望且相信,中国文化首先是哲学会在21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不过,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文化自己必须要下一番去腐生新、推陈出新的功夫,要能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首先是要能包容、消化一直超越、与自己对立了这么些年的西方文化。”我提出不同于上面两种看法的“第三种”立场,即倡导“发现东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报刊上有一些文章,对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复兴”等说法提出了批评,坚持全盘西化立场,反映出当代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不认为季先生的看法“可笑”,倒认为是可爱。它体现出一种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因为我们不能老依赖别人,靠知识输血过日子,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全盘西化或只想脱亚入欧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赞成全盘西化——在全球化同质化中还有一颗中国心。正如李慎之先生说:“我是一个一直做着‘中国文艺复兴之梦’的人。我希望且相信,中国文化首先是哲学会在21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不过,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文化自己必须要下一番去腐生新、推陈出新的功夫,要能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首先是要能包容、消化一直超越、与自己对立了这么些年的西方文化。”我提出不同于上面两种看法的“第三种”立场,即倡导“发现东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关村 《中关村》2009,(8):86-87
一代“大家”季羡林教授笑着离开了我们。季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人民的心中,那一袭蓝色的中山装让我们联想起父辈的艰辛,为新生看守行李的逸事折射出“布衣”的平易淡定。季老在九五高龄留给我们“三辞桂冠”的故事,彰显一种当代最缺乏的“宝贵精神”。“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一辞“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11,(11):13-13
在党中央发出“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的号令声中,“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先生倍受鼓舞,深感“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华高科技创业历史的写照”。“中关村人”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战斗洗礼,让身处其间的民营企业家甘苦自知,百感交集,凝聚为一句话,那就是“中关村精神万岁”!纪世瀛先生30年来有多次进“万言书”的壮举,  相似文献   

6.
萧惑之  CFP 《中关村》2007,(5):110-113
在历代尤其是当今的“儒学热”中,最受青睐的莫过于辑录孔子言行、被尊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儒学的兴衰。划出了中华民族社会进步的痕迹。宣传解读《论语》的著作,汗牛充栋。一介书生。皓首穷经。也不过是管窥之见。在这次“尊孔”的热浪中,我重新拜读了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中关于儒家学说的论述,以及鲁迅先生对“儒学”的尖刻批判;日前又聆听了“高官”“学者”一肩挑的许嘉璐先生关于“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的讲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感慨万端,受益匪浅;边读,边思,边记,写下些许读书感言之类的文字,算作“学习札记”罢。  相似文献   

7.
萧惑之  CFP 《中关村》2008,(1):106-109
读“老”因由 易海云先生是诗人,也做过政府官员,在“圈子里”口碑极好。我是在5年前始到《中关村》打工时结识易先生的。初次见面,先生听说我因患“抑郁症”而引起心率不齐、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状,便直言快语地劝导我每天诵读《道德经》,可治愈“百病”。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05,(8):17-17
“科学泰斗,晶体动力学,英名誉中外;学海宗师,半导体物理,师表惠后学。”这幅挽联是黄昆院士一生的高度凝缩。黄先生的一生,“科研育人双辉煌”,“治学为人堪为师表”,作学问坚持“从第一原理出发”,干事业着眼“放手培育新人”,生活中“一向淡泊名利”……一件小事让人终生难忘:1955年先生已是中科院院士,理应拿薪300多元,先生见一位同事只拿50多元,他说,“我要吸烟,比你多拿6元钱,其余都交党费。”  相似文献   

9.
萧惑之 《中关村》2010,(1):106-107
《就这样,挺过创业难关》是一部“献给饱尝辛酸、不断进取的创业者”的心灵读本。作者许琼林先生是由新闻记者“漂亮转身”的年轻企业家,恪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条,坚持用“实践印证和充实理论”。文如其人,这部书稿娓娓道出作者人生道路上经历的两个“七年之痒”。叙事“求实”,没有任何虚张声势;论理“求是”,用实践的感悟求得经验的升华。前一个“七年”,尽管作者落墨不多,  相似文献   

10.
沙磊 《中关村》2009,(1):28-30
辉映着秋日的阳光,西山的红叶随风摇曳着,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间建筑”、“中间建筑艺术馆”就座落在这“醉人秋色数红叶”的西山脚下。2008年10月26日,秋高气爽,记者在“中间建筑”作为主办方的“2008年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摄影回顾展”上见到了“中间建筑”董事长黄晓华先生。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4日,由中国PROFIBUS用户组织(CPO)和PROFIBUS国际组织(PI)共同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了PROFIBUS和PROFINET最新技术新闻发布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PROFIBUS资格中心(CPCC)主任唐济扬先生、中国PROFIBUS用户组织(CPO)李百煌先生、PROFIBUS国际组织(PI)库斯特先生,分别对“IO-Link通向执行器和传感器的最后一步”、“PROFlsafe在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及“PROFINET用于过程自动化”等主题进行最新技术发布。  相似文献   

12.
关村  张勇 《中关村》2005,(4):97-97
2003年的4月,《中关村》杂志问世刚“满月”,我们的两位年轻记者有幸采访了“欧元之父”蒙代尔先生。至今,在我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还压着两幅记者采访时拍下的照片。一幅是蒙代尔先生作为当期“封面人物”凝神所思的特写头像,另一幅是先生接受采访并应邀担任编委时欣然翻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正伴着和谐的钟声向我们姗姗走来。今年,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近几百年来,真正改变和推进中国的,或许就是邓小平先生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件事情,因为它的确让大多数中国人富了起来。在继续进行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关村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二十年来,中关村圆满地完成了“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和“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用辉煌的业绩铺就科技创新强国之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关村必须“又好又快地永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14.
张颐武 《中关村》2009,(8):84-85
7月11日上午,我正坐在长沙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会场上,一条短信告知了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我立即把短信给坐在我旁边的刘梦溪先生看。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也有很深的感慨。二十世纪的人物已经日渐凋零,二十世纪的那些峥嵘岁月也已经成为一段历史。时光的流逝已经让二十世纪变得日渐遥远。季先生的离去,虽然让人遗憾,但毕竟他已经完美地实现了自己,也最好地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这意味着这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以其高远的思考和纯粹的人格影响我们的人物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5.
萧惑之  李春晓 《中关村》2009,(10):66-66
国人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已经到了“骂爹骂娘”的地步。尽管吴晗先生从历史的研究中得出“贪污,‘无代无之’,竟是与史实同寿”的结论,可是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无产阶级“做主人”,腐败现象如此“前‘腐’后继”,总是令人费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特别是“国外批评说中国的腐败是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众生  李春晓 《中关村》2009,(10):67-67
尽管孔子先生有“食色性也”的说教,可国人文化多有宣扬“美食家”的文字,却不多见张扬“好色之徒”的篇章。卖春药广告的“猛男”、赵本山曾代言的“蚁力神”,则另当别论。因之,时下闹得“路人皆知”央视“色情门”之话题,就让国人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我曾经为央视需要有一座“标志性”建筑“鼓与呼”。  相似文献   

17.
《中关村》2011,(5):18-18
清华大学,这个“诞生在民族耻辱之中”的学堂,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迎来百年华诞。无论是“喜看桃李满天下”、“揆数科研硕果”抑或“社会声望日隆”,都是国人的骄傲。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众多辛勤耕耘的园丁。被誉为“清华名片”的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园劳作近半个世纪,正是他出任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被誉为“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18.
付丙丁 《中关村》2012,(1):47-47
去年岁末,曾在《中关村》杂志上读到一篇《“丁磊养猪”“老柳种菜”——贵在创意》的文字,说柳传志先生是造电脑的“知识英雄”,毅然投巨资去“种菜”,这正是企业家创新思维“联想”的结果;并赞扬“老柳种菜”意谓一种投资趋势,体现出企业“大佬”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9.
关村 《中关村》2010,(2):108-109
读刘合心先生的文章,初始于《中关村》杂志,缘于卫汉青社长的推荐。这部历史大散文《源头集》,亦是汉青先生放诸我的案头的,因为他知道我对山西情有独钟。在昔日的计划经济年代里,我曾是一个“军工战士”,与太原、大同、太谷、阳泉、侯马、运城、永济等地的兵工企业,常来常往。元旦假日,窗外飘落着大雪,漫天皆白,“寒冬时节好读书”,我终于静下心来,对《源头集》浏览一过。  相似文献   

20.
萧惑之 《中关村》2009,(7):110-113
中国发展出版社,响应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先生的倡议,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旨在“继续推进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出版一套“中国经济学家改革论丛”,《厉以宁改革论集》则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