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智斌 《经济师》2005,(7):37-37,39
“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包含着布局的合理性,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协调与相对平衡的要求。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贯穿着解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合理差距与缩小差距的辩证统一。为了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党中央和中国政府从上世纪末开始部署中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2.
对“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布局指明了方向。本文建立了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跨国公司组成的博弈模型,试着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两个大局"的科学性。模型指出,在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竞争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为了最大化整个国家的经济福利,应该选择外资的外部收益较高地区作为政策优惠对象,而政策倾斜力度需要大到足以使得政策优惠地区不提供任何税收补贴即可赢得外资竞争。相比"东部优先"战略而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还需要中央政府提供更大的政策倾斜方能见效。  相似文献   

3.
桁林 《经济学动态》2003,(11):8-41,50
一、引言 “双重模式转换”是刘国光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他是最早一个提出“双重模式转换”的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国光深入地探讨经济改革模式,明确提出“双重模式转换”:所谓双重模式转换,包括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两个方面。在经济体制模式方面,过度集中的决策权力  相似文献   

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思想理论。而在当今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资本主义在相对稳定中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经历了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后,我们正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和转变: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开始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瓶颈制约”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约束。在当前外贸出口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内需需求,发挥内需即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内需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投资和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各有特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就不以能有所偏废,尽管某一时期可能有其重点,但无论如何“两个轮子”一起动总要比一个“轮子”动要好。本将从财政的视角探讨如何启动这“两个转子”的。  相似文献   

6.
高林 《经济研究导刊》2009,(15):203-204
我们党要经得起执政的考验,必须坚持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前夕,旨在强化全党忧患意识,常怀律己之心;新中国成立后,旨在警示全党要居安思危,常修为政之德;改革开放以来,旨在告诫全党,提高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坚持两个务必,与时俱进,实践科学发展观,一是抓住第一要务——发展;二是把握一个核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我国除西藏外的第二大藏区的核心区,俗称"康巴地区",政治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同时,全州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湿地、森林、河流景观立体、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根据甘孜州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甘孜州的区域发展特征,并从六个方面阐述重塑甘孜州经济地理格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三个为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启明 《经济问题》2000,(11):21-23
经济结构的选择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有经济战略和布局的宏观调整对县域经济结构的选择提出了新的原则和规定性。从我国经济的宏观经济结构和当前县域经济的实际出发,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必须采取“三个为主”的模式,即在所有制上以民有经济为主、在经营主体上以“老板经济”为主、以经济内容上以特色经济为主。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云南省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门户,应及早行动,变区位优势为先发优势和经济优势。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次区域合作主体省的作用,必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准确定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三个先行”发展战略:一是西部开发云南先行;二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云南先行;三是在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圈发展方面云南先行。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施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聚焦“十二五”中国经济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趋势已成定势。就中国经济形势而论,虽然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然而却面临深层次经济结构调整的考验,改革突破尚需探索。"十二五"规划正紧锣密鼓,未来五年中国能否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能否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科技创新应当如何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带动转型,促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引擎?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向内需、出口、投资均衡发展的模式转型?如何深化经济转型的各项配套改革?让我们看看专家学者们是如何分析判断这些与中国经济转型战略紧密相连的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信力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公信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向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经济建模技术,显著具有空间差异性的政府公信力完全可以纳入到空间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当中,这不仅可以深入探究政府公信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而且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出,政府公信力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重要推进力量。  相似文献   

12.
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是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重要的研究内容,是海洋地理研究的核心。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均为世界海洋大国,有较长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海洋及其资源在两国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应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加两国的海洋资源状况、海洋产业及构成以及两国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与特征。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两个囯家各个海区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水平比较,并分析差异的形成原因。通过对比,了解中、加两国海洋经济形成差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尽管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实证研究仍相对欠缺。新经济地理学试图解释区域要素价格和人口分布的关系,以及预测行业内的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本文梳理的实证研究显示,市场准入和工资水平高度相关,规模收益递增、本地市场效应促进了产业的集聚,这些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预测。本文还指出了NEG与其他领域研究的联系,比如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识别问题、潜在的其他解释等,并认为未来的实证研究可能会更关注变量的识别和不同集聚程度的测量问题,并与城市经济学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未来十年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业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主要的经济与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并对未来我国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和应采取的战略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和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动向,涉及乡村内涵和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开始转向探究乡村性的表现,即从原先关注乡村的物质性转向关注其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建设;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未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些全球性议题,为此,乡村地理学研究亟需加强跨学科联系与合作,并注重研究尺度的外扩与内敛。最后,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是解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欠发达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特别指出应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挥其辐射、扩散和带动效应,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军辉  张古 《财经研究》2016,(10):80-93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其农用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劳动力迁移理论,也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祥财 《财经研究》2007,33(9):28-37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种构建理想社会的经济思路:一为基于和谐理念的经济多样性主张;另一为取消私有制的大同社会模式。这两种思路体现了不同的哲学方法,因而提出的政策建议也相异,二者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更不能同日而语。文章的分析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显示出和谐价值的当今,传统的乌托邦思想仍然有回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实质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度的重建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的过程。在这一制度重建的进程中,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表现出八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制度变迁需求的内性性;二是制度变迁供给的滞后性;三是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性;四是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五是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性;六是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七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八是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俞国军  贺灿飞  朱晟君 《经济地理》2020,40(3):141-151,159
众创空间大量涌现是近年来新的空间经济景观。文章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了企业家精神在南昌众创空间和创客项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访谈与问卷方法,对6家众创空间进行了访谈,对创客项目发放了45份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对众创空间而言,创办者社会关系本地嵌入、房产资源的沉没投入是他们在南昌创办众创空间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本对企业家在南昌创办众创空间的影响由弱到强。对创客项目而言,尽管创业者的创业知识可能来自外地,但创业者社会关系本地嵌入是他们选择在南昌创业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本对创业者的影响也由弱到强。文章还研究了政策对众创空间涌现的影响。与通常默认"双创"政策对众创空间与创客项目涌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不同,文章认为政策对众创空间涌现的作用主要为信息杠杆与政策背书,而财政、货币激励主要对政策套利型众创空间涌现产生较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