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大西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均衡,致使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公平性降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加,且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大幅提升;高铁的开通对高铁途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协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未途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协调度降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利用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市县间公路交通的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县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经济联系,然后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市县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县间经济联系差异显著并呈现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环形”路网骨架分布;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复杂,但经济联系强度还不强,区域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由中间中心度分析可知市县间经济联系正渐趋均衡.进一步分析可知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市场经济的引导、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开发区建设共同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基础条件的分析,采用引力定律来测算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旅游区域联系情况,按照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值的无纲量化值排序,划分为四个层级;并针对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作用不明显,各自为政,竞争大与合作,旅游产品趋同,区域内联系不紧密等几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利用统计年鉴及社会统计公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中心度经济测定,并对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合肥、黄山为安徽旅游核心城市,安徽旅游存在“双核”联动发展模式且旅游发展“南强北弱”态势明显;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不存在必然联系,安徽存在四大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国际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5.
双向联系视域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网络结构——基于时间距离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间的双向经济联系格局与城市网络得出: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差异,上海、苏州、重庆、武汉等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他城市对其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大,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小。长江经济带5个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格局很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约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77%。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网络密集程度整体不高,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西疏东密"。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以直接联系为主,但城市网络仍依赖一些关键城市作为联系"媒介",重庆、武汉和成都的中介功能尤为突出。④聚类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84个城市可分为8个三级子群、4个二级子群,组成滇中黔中、成渝以及长江中下游3个城市小团体。 相似文献
6.
7.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7和2018年为时间断面,运用引力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论如下: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可达性呈现出以东莞、深圳、香港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逐渐减低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特征显著。②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网络化趋势显著,从以广州—佛山、珠海—澳门、深圳—香港为核心的点轴空间形态,到扇形网络化特征,中心辐射作用加强,边缘化减弱。珠江两岸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强,但与同一岸邻近城市的联系强度要远高于与对岸城市的联系强度。③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呈现出中间强四周弱的形态,核心边缘特征、空间对称特征、极化特征较为显著。④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一般,高铁交通的改善对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还未完全释放出来。⑤类型划分上,深圳和香港为可达性最好,且旅游经济联系最高的地区;而江门、惠州、肇庆三市为交通可达性较差,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弱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哈长城市群是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城市密集发育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运用引力模型测算黑龙江、吉林两省地级市(州)的经济联系强度、空间隶属度和腹地关系,并结合要素实际流动量分析其空间演化趋向。研究发现:哈长城市群以哈尔滨、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群内其他城市作为紧密联系层,沿交通干线呈"井"字形分布;中心城市具有枢纽功能;群内城市间、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隶属度高,处于彼此的紧密腹地和次紧密腹地;省际城市间联系偏弱。最后提出未来加强哈长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融合,提高群内外城市间的联系合作,推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主要产业之一,而良好的环境是城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通过建立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计算模型,分析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类型,以秦皇岛市为例建立该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秦皇岛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秦皇岛市总体上为良好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因此秦皇岛市应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以实现秦皇岛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重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入境游网络进行分析,初步定位了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和国内游网络呈现南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入境游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北部紧密、南部疏松的格局。综合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性得分及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分出5种类型的旅游地:上海是核心旅游地,具有旅游中枢、门户旅游地、中间旅游地的综合功能;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是区域内部重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对低等级与高等级旅游地之间连接起到重要的承转作用;其他城市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收高等级城市旅游经济辐射,相互之间联系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一体化的矛盾根源与政府职能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只有实现“小政府、大市场”的一体化模式,转变政府理念,改革行政体制,增强导向调控功能,引领发展定位,构建共同利益机制和提供区域性公共服务等,才有可能使长三角真正实现无障碍的一体化,实现区域内资源、要素、人才、产品的自由流动,以及工业、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包括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索,最后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城市旅游竞争力受到城市发展竞争力、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支持竞争力影响,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对旅游竞争力贡献最大。长三角区域旅游竞争力整体较高。2长三角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空间结构呈现以上海、苏州和杭州为中心,南京、无锡、宁波和绍兴为副中心的圈层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差异明显。3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吸引指数空间分布高度契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长三角地区的25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创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呈空间锁定现象,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创新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及其相邻城市;远离这些创新中心城市的创新则不够活跃。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愈加紧密,但是强弱分化也非常明显。时空跃迁测度结果显示,创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层性,且空间分布格局不易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长三角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彦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112-1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新区域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区域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新区域主义产生和对比新旧区域主义的基础上,建议长三角地区应该以新区域主义理论为指导,完善考核体系,形成协调机构,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促进区域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a massive collection of data,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wo export-oriented regional economie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It is shown that both
of the deltas have made spectacular progress in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catching up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from a Pearl River Delta-dominated
foreign trade environment to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gether dominate China’s
foreign trade. The primary difference in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se two deltas is that foreign tra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lies more on processing trade, while tha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more government-oriented
with special political zone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its foreign trade.
相似文献
17.
搜集了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旅游增长速度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2)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旅游和经济的基尼系数及重心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方向也不同,既有同向变化,也有反向变化。(3)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旅游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而旅游发展的平衡性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内金融业的集聚现象是明显的,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均匀性和非相关性,那些信息服务业主导而非生产主导的城市往往具有较高的金融集聚水平。城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生产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分离及产业分化,最终那些信息服务中心主导的城市会最终成长为区域或更高级别的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根据长三角132个县市区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长三角132个县市区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特征,因而若采用标准的β收敛方程会使得估计结果出现有偏与不一致;而若采用考虑了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因素的模型进行估计,则其结果显示,虽然长三角县市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方向并没有改变,但是其经济收敛的速度却明显下降,且在统计上显著.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所反映的增长机制仍然决定着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新经济增长因素只是减弱了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收敛的方向;而且从更小空间单元测度的层面刻画了长三角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