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处内陆丘陵,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区如何发展自己的现代工业,已经成为当代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四川省南充地区改革十年所走过的发展地方工业之路,值得我们深思、回顾、借鉴,今后的路怎么走,更值得我们探索、开拓。  相似文献   

2.
陈文晖 《工业技术经济》1998,17(3):91-91,99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是对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规律性概括,它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选择的正确与否将对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可逆的影响。参照国内外区域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不发达经济区域开发的战略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加速发展战略 又称“传统发展战略”或“追赶战略”,即以发达地区为参照系,强调经济的高速增长,试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超发达地区,摆脱落后状态。它将实现产品与劳务产出的最大化、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发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 ,浙江省桐乡市建成全国第一个大电网供电的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后 ,经过巩固、完善、发展 ,农村电力设施的标准化程度、用电安全性、供电可靠性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在农网改造中 ,针对存在问题 ,突出了5个方面的工作重点。重点之一 ,提高认识。在未实行网改前 ,桐乡农村生活照明电价每千瓦时也只有0 68元。所以 ,那种认为“两改一同价”只适合电力基础设施较差、农村电价过高的边远贫困地区 ,而不适合经济较发达、电力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桐乡的想法尤为突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且又有周期性 ,投入超亿的资金用于如此…  相似文献   

4.
从山西人才队伍现状看不发达地区人才的稳定与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山西人才队伍现状及其成因入手,论述了不发达地区人才稳定和合理使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6.
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命题是全社会工业化进展的必然产物,是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对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基础、主渠道、基本格局及其环境需求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县域经济工业化的“从优势战略,强倾斜政策战略,双向市场开拓战略,科技兴工战略,工农协同战略”五大战略,为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工业化.农业发展应当以工业化为方向,小城镇建设应当以工业化为基础.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具有发展基础成熟、发展机遇良好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外部约束:中国两种工业化区域模式扩散的主要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最近十几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在总体快速推进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模式,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区域模式,要属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高速增长地区创造的模式。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外来直接投资的广泛利用,因此可以叫做“外资导向的工业化模式”;长江三角洲工业化,以所谓“苏南模式”为典型代表,它是在对原有“社队企业”利用、改造及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突出特点在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无所不在,因此可以叫做“乡镇企业导向的工业化模式”。国外工业化的一般经验表明…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观点认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从"发展的不平衡"和"增长的不平衡"两个角度,对此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上述观点并不能成立,尤其是1991年后,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的扩大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相伴而生的,两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另外,尽管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率的趋同趋势较为明显,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我国区域间增长的不平衡程度之间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在县域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情况下,数字经济的突出价值显现出来。本文总结了当前煤炭资源型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发展数字经济的角度出发,制定了提高煤炭资源型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WTO规则下的中国工业经济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拥有21%世界人口的中国,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时期,必然产生许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和问题,在主要由发达国家所构造的世界经济秩序中,阻碍劳动力国际流动是合法的,而阻碍在国内地区间的流动则是不合法,这迫使中国只得依赖低价工业品生产和出口来实现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所以,依靠价格优势和进行“价格大战”是中国现阶段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历史性现象和必然过程,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化的“价廉物美”现象,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国际化的方向扩展,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区差距将表现是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中国不可能像其他工业化国际那样把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外化成国际现象,而且,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巨大国家之内的地区差异成为导致“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拥有巨大人口,国土和地区差异,使得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工作量”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所不可相比的,WTO的规则首先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而规范政府行为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缔约方的政府承诺遵守WTO规则,并且在实践中履行所作的承诺;二是缔约方的(中央)政府要能够保土本国的各经济行为人(包括地方政府)都遵守WTO规则。这是对中国政策管理经济的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与平衡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实证分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对经济的影响,说明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区存在明显的经济结构差异,文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金融性的第三产业发展;而在中部地区要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在西部地区要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文化和科技,以及军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这样的经济结构调整还必须配套性地从西部经济区向东部、中部经济区进行有计划或有规划的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4.
提高县域工业的竞争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问题,利用地区优势生产要素、周边地区先进产业发展所形成的需求条件及市场机遇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来培养高级生产要素和促成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通过政府作用来促进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对于建立县域经济的竞争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西部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八五”期间,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虽保持在10.9%的水平,但经济类型结构不甚合理。据统计资料计算(当年价格),1996年西部地区按经济类型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为9195亿元。其中国有工业为4664.10亿元,集体工业为2398.07亿元,城乡个体工业为1301.63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为832亿元。以国有工业产值为互,则各经济类型产值之比为1:0.51:0.28:0.18,同期,全国之比为1:1.38:0.54:0.58,东部地区该比值为1:1.86:0·66:0.95。这一比例表明,非国有工业的各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6.
内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县域经济的实质及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出发,提出了其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初期阶段更应当从经济发展规律入手,加大政府及国有经济的带动及引导作用,解决好其关键的瓶颈问题,并寻找及不断提升其相对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国家战略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快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丁元,周树高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经济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国家政策倾斜和主观努力等多方面原因,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拉大。“八五”期间,...  相似文献   

18.
王袁菁  李琴燕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1):121-123,141
学术界对于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持续着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之争.本文利用我国的主导产业--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中各个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一推动作用存在着2~3年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19.
20.
规模经济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经济性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指随着产量的增长,即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相应下降,从而显示出规模的经济性。与规模经济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经济规模,某一产业的经济规模指的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用一套生产设备、一定的资金投入等,某产品达到最低成本的年设计生产能力。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时,都是以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国家内的某一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规模和成本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经过总结、推理而得出的一个趋势性规律,其规律只有在满足了大量的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