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周人物     
《中国经济快讯》2012,(14):14-14
你骂我我在这里,不骂我我也在这里。 ——香港酋富长和系主席李嘉诚称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自己的基金会亦会一直坚持回馈国家和香港。  相似文献   

2.
“答应了香港人做好这份工,我一定做到最好,对我自己负责,对香港负责。”在即将卸任前,曾荫权这样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3.
香港零距离     
裴莹 《首都经济》2005,(2):115-116
2005年春节,32万大陆游客造访香港.我也是其中之一。初来乍到.像我这样的北京“原著民”,并没有把这个城市太放在眼里。楼高而局促.环境拥挤是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4.
我我国的QDⅡ是2001年上半年由香港政府部门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引进内地资金进入香港证券市场,激活香港股市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人港,促进香港金融市场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香港的成人教育王咏红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被人们称之为“东方的明珠”。笔者不久前随团对香港成人教育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颇有感触。我认为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来自于对成人教育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培养了大批训练有素的建设人才,才给香港经济腾飞插上了翅...  相似文献   

6.
《环球财经》2009,(3):I0044-I0045
穆加贝:祖国经济崩溃 我住香港豪宅 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香港购置一栋带有独立门卫和高围墙的三层豪宅,总价高达560万美元。其女在香港就读,第二任妻子格瑞斯近年屡次到香港购物。  相似文献   

7.
祖国要过六十岁生日了,这是我今年最高兴也最期待的事。香港回归这十几年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日子。在香港生活了整整41年,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更替和风云变幻,而最令我刻骨铭心和感怀的片段,却都与香港回归有关。我今天已经75岁了,我一直坚持,就是想为国家、为香港多作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8.
大凡去过香港之人,无不感叹其楼高、人多、街净、景美,而香港于我的感受最深的是街道太过狭窄,车流实在快速,人行如此便捷。既鲜有堵车现象,更罕见交通事故。我十分纳闷:算上流动人口,香港有近700万人,拥挤在这狭小的方寸之地,却不见嘈杂,不显躁动,不觉压抑。整座城市因顺畅而宁静,因有序而祥和。  相似文献   

9.
大凡去过香港之人,无不感叹其楼高、人多、街净、景美,而香港于我的感受最深的是街道太过狭窄,车流实在快速,人行如此便捷。既鲜有堵车现象,更罕见交通事故。我十分纳闷:算上流动人口,香港有近700万人,拥挤在这狭小的方寸之地,却不见嘈杂,不显躁动,不觉压抑。整座城市因顺畅而宁静,因有序而祥和。  相似文献   

10.
香港茶餐厅     
早前,跟几位内地的朋友说起,香港的餐厅总有一些菜式,称扬州炒饭、厦门炒米等等。他们说,扬州、厦门并没有所谓特色的炒饭、炒米——很可能是随便说说而已。我问,那么内地有没有“香港一”呢?他们想了一会,有人说,有“香港茶餐厅”。也许,对内地来说,“茶餐厅”三个字,就代表“香港”了。  相似文献   

11.
《沪港经济》2007,(7):18-20
每一个来到香港的人都会来到太平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的美丽景色。这让我想到,10年前,我也同样站在这里,进行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10年过去了,虽然眼前的景色依旧,但是每个人都清楚,香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身处这一改变核心的,就是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日前,他在百忙中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地点就选择在前港督府,也就是现在香港特区政府的礼宾府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东方 《湖南经济》2003,(2):25-26
“许多人觉得我很神秘,其实,我的成长与家庭关系不大。”“我父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民党的官员绝大多数出自黄埔军校和圣约翰大学。他23岁就担任晋江县县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县长,曾经当过《中央日报》社长。”20世纪70年代初,黄氏家族开始把资产一点一点从台湾转移到香港。“因为当时台湾整体的政治、经济环境让许多人感到危机,有钱人最顾及的就是财富。于是,父亲和我的几个兄弟就决定在香港开公司。”“我始终有一种不服气的心态。我们家在台湾有一个大公司,在海外有20多个分公司。香港的公司主要是将台湾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在香港工作过两年,香港人给我的印象特别好。现在只要有机会,我还是经常到香港来看看走走。 都说香港人特别喜欢吃,我认为这一点也不错。每天早晨的早茶是一些香港人的“必修课”,要是遇到休息日,那酒楼的生意是出奇的好。香港的酒楼和上海有所区别,上海酒楼一般以大桌子为主,香港则是以小台子为主。这主要是适应小家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胡加旺今年春天,我有机会出访了泰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泰国富丽堂皇的寺庙建筑和芭堤雅、珊瑚岛的优美风光以及新加坡圣陶沙公园的胜景和香港海洋公园以及维多利亚港湾幻梦般色彩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后起之龙在历史上,泰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佛教王国,全...  相似文献   

15.
任志刚 《中国MBA》2004,(2):60-66
时至今日,联汇制度已马为香港生活的一部分,大家都习惯了它的存在,实在难以想像如果没有这个制度,过去20年香港会是怎样。就我所知,联汇制度是现存少数货币发行局制度中历史最悠久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欢呼香港回归的日子里,我想起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马叙伦、许广平、王绍鏊等1948年从香港安全转移到东北解放区的动人故事。香港是民主人士的蓄水池。香港是民主党报走向新政协的桥粱。与马叙伦等先后离港的民主人士大多是各党派的领导人。建国时,他们成了散十个部的正副部长。我在想,假如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一丝闪失,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历史会不会改写?许多民主党报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和经济日报社于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八日联合召开的第五次’“改革实践论坛”,论题为“深圳和香港经济合作”。应主持人的邀请,我就香港回归和深圳市今后的发展问题,谈一些想法。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一直处在历代王朝的有效管辖下。1841年,英国占领了香港。从此,香港遭受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统治,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百年不胜悲,千载有余清。明年七月一日,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胜利,也是祖国日益强盛的象征,中华民族将洗刷掉百年耻辱。从此,香港…  相似文献   

18.
长线看中国     
今年年中,我游历了中国几个城市,包括香港、桂林、北京、上海。举办沃顿商学院全球校友论坛的上海,是我旅程的最后一站。  相似文献   

19.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荣幸地参与了《香港大辞典》(经济卷)的部分审稿工作。虽然我本人实际参与的份量并不多,但是目睹着这本巨著的酝酿、制作的过程。作者们的详尽的资料、细心的引述,使得我和我周围的朋友,都急切地渴望着该书的面世,因为这本辞典不仅方便内地学者朋友去了解香港,而且有助于香港人了解自己的香港,了解香港的历史与现在,了解香港经济发展的历程。这是一本客观、平实、详尽介绍香港的很有份量的重要工具书,一本真正具有“香港味”的好辞书。  相似文献   

20.
《新财经》2010,(2):60-60
2008年5月14日早晨7时.我本应该坐飞机去香港.赶赴公司事先安排的一趟商务行程。我放弃了,前一天晚上的电视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想去救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