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敏 《福建金融》2000,(11):28-30
在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之后,政府管理部门、理论界曾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有过许多研究,提出一系列的设想。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临近,再次探讨这个问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渐进过程   一方面, WTO对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有要求。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我国要充分享有加入 WTO带给本国经济的好处,就必须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是因为:只有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同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国际经济融合在一起,使我国的价格体系能够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走向可兑换的步骤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可兑换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人民币可兑换问题,首先必须清晰界定人民币可兑换的内涵。一般说来,人民币可兑换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经济项目的可兑换加资本项目的管制,即人民币部分可兑换;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待加入WTO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准确地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中国加入WTO的前提条件,但是加入WTO推动着人民币向可兑换货币发展的进程。加入WTO促使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市场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而资本项目的兑换受到严格管制。这一体制不能适应我国年内加入WTO的形势要求。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分离国际经济利益,就必须尽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目的人民币全面实现自由兑换仍存在着一些障碍。消除障碍,为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打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俊方 《海南金融》2004,(10):44-48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及中国加入WTO的角度对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否应在我国实行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在短期内不宜实行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金融监管能力,制定一个审慎的、渐近式的开放策略,从而在较长时间内顺利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可兑换。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改革的最终目标.目前我国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严加管理的半开半闭的管理模式.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经济交往的加深,跨国资本的加速流动,必将推动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相似文献   

7.
存托凭证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它不仅可以作为企业进行国际融资的工具,还被许多发展中国家当作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加入WTO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纳入了我国金融发展的未来规划,此时推出中国存托凭证,能够为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俞焰 《福建金融》2004,(5):25-26
货币可兑换程度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是一国外汇管理制度和政策的选择结果。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同,各国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经济金融条件迥异,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货币可兑换性也就出现不同的特点。由此,文章围绕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诸项目的分析,认为要最终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还需要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周灏 《上海金融》2001,(4):34-35
人民币自由兑换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二是完全可兑换,即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2下均可以自由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可兑换进行了界定,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确定为最低层次的可兑换,我国在1993年就提出了人民币可兑换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来抓,在此后期间我国的重大举措是1994年的汇率并轨和1997年放大开经常项目,这里作者想就资本项目的放开,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竞兑换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而我国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如何推进成为了新的问题。本文就人民币资本项目有条件可兑换提出了策略与步骤,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履行国际货币的职能,成为国际经贸活动中计价、结算和储藏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介绍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现状,进而分析资本项目可兑换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后对如何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颖 《中国金融》2000,(1):13-14
在过去几年中,理论界对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的问题展开过一些研究,但大多数成果停留在设想方面。现在,中国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越来越近了,重新研究这一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这一专题进行探讨。一、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的意义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指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经济交易引起的外汇收支均不加以限制,外汇可以自由流出流入,也称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没有给予严格界定。在具体实践中,某些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依然对资本项目下兑换实施一些必要的限制。在我国,早…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可兑换,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自由兑换等,这些概念让人们不好理解。但是,你要了解了货币兑换,这些概念就容易明白了。货币兑换,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周朝分封国家以后,各国都制造自己的硬币,这些硬币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和使用往往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与货币替代冯用富探索人民币自由兑换后所带来的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有重大实践意义。本文正是对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可能面临的货币替代和货币逃避风险进行分析和考察。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含义及货币替代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  相似文献   

15.
逐步使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是我国为建立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确立的改革目标之一.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国进行了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工作.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中国不再运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十四条第2款的过渡性安排,自1996年12月1日起,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第2款、第3款、第4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继续研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从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更加引人关注。人民币自由兑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然而采用何种方式实现以及在自由兑换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却尚未有定论。本文结合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和中国实际对上述问题展开一些讨论,以供读者们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加深,资本往来日益频繁和扩大。站在世界贸易组织门槛前的中国,在促进资本自由、合理流动的前提下,逐步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这是中国外汇管理制度自觉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而作出的适应性调整,这将为中国建立相对完善的开放型市场经济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实现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6年底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后,我国正式确立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外汇实行管制”的外汇管理体制。 1…  相似文献   

18.
2015年,我国将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不同于传统的完全或可自由兑换的概念,未来我国将努力实现的是有管理的可自由兑换。即,在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后,将继续对资本项目交易进行管理,但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会发生较大变化。外汇管理多数情况下将取消事前审批要求,有效的事后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将建立。为此,本文对新要求下如何推动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钟伟  温彬  谭小芬 《中国外汇》2015,(23):26-28
中国即将进入第13个五年规划。这一阶段是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完成全面小康、落实百年中国梦的重要节点。中国金融体制也将在"十三五"期间掀起深刻的变革创新浪潮: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最终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的货币。这种金融变革和实体经济的转型能否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否应该开放资本项目以及如何开放,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是国家宣布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货币自由兑换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推广货币自由兑换,只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同时,货币自由兑换又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货币兑换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是一项长远的目标,其实现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