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治理、整顿工作的推进,地方财政包干的负效应也愈益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财政包干的负效应进行冷静思考,以兴利除弊,把改革引向深入。 思考之一:财政包干的实施,极大地强化了地方利益,使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发生转移。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多重压力下,全力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壁垒,贸易封锁,导致统一市  相似文献   

2.
<正> 什么是财政?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却是几十年来我国财政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甚至成为财政学派划分的标志。教科书上写道: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国家分配论”对财政的解释。也有不少人从其他角度理解财政范畴,提出了“再生产决定论”、“剩余产品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党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充分发挥财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自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简称“分灶吃饭”),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简称“总额分成”)的财政体制。同时,还进行了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的改革。几年来,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整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暴露出现行财政体制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笔者认为,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就是要使各级财政走出预算收支统一于国家一级预算的圈子,实行彻底的分税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各级财政单独预算,自求收支平衡的分级财政的财政体制。本文就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分税制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财政从来就是政府的财政, 是政府行政的物质基础,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所以,财政的职能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国家财政要干些什么,取决于这一时期政府职能的定位,或者说政府的作用。中外理论界经常争论的所谓“政府干预经济”与“政府不干预经济”、“最高纲领派政府”与“最低纲领派政府”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关灵”等问题,讨论的就是政府  相似文献   

5.
朱莹  黄轲 《当代财经》2022,(2):41-53
财政治理和审计治理皆为政府治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以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契机,研究了财政治理和审计治理两种政府治理方式对地方政府财政违规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提高了县级政府财政违规金额,但该影响会在5年内逐渐衰减直至消失。机制分析表明,改革在短期内引起的审计监管放松是县级政府财政违规金额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审计监管环境趋严和审计技术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约束其财政违规行为;缺乏证据支持财政激励是改革影响县级政府财政违规行为的渠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也会提高地级市政府财政违规金额,但其影响机制主要是不参与县级税收分成和丧失财政截留机会而产生的财政激励。因此,建议平衡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重视财政体制改革和政府审计体制改革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6.
经济效果问题贯穿于一切经济活动之中。讲求经济效果是社会主义一切经济问题的核心。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作为对社会产品价值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主义财政分配活动,也可以说是对财政收支这个国家最大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亦即财政效果问题,特别是习惯上被称为非生产领域的财政效果问题,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财政效果”这个概念或这种提法本身,也似乎是生疏的、新鲜的。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开篇式”的探索,以就教于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馨 《财经问题研究》2001,(11):77-77,F003
财政职能问题是我国财政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它对我国财经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我国财政职能论半个世纪的发展沿革概况。5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入了财政职能论,这主要是“使命观”、“作用观”的“财政职能论”。此后经过数十年发展演变,到70年代末转到“客观功能观”上来了。到了90年代,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财政理论界呈现出愈益强烈的转向“职责观”、“任务观”的趋势。这些变化,是由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体制背景所根本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徐冠清  余劲 《经济地理》2023,(2):165-171+189
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财政资源不断注入,村集体经济仅仅是表面的经营性收入增长,还是有效提高了发展质量?文章基于201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扶持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财政扶持有效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质量:(1)财政扶持显著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的“经济性”,经营性收入、经营收益、经营性支出和扩大再生产投入均有显著增长,同时全国范围内的“空壳村”数量也得以显著减少。(2)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财政扶持通过对村集体经济“经济性”的重塑,也间接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社会性”的发展。但中介效应占比26.66%,说明当前“社会性”的重塑仍主要源于财政扶持,内生的乡村治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3)不同地区财政扶持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无论何种政体的国度,其政府也不是由单一的中央政府构成,那么,作为维持国家存在,保障政府行使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的国家财政,也并不只是由单一层次的中央财政构成、史实表明,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不同层次的地方财政,除了具备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保证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以外,还具有中央财政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是,迄今为止,在财政理论界,对财政功能的认识,都是以单一政府为前提的,客观上缺乏一种以单一政府为前提的财政观所未有的新的分析角度,即基于国民经济分层次管理立场对地方财政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完善财政监控机制加大财政调控力度孙文学,陈淑魁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财政宏观调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最近,中共中央又以“决定”的形式对此予以首肯,并就如何加强宏观调控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规定。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财政宏观调控的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财政形势与财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肯定积极财政政策成效的基础上,可将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五个方面:高经济增长和低就业并存,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因素并存,市场化进程加快与行政性体制复归并存,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与结构严重失调并存,财政收入高增长和高风险并存。关于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可概括为:“做大一个蛋糕、调整两大存量、完善三项制度、推动四项改革”四个方面。“做大一个蛋糕”是指要保持财政经济协调发展,在积极推进税费改革的同时,也要充分挖掘非税收入的潜力,力争财政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使本届政府5年任期内财政收入总额达…  相似文献   

12.
加强宏观调控是当前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此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13.
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观点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原有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收支矛盾突出、基层财政运行较为困难已成为县乡当前较为普遍的问题。现将理论界的各种观点综述如下: 一、县乡财政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为县乡现行财政体制存在问题。 1.财权划分模式与“事权”(职责)划分模式不对称。省以下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划分模式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  相似文献   

14.
失业调控的微观约束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致失业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价格、技能结构、边际效率、比较利益及要素流动等的失衡,这些都属于劳动力市场的内部因素、微观和客观的因素;而国内外理论界和实业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失业问题视为宏观经济问题,企图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加以治理,因此陷入“通胀”或“滞胀”僵局。解决失业问题应着眼于微观方面,诸如改善劳动力的供求结构、技能结构、区域布局、价格及竞争机制,扭转劳动力需求弹  相似文献   

15.
隐性经济是中国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利用MIMIC模型法测算了中国地区公共治理水平,并利用中国1995-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和公共治理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公共治理总体水平从1995年的2.72%上升到2018年的6.85%,但存在地区差异;提高财政分权程度和公共治理水平都可以显著降低地区隐性经济规模,但公共治理对隐性经济的抑制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财政分权和公共治理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在公共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财政分权对隐性经济的抑制效应更加强烈,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公共治理对隐性经济的抑制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三国统一的原因众多。本文结合冀朝鼎先生“基本经济区”理论 ,主要从统一方略的角度对曹魏西晋政权最终完成全国统一进行财政经济分析。通过分析认为 :曹魏“发展经济 ,以守代攻” ,西晋“积谷养民 ,专心东向” ,是其灭亡蜀、吴 ,最终实现三国统一的财政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昉  燕洪 《财经研究》2022,(8):18-32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是我国贫困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财政转移支付通过财政资金与贫困治理对象的有效对接,对减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具有正向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思想的发展和转型路径既遵循了转移支付在贫困治理中的一般性逻辑,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贫困治理思想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文章从政府主导性、转移支付资金瞄准性和转移支付目标三个维度,具体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作用于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思想演变历程。研究发现:从政府主导性来看,随着贫困治理的深入,中央政府在资金分配中由初期的妥协向加强自主性宏观调控转变;从转移支付瞄准性来看,在贫困瞄准单位逐渐下移的背景下,转移支付资金的瞄准机制经历了“区域-县-村户”由面到点的调整路径;从转移支付目标来看,随着贫困理论的不断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从以“财力平衡”过渡到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长期目标。总体而言,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在不同贫困治理目标下的阶段性调整和适应性改进,进一步引导着财政转移支付思想的转型、发展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实现贫困治理的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18.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集权与分权关系是大国经济治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均衡化视角提出一个分析框架,认为大国财政关系的关键在于实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权力均衡,利益冲突则会使既有的财政体制失衡,而双方的利益调整将伴随着财政体制的演变。在这个框架下考察新中国财政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演变过程发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主要经历从“统收统支”到“央地权力均衡”、从“放权让利”到“地方主义”失衡、从“分税改革”到“制度均衡”的探索,总的趋势是各级政府和区域利益关系的均衡化及相应的制度化。为此,需要通过制度化和法治化构建均衡化的长效机制:基本目标是围绕大国财政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即在走向均衡化的过程中构建中央和地方财政利益均衡的长效机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职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即完成职责、财力和区域均衡“三位一体”的任务;基本要求是形成各级政府事权、支付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稳定制度,即遵循现代财政制度的事权、责任和财力协调的“三项原则”,构建有效的财税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近几年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锡山市财政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去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2.128亿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做好财政工作的保障和提高财政队伍“两个素质”的基础,更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财税体制、会计制度、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在各级财政部门的组织下实施,顺利进行的。实践证明,自“八五”以来,锡山市的财政工作年年上台阶,为锡山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打下了较坚实的财政基础。我市财政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具有方法灵活,容易接受的特点,因此,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长时段的中国财政呈现出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农业税从“以丁为本”向“以地为据”转变;财政制度改革以简化征收程序、保障财政收入为基本着眼点;商业税收与“重商”“抑商”并无太多关系;“贡”的实用性、官营事业的追求,主要出自财政考量。由此直接导致国民对于政府财政政策、措施的反向选择,呈现出中国传统经济的若干近似于“经济转型”的变动轨迹,但这些似有变化的经济形态,实际上意味着中国传统经济自身发展不足以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