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发展对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的拉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念认为,旅游业能有力拉动国民消费需求。其实,旅游业发展也会引致多方面的投资需求,如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综合性的拉动作用。文章依据宏观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对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1982~2010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旅游"两大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三大驱动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发展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因景区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投资有一定的正效应;(2)作为综合消费和最终消费,旅游业对扩大消费有着显著的正效应,其中,国内旅游的作用远高于入境旅游;(3)比较而言,入境旅游对出口贸易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而国内旅游对出口的拉动效应则不明显。因此,积极贯彻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是中国当前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旅游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2005年浙江省投入产出表,从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定量测度浙江省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结果表明:(1)浙江省旅游业的内部关联、自产自销特征非常明显,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尤为重要;(2)浙江省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直接拉动作用最大,但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例偏低,其旅游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善;(3)旅游业作为浙江省国民经济的后续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其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对先行产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4)浙江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国民经济发展对它的拉动作用,建议旅游业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对扩大我国最终消费的影响评估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充分认识和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困难、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消费角度来衡量,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国内居民消费的第一大产业.从旅游业内部来看,各旅游特征产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功能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时住宿业、旅行社业和景区管理业3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发现,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推动能力最为突出,而住宿业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方面的作用显得相对重要,景区管理业在这两方面的作用都表现得相对较弱.这一分析结果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扩大内需、刺激旅游消费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前,理论界研究国内旅游的发展一般从以下角度着手: 1.国内旅游对拉动内需的作用.从1998年起,中央连续几年强调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旅游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政策倾斜;1999年的法定假日实行方式的改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旅游业促进消费作用的良好预期.使国内旅游业的这一作用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2.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尤其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国内旅游最大的三个客源产出地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附近,许多地区的经济依托国内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河北野三坡、云南丽江等一些不发达地区更是靠国内旅游的发展改变了贫困的局面.这一问题也得到了相当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刘晓欣  胡晓  周弘 《旅游学刊》2011,26(3):31-37
文章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资料,对中国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宏观经济效应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有较高的后向产业关联度,对国民经济有较大拉动作用,且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但旅游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因而具有较强的就业效应和较高的消费效应。因此,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旅游消费,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涛  史瑞应 《旅游学刊》2022,37(1):15-17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40年的栉风沐雨,我国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伴随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体育旅游业市场总产值在旅游产业总量中占比逐年提升,对拉动旅游消费需求和丰富供给的作用逐年增强,预计体育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体育旅游总消费将达到10000亿元。  相似文献   

7.
发展旅游关注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两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相似文献   

8.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号),提出“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正式进入国家战略.此后,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旅游业改革发展(国发[2014]31号)、投资消费(国发[2015]62号)等领域的专项文件,旅游业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角色越发重要.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经济大国的跨越,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经济体.  相似文献   

9.
由于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2009年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注定是关键的一年,对于旅游行业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为此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国内旅游业发展,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内需。2009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同时也会有着更多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TSA)将旅游业界定为一系列为旅游者提供或多或少依赖旅游业的商品和服务,旅游业的规模由消费者(旅游者)的消费所决定(Frechtling,1999,2010;Smeral,2006)。旅游者可以自主决定其出游行为和消费行为,同时也要受到嵌入其中的制度环境的约束。“制度嵌入性”是指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制度约束(N ee和Ingram,1998;王宁,2008)。以国内旅游消费为例,意指旅游消费行为嵌入我国的旅游制度中。王宁将“制度嵌入性”视作消费社会学的一个研究纲领,有效解释了“消费自主性”忽略的“消费脆弱性”话题。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区经济社会恢复重建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在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地区;而理解灾区游客旅游动机有利于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管理战略的制定.该研究以遭受“5·12”汶川地震影响的九寨沟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引入“灾害事件引发的旅游动机”,对灾区国内游客的多种旅游动机交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证实了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管理中:①恢复重建的关键内容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与安全”;②恢复重建的重点区域是灾区内已有高知名度的旅游地或在灾害事件中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地区;③对目的地优质旅游接待服务意象的修复或构建能够恢复和提升灾区的旅游市场竞争力;④灾后旅游业市场营销需要重新区分客源市场并进行定位;⑤国民对灾区的爱国情怀可能会为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国内旅游流,但需要营造“到灾区旅游是对灾区恢复重建最大援助”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江林  李祉辉 《旅游学刊》2005,20(2):9-14
中韩两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相似,地理相邻,两国人民世代交往不断。由于特定时期的政治原因,两国一度中断了联系。但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中国公民赴韩国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出境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公民赴韩国出境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韩国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及韩方相关机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利于促进中国公民赴韩出境游市场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普  岳帅 《旅游学刊》2013,28(7):64-72
人类利用能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旅游业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业主要的环境影响结果之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被相关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所关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成为近5年来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外研究综述表明,目前已识别旅游业能耗、排放的重点领域及结构;在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估算研究与情景分析方面形成初步结论。对不同类型旅游交通方式、住宿方式及旅游活动的单位能耗和排放强度等关键性参数取得一般性认识,并识别了明显的国别、地区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基本形成体系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基于国内外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与途径、测算、预测与情景分析及节能减排对策与措施等方面对比研究,作者指出未来国内研究应重点加强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等重点领域能源需求与排放的定量实证研究,加强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的预测分析和情景研究,加快推进旅游业气候政策研究,切实提高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研究水平,提高政策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期为我国旅游业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与展望:2000-2004年的《旅游学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对2000-2004年《旅游学刊》刊登的481篇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并着重介绍了旅游业产业地位和作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景区保护与管理、饭店和旅行社、旅游规划、旅游经济分析、区域旅游业发展、旅游市场与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等9个主题的重要文献,以此追踪近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动态,并反映《旅游学刊》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研究进步而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张辉  魏翔 《旅游学刊》2004,19(5):71-76
我国的旅行社业发育于当时特殊经济、政治环境和要求下,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旅行社行业出现了不少现实问题,如核心能力流失、产品单一、组织安排缺乏经济效率、规模过小、集团化虚设等问题。结合旅游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从我国现在和今后的宏观经济走势出发,笔者探索和分析了未来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各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企业向产业纵深发展和产品向消费差异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戴学锋  巫宁 《旅游学刊》2006,21(2):41-45
旅游业是相当于我国GDP近6%的重要产业.国际旅游是旅游者的跨国界流动,是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从客源国转移到东道国的释放,被称为无形贸易和"风景资源的就地出口".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国际旅游以入境旅游为主要形式,它曾是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九五"以来,我国出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事实上,出境旅游的超高速增长正使我国旅游业面临由创汇产业向耗汇产业的过渡.本文拟从经济社会的宏观角度,将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看成是我国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从这个角度分析出境旅游的超常发展是否在"适度"的范围,探讨出境旅游发展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和和谐社会的影响;并基于这种形势判断和负面影响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控构想.  相似文献   

17.
The Australian Tourist Commission promotes international tourism to Australia. It undertakes a range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including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and tourist trade promotions. It does not sell travel.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Australia contributes 6% to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Australia accounts for around 15% of all tourism. Australia is divided into eight states and territories all of which promote tourism within the country and also undertake offshore promotions with the Australian Tourist Commission. The strategy of the Commission for the next 3 years includes an emphasis on conventions and incentives, market research, quality promotions and special interest travel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markets.  相似文献   

18.
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99,自引:3,他引:99  
王云才 《旅游学刊》2002,17(4):45-50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国际研究为背景,以澳大利亚酒店业旅游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为案例,以国际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为核心,全面综合研究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主要政策领域包括政府干预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与区域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变革及发展、乡村旅游统一协调的合作机制、乡村旅游的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结俣我国实际情况,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替代产业、旅游基地、主题工作组、社区参与、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6个领域的政策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到来,我国旅游业也相应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加上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基于中国学术立场和现实诉求的理论创新已是当务之急。在分析总结旅游发展阶段特征和当代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以旅游法为核心的国家意志体系,以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为中心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微观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0.
《Tourism Management》1987,8(2):92-95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as represent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world travel with 90% of the tourist supply and 80%–90% of tourist arrivals. This massive market share is not thought to be under threat from an increase in Third World tourism. OEC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rising at 3% or more indicating continuing travel expansion. Demand is increasing and diversifying so there is substantial scope for th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 to cooper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product and infrastructure to expand into a larger, more varied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