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宪法价值发生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从公民权利、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三个方面,揭示宪法价值形成的人性基础。人性综合体现为人的利益、自由、主张的需要。个体需要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集合成公共需要,公共需要必然升华共同意志,共同意志被国家以根本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宪法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对象的统一中来规定和认识人性,所得出的是现实的人性,总体的人性,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人的生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人性。这种人性观认为,人性是自我的;入的需要就是人的自我性的证明。人性中的利己和利他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性的表现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取决于人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马克思对人性的规定是人性观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相似文献   

3.
军旅作家党益民军旅小说《一路格桑花》关注的是人性与社会,小说中既有对爱情、婚姻、家庭冷暖、国家利益的思考,也有对自我欲望膨胀导致的人性扭曲、价值变异的批判。小说通过写几个不同身份女人走西藏的故事,表达出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彰显了在当代社会坚守善良人性的可贵。  相似文献   

4.
需要即人的本性。需要是无限发展和变化的,因此,人性也是丰富多样而不是单一的和抽象的。人性回答的是“人是怎样的”,人的本质回答的是“人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的本质就是丰富多样的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超越性。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超越性本质力量的确证和现实化,这种确证和现实化通过社会关系总和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从麦格雷戈的X-Y理论,到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再到威廉·大内的Z理论,其背后都隐藏着对人性的细致观察.本文介绍了X-Y理论、超Y理论、Z理论,并得出了几点人性管理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是国家、社会、法律的主体。从人性的角度和历史的层面看,国家、社会和法律是依据人的利益需要的产物,并随人的利益发展而调整。国家、社会和法律的运行,必须有利于人的矛盾的解决、服务于人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社会和法律面临人的利益平等的呼唤,变革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为揭示人性的本质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并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成就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行为动机呈现多向性,为利他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转化为现实性,并且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必要性。2008年开始爆发的西方经济危机再次证明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利己会导致利他的"和谐社会"不可持续,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经济学的人性基础以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的重构,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国内外企业界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就是对人的高度重视,对激励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视。激励的对象是员工,这就首先要研究员工,了解员工,因而就提出了人性的假设。管理者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会采取相应的激励方式。激励方式的选择则体现了管理者的人性假设。人是复杂的,人有多种需要,且不同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不十分严格的层次关系,了解员工处于哪个需要层次,对采取激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为我们留下了两部不朽著作:《情操论》和《国富论》。而在这两部著作中,他都谈到过人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人性的刺他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性的剁己方面,从而形成所谓的“斯密问题”,我认为“斯密问题”是不能成立的,同时,这两部著作包含着他丰富的人性观理论。我就以此为裁体,对亚当·斯密人性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予以深刻挖掘、剖析,从而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自律型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凸现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管理理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人性假设的探讨,人性假设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对人的有效管理,其理论和实践都必然要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了解人性假设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对现今的管理活动取得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根本,提倡双重培养目标是因为我国学生的学科环境偏于单一,致使不少学生或文理基础太弱或职业特点太强,作为大学最基本的综合性、学术性、人文性要求没有得到必要保证。提出双重目标的意义在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更应如此,要切实保证向高科技、重物质的世界里注入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严复主张"法无新旧惟其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不能操之过激,一切社会变革的举措即"法"必须符合国情的需要,当以"适时"为度,而这些举措是否"适时",要以它们能否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保障广大民众的"人道"即人权需求为根本的检验标准。中国社会要想变革成功,臻于民主、共和、自由、法治的现代文明政体,根本须取决于民智的文明提升。"教育强国根本",必须全方位普及现代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与霍布斯系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思想家。荀子强调"礼",霍布斯强调"约",把他们的观点放在一起作一比较,虽有区别,但很多地方是互通的。人性恶是他们学说立论的共同基础;礼有强制与自主的一面,同样约亦有类似的性质,因此礼约之治事理不二;而礼约并举是法制文化社会之趋向。  相似文献   

14.
腐败的蔓延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同的人性假设对腐败的根源有不同的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以“性善论”为人性假设,得出了道德防腐的结论;现代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得出了制度防腐与法制反腐的主张。在反腐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腐败是“次优选择”,主张有限反腐;有人试图“利用”腐败,任其“腐败出一套新制度来”,因而不主张反腐;多数人是主张坚决反腐的。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扰乱了市场的纠错功能,阻碍了改革进程,力主反腐。  相似文献   

15.
席勒以为暴力是一种毁灭人性的力量,人性与暴力不相容,卡夫卡在他的小说《在流放地》指出,极权加技术使人丧失人性。纳粹集中营和卡夫卡笔下的流放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凯尔泰斯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集中营里的囚犯却没有丧失人性,他们用各种类型的“固执”,使自己作为人活下去。“固执”是他们对集中营的一种反抗,反抗暴力对人和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证明他们是人,并具有人性。人性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这是小说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法的价值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法,应以普遍的人性为本、以自由为本、以权利为本、以个体为本。在此意义上说,法治的道德起点和最终归宿就是人本身,因此法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法治的历史便是人类对自己本身认识的历史,是追求人类自我解放和人的价值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韩非认为人性自利,但他并不认为人的自利心是邪恶的,而认为这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人之常情,政治家应该在法治的框架内去有效地利用这种人之常情。同时,他并没有把“自利”与“利人”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根据互利的原则将自利的人性引入正轨,提出了“以利之为心”的处事原则,这实际上是一种利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重大误解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法重大误解制度中的误解概念、误解标准和撤销权是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澄清与辨证 ,对重大误解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误解概念 ,笔者比较了两大法系的误解观 ,阐述了我国的研究现状 ,并对误解概念作了论证。关于误解标准 ,笔者对传统标准提出疑义 ,指出了这些标准可能引发的混淆。关于撤销权 ,笔者则对撤销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法律效果、撤销权的消灭时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把生产的目的由为"物质生产"转向为"生活生产",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生活的本源性决定人物质生产的目的性思想的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后发现代化中国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生活型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更是我国实现由增长性发展模式向和谐性发展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