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宝鸡于2007年11月实现了全市152家地税、国库、开户行电子缴库业务顺利联通和上线运行,为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在全省推广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目前制约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建设的因素主要是纳税人经济实力不强、现行财政管理模式滞后、商业银行动力不足、系统程序部分功能缺失、协调裁决机制缺失.应加快软环境建设,提高"三方协议"签约量;杜绝税收级次人工调节,加快系统推广步伐;完善配套软件设计,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巩固扩大成果,实现"全联通"目标;尽快出台配套政策,调动商业银行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是一种现代税收征缴模式。通过横向联网逐步实现税款申报、缴纳、划解、入库和对账业务的电子化,既方便了纳税人缴税、简化了业务操作、降低了缴税成本,又加快了税款入库速度,实现了税款征收信息在财政、税务、国库部门间的共享,带给纳税人的是"足不出户"办税的实惠和便捷。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段勇 《西部金融》2006,(1):68-68
本文就全国财税横向联网的模式和流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大横向联网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如开发全国统一的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成立相应的实施小组,并进行试点运行.  相似文献   

4.
财税库行横向联网业务推广后,对基层银行或信用社代理乡(镇)金库业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财税库行联网后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不足及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代理乡镇金库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库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国库政策性资金受到商业性侵占的可能性增大,监管主体间沟通协调不够,监管效率不高,集中核算迫切要求国库监管手段科技化等,使得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监管职能发生了变化。国库监管方式更趋于多元化是新形势下国库监管重新定位的必然。对此,应明确监管目标、合理界定监管范围,突出监管重点、改进监管方式,加快国库电子网络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法规建设,为监管提供法律保障,以调整国库监管取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库工作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西安市新城区支库在上级国库的关心和指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努力辛勤耕耘,不断取得了一个个新的工作业绩,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国库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连续三年在西安市库的国库业务考核评比中获一等奖和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7.
《西部金融》2005,(5):30-31
一、当前基层国库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库法规滞后,影响基层央行经理国库职能有效发挥.目前,真正指导国库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仍然是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赋予了国库部门在预算收入和拨款及退库等方面的监督权,但该<条例>是20年前制定的,其法律效力和时效性都远远不能适应财税库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基层国库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能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一、基层央行国库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国库监管法规滞后,约束力不强.一是相关法规建设滞后.随着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国家金库条例>自1985年3月颁布实施以来一直没有修改,多年来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和下发的一系列关于国库工作的规定和文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难以指导规范国库业务;二是违规处罚措施弱化.<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仅笼统规定国库对预算收入入库、库款支拨、退库等有监督权,而对于入库过程中发生的虚增收入、延压库款、资金流失、混库、退库及库款支拨中存在的违规情况,均未明确相应的处罚规定及制裁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弹性大,难以操作;三是法律上没有明确国库的监管职能.虽然<国家金库条例>赋予了国库一定的监督权,但<预算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都没有赋予国库监管的职能,国库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国库部门对国库资金的监管较为被动.  相似文献   

9.
法律赋予人民银行对国库资金的监督职责,各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在人民银行总行国库局的正确领导下,对本地区的财政资金开展了有效的监督行为,保障了国库资金安全,据统计2013年度,全国各级国库共拒办财税部门提供的违规业务42.07万笔,金额3164.08亿元。但是各级人民银行在实施国库监督的行为过程中,因财政国库管理体制不完善、预算约束机制不完善、财税部门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阻碍了国库对国库资金监督的有效发挥,笔者试图通过国库在对国库资金监督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分析案例发生的原因,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库资金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我国预算管理水平,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事业单位企业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无法真实、完整、充分地反映和披露会计信息,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目前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和部门预算制度等预算管理体制及国库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面对这种新形势,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加快构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步伐,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已成为当务之急。构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是财政国库机构推动、多个预算和监督主体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是规范财政资金支付行为、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风险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本文主要就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核心框架、关键环节和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构建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景涛 《西部金融》2012,(11):77-79
本文探讨了国库现金管理的内涵及作用,分析了影响国库现金管理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国库现金管理的相关建议:建立科学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发达的国债市场;加快国库法律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国库事后监督在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库核算内容、工作方式等也随之发生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文针对国库事后监督部门监督中的难点及如何实施重点监控,提出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金融》2005,(5):28
一、当前国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随着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库工作日益繁重,而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充实和加强,现有人员业务素质也尚需提高,人员现状与业务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业务拓展和制度的全面落实;二是国库服务和监管的意识和手段与形势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三是在一些国库部门仍存在风险隐患,国库风险防范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国库应对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对地方财税体制改革研究的前瞻性需进一步提高;五是国库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的桥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国库资金运行规律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我国《预算法》修订在地方举债权问题上的一波三折,除了有对当前地方债务风险担忧的表象因素以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地方财政自治能力较低。从理论上讲,实行财政自治是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的前提和基础,而在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虽然地方政府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但自治能力还十分有限。为从根本上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自治的能力,为《预算法》进一步完善地方举债权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县域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管理缺乏公开透明,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滞拨、违规使用甚至挪用、侵占等现象屡禁不止。要有效监督地方各种专项资金,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应尽快制定《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加快直拨步伐,统一存放,统一拨付;健全预算分配、管理和绩效机制;协调财税库三方关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库收录了征信需要的税收数据,征信收录了国库需要的企业基础分类信息。如果两部门实现横向协同,就能突破"信息孤岛",各取所需。探讨国库数据与征信数据整合的可行性,分析两部门信息协同的障碍与难点,为人民银行部门信息整合提供实证性探索,也为金融数据更大范围的集中提供案例和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18.
纳税人的税收逆反心理与现行的财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有关。乱收、乱罚和超负荷的税费负担是纳税人产生税收逆反心理的主要根源。矫正这种逆反心理,必须从整顿和规范财税秩序入手,加快费改税步伐,培育和恢复纳税人健康的纳税心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成的财政国库管理体制.随着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要求建立国库支持系统.为此,要重点分析论证建立国库支持系统的客观必然性,科学地分析影响建立国库支持系统的因素,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信息,以确保国库经济杠杆机制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对现行财政集中核算模式进行规范,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撤消财政开立的多余账户,严格按单一账户体制进行账户开设;按单一账户改革要求规范财政收支行为;严格按进度拨款,防止"第二国库"形成和违规拆借资金现象的发生;严格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关于规范地方财政担保行为的通知>要求,禁止财政违规担保现象的发生;加快国库业务电子化的步伐,争取早日实现国库业务网络化管理;强化国库会计监管,确保国库资金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