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春玲 《银行家》2014,(4):90-93
正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迅速发展,特别是大量进入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对银行产生很大影响。银行亟需尽快研究对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所谓互联网金融,从广义来讲,即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和技术从事金融业务。广义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从事的金融业务,如电子银行、电子证券、电子基金、电子保险等,又包括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如第三方支付、P2P融资平台等。在广义互联网金融中,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的电子金融业务是主导力量。2012年全国网上银行交易额突破900万亿元,全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10万亿元,仅占全国网上银行交易额的1%。目前常说的互联网金融为狭义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狭义互联网金融(以  相似文献   

2.
梁涛 《中国外资》2013,(1):40-41
2012年12月19日,复旦大学一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工作室成立仪式暨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2.0发布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举行。这是“平深”整合之后,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新平安银行的品牌业务首发登场,组合推出供就链金融2。0系列7大产品。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家银行开始积极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银行在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的竞争行为,发现只有在差异化经营模式下,博弈才具有唯一稳态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平安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差异化经营模式,并探讨了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传统金融业务加速互联网化,互联网平台纷纷开展金融业务,网络借贷和众筹融资等新金融业态迅速崛起,以及互联网金融信息日益丰富,这些互联网+金融在提升了现有业务效率的同时,也极大满足了小微企业、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阶层的投融资需求。可以说,互联技术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使用传统手段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本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本文在概述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冲击,并且提出了一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旨在实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再次发展.  相似文献   

6.
图片报道     
《福建金融》2014,(11):F0003-F0003
正10月25~31日,福建省金融学会应台湾地区"中华金融业务研究发展协会"的邀请,组团赴台湾开展金融交流活动。图为考察团一行拜会台湾合作金库商业银行时与台湾同仁的合影。(梁雪芳供稿)11月3日,福建海峡银行与平安银行在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助力福建重点项目、小微企业发展。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及资金同业、理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实现融资、支付和资金中介等金融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它包括金融机构将传统的金融业务由线下交易转为线上交易以及电子商务企业基于互联网而推出的新兴金融创新业务这两个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凭其自身的优势不断冲击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前景。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目前经营方式,不断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6日,由平安银行主办的地产金融创新论坛“明道与取势:地产新十年”在深圳隆重举办。此次论坛聚集中国金融和地产行业的各界精英,纵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地产新十年的机遇,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搭建地产行业与金融企业互通的桥梁,推动地产金融业务的协助和融合,把握金融改善人居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保险机构以互联网为平台或与互联网企业相结合实现融资、投资和支付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它肩负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责任。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税收负担现状及原因,并对其"营改增"后的税负进行了前瞻性预测。  相似文献   

10.
正三种模式根据赛博投资理论,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可以分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两种形式。前者由互联网企业牵头向金融业务领域渗透,后者则由金融机构主导发展网络金融业务。不过不论何种形式,都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互相融合的过程。通过大型交易类电子商务平台,尤其是以网上商城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金融服务,是目前互联网金融较为复杂的模式。因此,本文对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网络借贷的讨论,仅以纯交易性的  相似文献   

11.
知识窗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量呈井喷式发展,多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竞相发展,但在现有金融监管体制下,立法和监管滞后,监管真空或监管重叠并存,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改善和加强对其的监管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立法和监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的有效建议,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健全监管体制,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切实防范洗钱风险等,以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主要的四大业务模式就是:互联网支付清算、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网络货币、互联网信用业务。银行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影响在近期内虽然比较有限,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影响还是较为深远的,而对金融整体的领域影响也相对有限。金融在互联网中没有改变其本身的性质,只是在自身的理念与方式上做了调整与创新。金融业务在互联网上的风险是两面性的,没有太大的系统性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应加强其中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实现深度结合发展,有效地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提高了金融业务效率,使金融业务中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业务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法规缺位、风控薄弱和监管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运用历史形成的信用优势和业务覆盖面广的优势,学习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验,并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扩展金融业务范围、降低营运成本、确保金融安全,积极投身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中,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科技企业大力进军金融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业务呈迅速发展状态,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和脱媒性的特点,深受个人投资者和小微企业的欢迎,成为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但是互联网金融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风险预警机制缺乏、监管缺位、法律体系不完备、技术安全隐患不确定等,使互联网金融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风险也越来越凸现。  相似文献   

18.
金融业具有天然的网络属性,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于金融领域,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技术正在改变传统金融业务,催生互联网金融。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并探索其发展路径,希望有助于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始全方位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是运用互联网科技平台来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资金化以及信息化流通的一种运行机制,其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滞后和覆盖面窄等缺陷。因而具备着极其广泛的发展前景。在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中,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也势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利弊共存的。因此文章重点探究互联网金融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方关注,业内外也尝试从不同视角解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象。基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论框架缺失的现状,结合已有研究和理论分析,笔者沿着产业融合、金融创新、金融深化的脉络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即互联网企业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充当了新金融中介,开展了金融创新业务,促进了金融深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阿里巴巴集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作为案例分析对该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框架能较好地解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诸多现象,特别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为互联网企业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该框架能为后续研究互联网金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