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农业银行历史上就肩负着国家政策性职能并显示出独特的效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银行有着“几起几落”的经历。在其创建、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肩负着国家支持农业的政策性职能。1950年12月,在中国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2.
适应新形势加强金融理论研究工作何林祥农业银行是1979年3月恢复的,当时农业银行恢复时主要是三项任务,即:统一管理国家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作为国家专业银行,这三项任务截至去年农行完成一分一脱后,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已经...  相似文献   

3.
农行在转轨过程中应继续做好支农工作林少坤农业银行恢复成立以来,一直把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已任,在计划资金安排、工作部署上,都把支农放在首位,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经营要转轨不转向,继续写...  相似文献   

4.
金融部门的支农力度为何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发行的支农地位凸显,但其功能尚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断主动退出农村这个“高风险地带”,纷纷撤掉县以下机构,其农业信贷业务日益萎缩。于是,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自然担负起了金融支农的重任。但受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的限制,农发行只能对粮棉油存储环节进行信贷支持,对农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尚没有支持的职能,因此对农业的投入受到极大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重头戏和难点在农村。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除其他因素外,重点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能否恢复和增强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加大信贷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探索出一条农业政策性金融、农业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互补信贷投入效应,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早日致富、实现小康社会的新路子,解决农村资金供求不足的矛盾。对此,本文就增强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弱质性产业,需要政策性金融的补充。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以来,在支农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职能转型与支农机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以赤峰市为例,在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政策性金融职能转型与支农机制相适应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农村政策性金融专门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骨干和支柱性作用。本文在研究和分析制约与阻碍农发行发挥支农作用诸多重要因素的基础上,从农发行性质与职能定位、法人治理结构、业务运作体系与机制、国家扶持性政策、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律法规五个重要方面,就如何加强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资金需求量极大,单靠政府财政、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目前在农村金融领域,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正在进行资金支持工作,单就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支农能力而言,维持目前的支持力度已明显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加强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政策性支农银行应承载着实施国家支农政策的职能,成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工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对某银行分行的调查中发现,其资产质量恶化,亏损严重,经营规模萎缩,对农业发展作用甚微。笔者对该行经营现状予以分析,旨为该行战略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政策性支农银行应承载着实施国家支农政策的职能,成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工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对某银行分行的调查中发现,其资产质量恶化,亏损严重,经营规模萎缩,对农业发展作用甚微。笔者对该行经营现状予以分析,旨为该行战略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坚持农信社支农地位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激活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更好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真正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二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要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和服务方式,继续发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谭锋 《中国金融》1995,(7):30-30
加强农业银行转轨中的支农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玉林分行谭锋目前,农业银行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如何加大支农力度,进一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一、转轨不转向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作。现代商业银行是以...  相似文献   

13.
以效益为中心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投入机制梅世云随着国家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原来由农业银行一家承担的支农任务,现已分解到几家金融机构,面对这一变化,如何找准支农点,加大支农力度,是摆在农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当前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支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报告以农业银行恢复后的十年为研究期,以农行信贷资金来源、运用、流程为研究对象,旨在客观描述农行资金营运的概貌,从实证分析中探讨资金营运的内在规律,剖析资金营运的倾向性问题,为农业银行资金营运机制的综合研究奠定基础。农业银行恢复十年来,虽其职能有所演变,由单纯的农贷银行演变成沟通城乡、兼营国内外业务的农村地区的综合性银行;虽金融机构经营格局由“分疆而治”、条块轮廓分明发  相似文献   

15.
丁振京  杨明飞 《银行家》2007,(4):107-108
为弥补金融市场在农业领域的不足,并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许多国家设立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且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分设,使政策性金融能够及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服务范围和领域。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农发行的支农职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努力探索。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对于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行信贷工作思路必然要调整。怎么调整,笔者以为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强化信贷集中、集权、经营集约(即"三集")。一、"三集"是农业银行现实的必然选择首先,综观农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史,是分散经营、粗放经营史。农业银行自成立、几次恢复以来,总是以支农为导向,经营层次主要集中在乡镇,对农村资金大包大揽。机构网点分散、资金分散、规模分散,权力分散、出口分散,靠外延扩张规模。带来的直接后果与效应:一是贷款规模不小,而有块头、象样的企业少,始终给人"小、农"的形象。人民银行总行公布的第一批300家大中型企业的主办行试点,全国农行仅11家,而湖北农行  相似文献   

17.
《西南金融》2004,(11):i002-i002
农业发展银行六盘水市分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经过业务范围的几次调整,及时反映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准确传递了国家农业政策性经济、金融信息。不管业务范围怎么调整变化,农发行六盘水市分行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强化风险意识,规范操作管理,忠实履行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农作用,为六盘水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农业银行经营运作中,如何探索一条商业性手段运作政策性资金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扶贫,开发性贷款的营运效益,促进山区县加快整体脱贫进程,既是履行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农业银行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农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自身业务的客观需要。为此,笔者对最近农总行重点调查并给予充分肯定的罗田县农业银行管好用活国家扶贫开发性资金的作法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综述如下:一、运作情况自扶贫专项信贷业务划转以来,他们在运作中,既突出  相似文献   

19.
甘南州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牧民服务的方向,不断加大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牧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促进了全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金融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部门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 ,它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壮大 ,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农民生产与生活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来 ,农村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实力不断增强 ,对推动农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政策、合作金融构成了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农业银行恢复前 ,我国农村金融主要由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组成。 1979年农业银行恢复后 ,由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 ,集中办理农村信贷 ,领导农村信用社 ,从而确立了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