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管理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上,也体现在经营效率的提升方面。本文基于Malmquist模型,使用2007—2013年51家信托公司经营数据测度了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实证研究表明,样本数据期内我国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4.6%,主要受到技术效率增长推动,技术进步增速表现不佳。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区域特征非常显著,中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同时,通过σ检验和绝对β收敛检验发现,我国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具有显著的收敛性,各地区差距呈现缩小态势,不过行业调整和转型发展可能会打破这种收敛态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外资》2009,(15):49-49
<正>《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出发,按照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经济区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的原则,确定了经济区内各地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DEA下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国内64家综合型证券公司2006~2009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表明,国内综合型证券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其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效率,但样本期内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趋势。利用趋同模型分析我国综合型证券公司同期的技术进步率、纯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效率的趋同性,发现技术进步率与纯技术进步率具有趋同性,而规模效率不具有趋同性,这为国内小型、新型证券公司的"后发优势"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4.
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中央为带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随着经济区的建立,金融如何更好的支持经济区发展就成为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金融如何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保险功能的视角出发,使用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99年~2006年中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高。比较而言,寿险公司好于非寿险公司;股份公司好于国有公司;合资公司好于外资和中资公司;国有保险公司改革成果显著。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规模效率出现衰退,追求规模发展对中国保险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内蒙古15个代表性工业行业,以2005-2014年的工业经济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内蒙古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率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合内蒙古当前经济运行现状,对测算结果深入分析,并提出提高内蒙古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变动指数法,分析了2004—2011年期间两岸银行业的技术效率、生产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大陆银行业的技术效率低于台湾地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陆银行业的纯技术效率较低。基于随机效应面板Tobit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存贷比水平提高、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资金集聚有利于改善两岸银行业的表现。近年来,两岸银行业的生产率表现皆有所改善,但大陆表现好于台湾。基于系统GMM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生产率变动有负持续性现象;两岸银行业资产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存在最适规模;东部地区的银行生产率改善比中、西部地区更有优势;银行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银行业区域集聚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近年来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分析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6—2012年的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数据,对其效率均值进行排名;并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科技金融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呈现U形走势,主要是依靠东部地区带动,而西部地区效率值差异明显;2006—2012年全要素科技金融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上升了2.6%,引起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通过区域分析发现,三大区域的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的效率增长高于东部地区,技术效率的变化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Global Malmquist指数研究我国26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2006~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GM)、技术效率(EC)、技术进步指数(BPC)均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从平均水平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变动,而技术效率(EC)指数和技术进步(BPC)指数的平均水平变动不太稳定,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没有形成核心力,内生增长的方式需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 ,分析了2005—2009年中国寿险业生产率变动,并把指数分解为技术变动与效率变动。实证结果表明:2005—2009年,我国寿险业生产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4.8%;特别是2006—2007年间的增长率达到45.2%。但期间也出现生产率衰退。这与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分不开的。总的来说,在样本期间Malmquist指数递增的人寿保险公司数目不断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寿保险公司已经提升了生产力。这种提升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所推动,尽管其中一些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驱动的。为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保险行业必须实现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分析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6—2012年的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数据,对其效率均值进行排名;并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科技金融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呈现U形走势,主要是依靠东部地区带动,而西部地区效率值差异明显;2006—2012年全要素科技金融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上升了2.6%,引起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通过区域分析发现,三大区域的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的效率增长高于东部地区,技术效率的变化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具体测算内蒙古各盟市的金融全要素生产率、金融技术进步及金融效率。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技术进步是导致金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加信贷投放总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可以显著提高金融效率,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提高存贷比反而会降低金融效率。  相似文献   

14.
15.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凸显,从而使得在商业银行效率分析中融入风险因素更加必要。本文以2009~2018年2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利用全局参比的非导向超效率EBM模型对商业银行风险约束动态效率——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经济新常态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影响。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商业银行受风险约束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样本期间内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且与无风险约束的Malmquist指数相比波动性更大;第二,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风险约束动态效率的影响是复杂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与风险约束动态效率无关。鉴此,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重视新技术领域和消费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自身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运用Metafrontier-Mamlqusi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ML指数)测度了2006~2010年中国88家证券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落差比率方面,创新类证券公司走势较为平稳,规范类证券公司呈上升的趋势,其它类证券公司则呈现倒V型;总体上,中国证券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下降的,只有规范类证券公司MML指数大于1,技术退步是导致中国证券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因素,而纯技术追赶则有拉高中国证券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态势;规范类和其他类证券公司的纯技术追赶值明显大于1;股价指数和资产结构对证券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则对证券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作用,其他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一方面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化与开放进程的沿革路径,构建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另一方面采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Malmquist指数,以此来衡量银行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与银行效率的内在关联展开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与开放政策的渐近推进和逐步深化,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效率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其中受益良多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虽有所改善,但成效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A股非金融类企业进行经验检验.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能够有效改善传统金融中存在的"金融歧视"与"金融错配"问题.机制分析表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是数字金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序列DEA方法: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序列DEA方法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中国1978至2008年30年间各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结果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轻微下降的态势,只是在1986至1996年间出现过较为明显的上升,技术效率的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基本同步。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仍然较为粗放,对投资的依赖逐渐加重,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TFP变化基本一致,而西部地区呈现出一定的追赶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