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3,(10):39-39
在大大小小的优惠促销活动中,“最终解释权”一词常常映入消费者眼帘。发生消费纠纷时,商家一旦亮出“最终解释权”这道护身符,往往就能“化险为夷”。那么,“最终解释权”合法吗?面对“霸王解释”,消费者应如何维权? 相似文献
4.
“本公司享有最终解释权”、“定金概不退还”、“财物遗失概不负责”、“消毒餐具收费”、“未选底片必须另外付费购买”……9月27日,记者从洛阳市工商局获悉,洛阳市工商局、洛阳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16条“霸王条款”,约谈62家涉及使用不公平条款的企业,并要求限期整改。(9月28日(《河南日报》) 相似文献
5.
6.
阿晨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1,(3):26-26
在我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中,时常会发现会员卡、优惠券、宣传单、海报上面印有"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的字样,这无非是商家为避免发生买卖纠纷留了"一手儿"。这也就是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最后是由商家说了算,消费者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秋小长假期间,折扣券、礼品卡、VIP会员卡满天飞。在大大小小的优惠促销活动中,“最终解释权”一词常常映入消费者眼帘。发生消费纠纷时,商家一旦亮出“最终解释权”这道护身符,往往就能“化险为夷”。(9月21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8.
10.
前不久正式实施的《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商家单方面不得再提最终解释权。如果商家一意孤行,那么将可能面临最高3万元的处罚。这是工商部门首次明确将该霸王条款由原先的劝诫升级至处罚(2010年12月19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11.
消费者受困“解释权”
“买DELL X50V PDA,送一块备用电池!”听上去不错,但这却让上海的消费者詹小姐“空欢喜了一场”。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消费者越先生和家人一起逛商场,花了300元钱为女儿买了一件衣服,得返券150元。赵先生打算用这部分返券选购一些日常用品,可是具体到某些商品时,却被告知不适用返券。走遍整个商场,适用返券的极少。赵先生在商场转了一圈又一圈,竟没找到既中意又可适用返券的商品。恼怒之余,赵先生去找商场负责人。负责人告诉赵先生商场返券只能返还50%,至于这些返券可用于哪些商品,不能用于哪些商品,这是商家说了算。负责人指了指海报下角一处的注解,只见一行小字写着“本活动商家拥有最终解释权”。商家举办让利、返奖、有奖促销等活动,目的是为了招… 相似文献
13.
赵津锋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4):49-51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消费权益的保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些广告业主利用“最终解释权”来损害消费的权益。笔依据《消法》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阐述了对广告内容中“最终解释权”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4.
据《人民日报》报道,春节期间,全国各大商场纷纷打起了促销战,各种名目繁多的代金券、优惠卡、兑奖券应运而生。许多“聪明”的商家在利用其招揽顾客的同时却不忘注明一句“本券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商家所有”。那么,商家的“最终解释权”具有法律效力吗?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此次活动本店享有最终解释权”,这是我们经常能在商家的广告宣传中看见的一句话语。可能经历了长期的熟悉之后,诸多消费者也对此习以为常。但是也有另外一部分消费者可能每提及此便会感受到一种切肤之痛。因为这样一句看似平平实实的话语,却赋予了商家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尤其是在发生消费争议或遇到消费者与商家的对立矛盾之时,商家总会以所保留的“最终解释权”作为挡箭牌来推卸责任,使事态发展朝着自己所预期,或者说是预定的方向发展,以“维护”自身利益。可能在这个时候消费者才领悟到商家的真实用意和这句话所具有的宽泛定义,但大多数消费者都会因为不明其中真意而选择默认这“一家之言”,承认其“权威性”,让自己吃“暗亏”。那么究竟商家是否具有这样的解释权呢,商家的“最终解释权”是否能成为最终的评判准则呢?或许由以下两个案例展开来看,能给予广大消费者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周济谱 《企业管理(北京)》2009,(1)
商海茫茫,百舸争流.商场如战场,大家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披荆斩棘,以求杀出一条血路.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永恒的主旋律,只有大智大勇者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中流砥柱,逃脱沦为沙粒的厄运. 相似文献
19.
20.
石臣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1):35
日前,姚女士在某商场购买了一款洗衣机,没用几次便出现故障,姚女士找到商场经理,要求退货。商场经理却以这款洗衣机为特价商品为由,严辞拒绝。在现实生活中,像姚女士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儿并非鲜见。我们看到,时下不少商家为了刺激消费,扩大销售,纷纷打出特价、打折等招牌,有的商家为了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