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板稳妥地进行。首先要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做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之间的批判和借鉴关系,做到既解放思想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2.
刘亭 《魅力中国》2014,(19):251-2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新形势下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他不断的吸收之前的社会政治文明,总结了以往社会政治缺陷和吸收以往政治优点的政治文明,更可贵方面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形成的政治文明,他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符合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4.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因此,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沿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5.
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把握和处理好政治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和借鉴关系;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以及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切实搞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明”这一命题,将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的机构改革、领导制度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后来进一步提出并得到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等思想和实践的成果,熔于一炉,使之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和理念提升。这是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方向的定位,是中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深化了。  相似文献   

10.
11.
12.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正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对于今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振华 《特区展望》2003,(6):8-10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时代的开启,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文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核心,是带领全党全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国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其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共同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哲学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彰显了实践的第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彰显了实践的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去指导新实践、开拓新境界,彰显了实践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经历了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理论体系成熟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8.
张锡峰 《魅力中国》2010,(33):217-217
法制是对专制和独裁的否定,是人民实现各项政治权利的根本保证,法制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形式是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形式相一致的,党的政策和策略蕴含着以法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全新思想,因此,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自平 《发展》2003,(2):6-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的,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为中国特色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上来,放到为社会大众和广大人民谋利益上来,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