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完成到2007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基本解决城乡居民能吃上“放心农产品”,广西农业厅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动、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努力围绕“行动计划”来开展工作,使广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强制性产品认证市场准入是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审批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保障消费安全的基本措施。适时开展强制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意义重大。该文结合我国当前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的现状,探讨实施强制性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的基本模式和关键措施,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4.
该文介绍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发展过程中4个制约因素,在建立中国农产品体系标准、完善认证规范、加强农业科研体系建设、适时对无公害农产品实行强制认证等方面提出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开展统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从2003年4月启动,至今正好历时三年。
在今年4月12日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座谈会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马爱国对三年来的工作用“三个一”做了生动点评——“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飞跃”。2003年构建基本制度和工作体系.启动全国统一认证;2004年完善运行机制,推进地方认证向全国统一认证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日前从义乌市农业部门了解到,该市已通过省市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50个,约占种植食用农产品面积的20%;已有11个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相似文献
7.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满足安全 相似文献
8.
强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18日至19日,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暨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座谈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记者从此次座谈会上获悉,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共认定产地58968个,其中种植业产地36251个, 相似文献
9.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是指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实施检查、检测、评审及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的过程,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础和前提,是最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保障措施,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源头保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11.
陈来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4):22-24
该文在概括青海省农业资源状况和农业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青海省主要农产品表现在品质、成本和供求时间上的优势程度,提出了提升青海农产品竞争力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全省农业区域化布局、提升区域农业发展层次,该文根据浙江省区域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提出了着力建设四大农业区:浙北浙东都市型、外向型农业区,浙中盆地丘陵综合型特色农业区,浙西北浙西南山区生态型绿色农业区,沿岸海域、岛屿和港湾海水渔业型蓝色农业区,并提出促进区域化布局的六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3):74-77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营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展。该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指出要从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把好农产品出口质量关、实施品牌战略、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等方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李林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4):219-223
农业资源本身具有体验性强、可持续性强、生态环保等特点,如能抓住这些优势把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可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农业资源极其丰富,文章从吉林省农业旅游的现状出发,发现吉林省农业旅游存在发展速度缓慢、资源利用率低、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等众多问题,但吉林省农业旅游资源也存在发展的绝对优势,比如绝佳的地缘优势、悠久的农耕文明、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等。对上述优势与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提出要从开放思想、抓住契机;加强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创新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加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全民农业旅游意识等5个方面入手,提升农业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并结合休闲农业与\"互联网+\"的双重理念,打造一条吉林省特色的、全新的体验式农业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15.
颜文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7):123-128
探索科学产品开发模式对于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开发得是否合适最终要靠市场来衡量和检验,文章尝试基于市场导向的研究视角,寻求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最终提出了休闲农业旅游产品M-FARIC三大层面开发模式。该模式设计了一种较为新颖的产品开发思维过程和逻辑程序,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明确市场定位、策划园区特色、原真展示特色、设计游憩产品、包装整体旅游体验、组合连贯旅游活动等6个步骤,依次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面的设计与开发。该研究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洛阳中国银杏嘉年华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模式的实际运用方式,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面产品开发优化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最后总结了该模式在为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和制定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谭志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231-236
[目的]发展休闲农业是新形势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方法]文章在分析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方法,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资源情况以及主要类型进行细致分析。[结果]成都市休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品牌竞争力强,主要发展模式有农家乐旅游模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度假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旅游等6种模式。[结论]针对休闲农业发展遇见的瓶颈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经营者提供便利条件;科学规划休闲农业用地,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丰富休闲产品类型;增加宣传,提高休闲农业品牌知名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罗汉果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世界珍稀果品,经济效益好,因生长在山区林地,发展受到限制。为扩大生产,做强做大罗汉果产业,该文研究了特色农产品罗汉果栽培技术,把原产于山区林地的罗汉果引种到山下平原缓坡(台)地、丘陵坡地、山区水田栽培,并提出了罗汉果\"下山\"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制度经济学相关原理,界定了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的内涵,论证了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结合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实践,概括性地归纳出非公有制林业制度需求表现为林权制度需求、融资制度需求及激励制度需求;最后阐述了如何以制度的同一性实现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秩序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9.
李静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3):60-65
根据济源市农业基础条件和农业资源配置市场化,农业生产布局专业化和特色化,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和集约化等五项当前农业区域化布局的新特点,确定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分为纯农业优势区、农林牧渔交错区、优势农产品延伸区和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区四种类型,并提出加强新品种引进、培育、推广、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打造特色品牌七项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