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生产力内容及其地域空间依托性解析的基础上 ,对区域生产力特征与微观构成进行规范论证与系统分析。认为 ,生产力地域空间分异性正是其地域空间依托性的表现 ,认为区域生产力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与继承性 ,是以微观主体经济活力为依托的微观生产力在特定地域空间聚集与混合的中观反映 ,又是社会生产力的区域代表观。  相似文献   

2.
伴随双创潮流应运而生,众创空间作为新型孵化载体一直备受关注。鉴于以往研究对众创空间商业模式缺乏整体视角的分析,基于商业模式画布分析方法,通过9个基本构造块描述并定义不同类型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运用该模型,选取4个不同创建主体的众创空间,对其商业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定义3类商业模式。研究表明,依托政府和企业的众创空间更加追求效率,属于效率维护型商业模式;依托个人的众创空间更加追求价值,属于价值创造型商业模式;依托高校的众创空间,在效率和价值方面的追求都不显著,属于中庸型商业模式。结论使众创空间商业模式类型更加丰富,同时可为不同类型商业模式众创空间运营提供指导性意见,对我国众创空间研究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胡安俊 《技术经济》2023,42(5):174-188
城镇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本文按照“是多少”“主体在哪里”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在简要回顾城镇化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多模型筛选,预测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3.41%~74.53%,并通过与相关研究比照、与八大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标研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由具有较大首位城市、较强吸引力、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承载未来主导产业和有效促进国家战略格局形成的核心城市群构成,是国家未来国土空间结构的大骨架。为此,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未来主导产业空间分布和国家战略政策影响等五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并依托路径依赖理论预测2035年中国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将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构成。  相似文献   

4.
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布局相关性研究 市域经济是以市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市域规划,强化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强调大市范围内的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经济。旅游产业是市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市域旅游产业布局有利于各类旅游资源要素与市场空间接触距离最小化,达到与市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最佳结合。两者既是主与从的关系,又是互为依托,互补发展的关系,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的水域空间是城市设计中最具特色的景观表现载体,其滨水独特性和地域色彩文化正是构成城市景观印象的主要部分。文章以兰州市河谷滨水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在依托黄河地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域实体基础色彩进行全方位调研分析,总结出适合兰州市地域特色的基调色彩,并结合区域内不同功能主体特色,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滨河景观空间分区色彩体系,提出山水城市滨水生态空间营建与色脉传承发展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首先,以主体间性为基本理论视阈论述科学数据共享存续机制,挖掘科学数据共享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主体间关系,为科研主体的科学数据共享行为赋予选择权,在尊重参与人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对参与人主体间性发展建构共生共存空间;其次,从发生前提和内在动力两个维度论述科学数据共享产生的基础,基于主体间性内涵,从内在动机和实践机制等层面剖析主体间性作为科学数据共享行为产生的原因,基于预期建立和预期获益两个阶段阐释科学数据共享产生的内在动力;最后,从个体层面参与约束和整体层面获益分配论证科学数据共享可持续机制,指出个体保留效用的满足和公平合理的获益分配能够满足个体层面参与约束动机及主体持续参与科学数据共享的正向心理预期。基于主体间性的科学数据共享理念能够孕育、激发和强化科研主体参与科学数据共享的内在动机,为科研主体数据共享嵌入行为提供契机,并为科研主体动态关系的建构与存续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依托;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是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构建集约化、规模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实验教学是重要环节,而科学研究是在实践、研究中锻炼人才;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是目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实践成功的育人之道。通过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毕业论文与设计性实验的作用,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与科研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组织学生申报科研项目等多方面的阐述,探讨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美国在科研论文的产出量和引用次数的纵向比较上有所下降,但横向看,仍是世界上论文引用次数最高的国家,可见其基础科研影响力仍然保持着全球领导地位.2011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两党激烈的政治斗争构成了美国基础科研发展的外部环境.本文着重研究这种政治、经济气候对美国基础科研的资助主体和承担主体的影响,这些主体包括联邦部门、联邦科研机构和大学,并分析了这些主体在特定环境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分析科研活动中各类管理主体、科研主体、评审评估主体的科技信用知识需求规律,提出面向个体与整体的信用知识,包括概念指标体系、领域项目知识、管理主体信用知识、评审评估主体信用知识、科研主体信用知识等内容的知识模型。建立包括科研过程数据采集、行为信息提取、信用评价及偏差修订等过程的科技信用知识获取体系。并结合科研活动的应用需求,提出基于订阅推送的知识服务框架。  相似文献   

11.
高科技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富有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类企业多半具有专门的高科技人才,知识与技术较为密集,其从事的日常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这些企业多数是由具有一技之长的研究人员创办的,这些科技人员有的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的是从一些大企业分离出来的,富于创新精神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以高技术为资源依托的高科技产业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科研、生产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与高科技产业的发…  相似文献   

12.
在伦德瓦尔、麦勒特等对创新与地理联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模型,利用实证方法,研究产业的空间集聚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主体间结网互动、更好地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利,创新主体间的空间集聚有利于区域产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技术的扩散总是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相当一部分技术扩散研究只研究时间这一尺度。相比而言,空间的扩散过程及机理的研究就困难得多,这不仅因为数据难以获得,而且因为在空间尺度上影响扩散的因素也相当复杂。文章利用文献计量方法获得有关GIS技术在中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基本数据,为技术的时空扩散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数据资源。该数据的特点在于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维尺度。数据表明,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尺度上,技术的扩散都表现为经典的S型增长路径。在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GIS扩散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区文化教育和科研状况、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地区信息与网络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利用主体模型对时空扩散过程加以模拟,模拟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表明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外部环境”出发,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主体、科研资金投入是区域高技术产业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产业高创新绩效组态存在3条驱动路径,即“创新主体—资源投入—特定环境”驱动型、“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协调环境”驱动型、“技术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均衡环境”驱动型;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投入、创新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在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相关领域研究,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提供路径参考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为有效实施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系列经济、法律和行政制度的总和,主要依托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核心内容做出系统性安排。目前,我国正着力推进以主体功能区为基本格局的国土空间构建,这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确立了新型空间布局框架。适应这一战略目标,需要明确界定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权责,科学测算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标准,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域布局耦合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众包、众筹以及众创等大众创新形式,将有力促进高校科研创新模式向开放式、现代化转变。从论述高校科研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出发,提出解决科研团队、科研教师、科研学生面临问题的新思路及运作机理,即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高校科研众包平台、科研众筹平台以及科研众创平台。建议依托三大平台,有效利用各方科研资源,广泛筹集社会研究资金,充分发挥智力资本价值,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规范,以促进高校科研模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末以来,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且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的变化特征。为探析这一变化情况,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文化空间类型增多,功能日益复合,区位选择的市场化与政策引导趋势逐渐增强,文化空间由市中心向城郊阶段性扩张,但存在类型与区域上的差异。②文化空间主体多元化,空间构建方式日趋个性化,开发模式呈现出专业化、节事化与网络化开发的态势。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了文化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即制度转型通过改变文化空间发展的主体、改变主体对文化空间的认识和改变文化空间发展行为进而引发文化空间变化。关注新时期城市文化空间变化有助于及时掌握文化空间发展状况,进而为文化空间发展配置更优的资源与政策,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在运行管理模式上具有国家所有,依托大学和专业机构管理;针对不同设施、用户和项目分类管理;围绕设施共享深入开辰科研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凝聚全球顶尖人才、先进技术项目等特点。本文研究分析了美国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国家实验室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模式及特点,并就我国国家实验室和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管理》2012,(4):1
江西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于2006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校"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学科。本学科以江西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从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多学科、多视角开展教学与科研。通过学术团队长期协作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林  赵乾安 《经济地理》2019,39(4):136-145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创新主体及其结构演进是创新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石。将区域创新主体分为市场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两类,运用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patial Shift-Share Model,SSSM)研究我国30年来各区域创新主体的结构、竞争力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与特征,结果发现:以专利代表的创新产出主要依赖市场导向型创新主体;大多数区域的科学导向型创新主体由空间结构劣势转为空间结构优势;创新产出先发区域的知识溢出效果比较明显;两类创新主体空间结构与竞争力优劣势区域的演变趋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