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试图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新构建经济系统,努力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使经济系统被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浅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清 《北方经济》2010,(19):87-89
一、基本概念及区别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3.
梅村 《上海经济》2002,(6):27-29
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试图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努力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使经济系统被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至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的发展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由传统经济向循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生态社会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发展经济,又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符合我国国情,对于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能从根本上缓解能源危机及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5.
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那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因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和灾难性的环境污染——诸如水源、空气污染和垃圾堆放、沙尘暴等所造成的恶果。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微观模式: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解决了资源跨时间储存、跨空间的移置问题,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效用决定价值,循环经济使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最大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就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需要重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构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研究的内容包括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其中,物流是载体,信息流是媒体,能量流是核心,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三大要素流。与传统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流动方向不同,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中的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使物质和能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与持久利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冲突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二、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及目标绿色供…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05,(5):27-27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利用”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相似文献   

9.
《北方经济》2005,(6):19-19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指的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10.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就是人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模式而建立的企业间的共生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企业之间可以实现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循环流动。由于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材料,把原本线形的生产过程"循环"起  相似文献   

11.
罗进  郑艺 《特区经济》2007,(12):253-254
本文将未注册商标与注册商标进行了权利对比,说明了未注册商标的不利地位。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未注册商标的保护现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完善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包括赋予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使用人继续使用权;赋予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专有使用权;赋予未注册商标使用人抗辩权等。  相似文献   

12.
李江鹏 《特区经济》2007,221(6):297-298
在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还处在起步阶段,政府绩效审计是现阶段我国绩效审计实践的重点。本文结合国际上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提出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针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13.
加害给付法律责任是违约责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司法实践中通常将责任竞合理论作为加害给付法律责任承担方式的依据。本文从加害给付法律责任的理论着手,对责任竞合与责任聚合评析后,以加害给付侵害的不同利益为基础,探析其责任的承担方式,最后对我国加害给付法律责任制度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会计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一个会计学科。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不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界业已针对环境会计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还是企业对环境会计都还比较陌生。本文仅就加快我国环境会计建设的必要性环境会计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点以及如何加快我国环境会计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陶健 《特区经济》2013,(1):127-130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政策制定和执行,轻效果评价,在静脉产业政策绩效问题上也是如此。我国目前还尚未有学者研究静脉产业政策的绩效,也没有系统化概述。从查阅到的有关静脉产业文献中,学者们的研究没有涉及政策绩效的评价,大多研究静脉产业的结构、分类等等,而且多是描述性的介绍。我国静脉产业政策绩效的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静脉产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以便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更有效地执行政策、达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主的财政支出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财政支出中的“越位”、“缺位”现象逐渐明显化,现行的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实施分税制税收制度以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继刚 《特区经济》2007,225(10):189-190
近年来,云南省乡村旅游蓬勃开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云南省的乡村旅游也存在缺乏总体规划和立法,行业管理、村级管理薄弱,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工作任务,本文指出,应实施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和进行政策性扶持、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实施培训、引导、示范三大工程,实施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系列项目,各级政府应推动和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8.
李雷  黄筱曌 《特区经济》2010,(2):108-109
我国证券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证券市场的壮大,大量的证券纠纷亦亟待解决。但长期以来,我国证券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为证券诉讼,人民法院成为解决证券纠纷的主要场所,更适合解决证券纠纷的证券仲裁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未得到足够重视。基于此,本文拟对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和发展我国证券仲裁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恶意软件引起的法律纠纷不断出现.本文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对恶意软件的内涵以及法律性质做了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阐述了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完善和加强专门立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常传领 《特区经济》2009,242(3):104-10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如今,股票期权法律制度已经开始试行,但其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经理人市场远未建立,这严重制约了股票期权制度的推行和发展,也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股票期权法律制度的试行为契机,以人才市场法治化建设为手段,不断探索我国经理人市场化,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