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获得国企对制度转轨的政治支持,政府安排了金融约束型的垄断性银行体系,并通过贷款配额,低于市场出清利率及政策性贷款等方式为国企提供制度补贴。公有产权隐含的政府担保,一方面使国企和国有银行之间的金融交易契约蜕变成特殊的保险契约,从而内生了国企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使银行通过政策性呆账贷款来实现商业性呆账的公共化,内生出国有银行对政府的信用风险。政府既是银行又是企业的所有的制度安排是产生国有银行的信用风险及不良贷款的制度根源。求解不良贷款问题在于通过民营化的制度转轨使二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历史上和体制上的种种原因使得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在运行中矛盾重重,磨擦不断。为此,应采取增加国家财力,重新界定财政资金的范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彻底改变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国民经济结构等措施,使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得以有效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3.
在转轨过程中,我国国有银行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国有产权的变化特征,国家对银行的控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银行行为分析的框架。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是最终目标,它的实现要依赖市场制度的培育和政府行政干预的退出。既有的银行制度安排是适宜于政府主导经济的渐进式改革的,政府行为与银行行为的耦合,形成转轨中经济的增长模式,银行行为与政府行为冲突,导出了相对最大化的金融“次优”产出均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归纳与总结了转轨经济中我国商业银行制度变革的转轨性与渐进性特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制度变革的路径与方式,揭示了财政压力下国家银行主导型商业银行制度变革的内在逻辑及其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提出了突破“现有制度框架和利益结构”进行国有银行战略性改组的“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以房地产热为代表的经济结构性过热的背后,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经营这一新理念的误解和误用,形成所谓“城市经营”的风潮;地方企业(尤其国企)和银行(尤其国有银行)为其推波助澜,土地作为直接载体和最重要工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使国有银行顺利上市,政府对国有银行进行多次注资,从报表数据来看,基本实现了目标。但政府注资的效率如何以及这种补充资本充足率的方式是否具有持久性值得进一步探讨。经过分析,政府注资国有银行无论是在转轨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公地喜剧”背后充满了忧患,忧患产生的根源是产权不清晰;消除忧患的根本途径是明晰产权结构,实现国有控股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从产权行政约束向契约约束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土地和资金,成为“地方政府一国企一银行”投资利益链“最后的晚餐”——经济转轨期经济过热的“三位一体”“三角”联动效应形成并扩散;其主线是所谓“城市经营”中的“城市运动”;房地产则是这种“城市运动”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8.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银行股权是否被“贱卖”,是近期经济和金融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有银行股权是“贱卖”还是“贵卖”的争论,实质上是国有银行改革的路径之争。大量的分析表明,国有银行被“贱卖”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银行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国有银行在境外成功募资上市,有助于国有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9.
虽然充满效率的非国有经济更有利于国家满足税收增加和经济增长的效用,但为了满足政权存续的效用,国家必然对银行实施严格的控制,通过给低效的国有经济提供金融补贴来避免其衰退引发社会政治动荡。当国有经济的式微或大规模变革不再对国家政权的生存构成威胁时,国家控制银行的收益递减,而其成本则由于国有银行的败德行为而加速递增,国家就有激励从银行退出。国家声誉资本的不可分割性使得国家几乎不存在退出路径,而真实资本的分割性为国家提供了一条通过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渐进退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有定价机制的原因,有银行内部和国有企业方面的原因,还有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后果。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除强化风险管理外,还应采取债转股、与拍卖公司合作,以及资产证券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走市场经济道路,向市场经济转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信奉和行动。同样是向市场经济转轨,前苏联东欧经济出现了大滑坡,其主要根源是对国有经济实施了“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相反,中国却稳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并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其秘诀就是维持国有经济运行搞改革。维持国有经济运行搞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维持了国民经济的低效率、刺激了通货膨胀和带来了潜在的金融危机,带来了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等。因而一方面中国的改革要在继续维持国有经济运行的条件下进行,另一方面,必须认真解决由其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人力成本差异及其原因、竞争行为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股份制银行的产权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与商业银行的“契约性质”更加相符,人力资本的成本弹性系数显著低于国有银行,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明显高于国有银行。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财政、银行和国有企业三之间彼此作用,对国民经济仍存在着不良影响。国家财政固各种原因很不规范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难以强有力地支持金融和企业的良性运行;银行仍吃国家的大锅饭,亏损面大且不良资产仍不断增加,面对市场化的进程其风险日益增强;国有企业总是低艘运行,对财政和银行利税回报率极低。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对低水平的经济运行产生了不良的联动效应,并给我们以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家金融角色经历了由"金融抑制"到"金融控制"再到"金融市场化"过渡的转变过程,金融风险也由财政风险金融化转变为金融风险财政化、金融风险社会化.政府主导下的金融体制改革的难点在于国有产权制度的固有缺陷,阻力在于国有经济体利益均衡的锁定状态,对策是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今后,国家的金融角色转变仍需进一步深化,可行的措施是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银行)监管法,规范政府的干预范围,明确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责任边界.  相似文献   

15.
目前,湖南省国有企业遇到的困难,不仅来自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确、政企分不开、机制不活等体制上的缺陷,还与整个国有经济的布局有关。在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国有资产净值比重达78.64%,分布在各个行业的3400户企业中,户平净资产1005万元,其中2700多户小企业户平300万元。全省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和国有资产过于分散的局面,已经产生了诸多难题:一是由于整个国有经济“盘子”过大,省里和国家对国企的投入不足,导致国企技术落后,设备和产品老化,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单  相似文献   

16.
银行规模、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规模占据绝对优势;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好于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管理水平落后于股份制银行。  相似文献   

17.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1、国企实施战略性调整,推进资产重组,既涉及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的权利和利益的调整,又涉及企业领导人和职工的认识和承受能力;还要有全社会的舆论支持。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涉及利益、权利的调整,观念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全面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改革是对传统理论和体制的巨大冲击,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有限的国有资本早已撑不起目前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中心任务是通过体制创新,将企业由原来政府的附属物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转轨要求国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营增长方式转变,通过战略性改组,缩短国企运作战线,提高运作质量,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为此,国企以失业和下岗的方式释放出一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承担社会就业任务而沉淀的过剩过去力。如果经济体制转轨能在本世纪前十年基本完成,预计还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过剩劳动力,约3000万到3500万人^[1]。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下岗职工对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存在后顾之忧,不愿脱离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而滞留于原单位,成为制约国企绵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国企中不清晰的劳动力产权妨碍了实行“工效挂钩”政策时工资契约的清晰,从而不利于对劳动力要素的利用。国企厂长具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双重身份。由于国企在经营上的困难,国企厂长权力的空前膨胀以及对厂长行为缺乏足够的约束等原因,“工效挂钩”政策对国企厂长的行为具有不良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债转股”是国家对有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换成银行对国企的股权的一种方法。“债转股”有其积极作用,但是这种降低银行金融风险和减轻国有企业财务包袱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存在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