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一、注意选择鱼种。养鱼应以罗非鱼、鲤鱼为主,其次为滤食性鳙鱼、鲢鱼和杂食性的鲫鱼等。而草鱼因喜爱清静的水体,故宜少放些。 二、防止水质过肥。立体养殖鱼塘最好有排灌系统。由于鸭类易造成水质过肥,鱼容易患病或泛塘。故需定期注入清水。若水源不足,应减少养鸭只数。  相似文献   

2.
<正>3.施肥培育鱼种应注意哪些问题?鱼种的饲养较鱼苗简单些,通常鱼苗育成夏花后,各种鱼的食性已有了明显的分化,各自趋向于成鱼,这时培育一龄鱼种或二龄鱼种时,就应分开饲养,保证一定的放养密度和合理的搭配比例。①以草鱼为主的池塘:以投青饲料为主,精料为辅,既有利于草鱼的生长,提高成活率,又可培肥水质,为搭配的鱼种提供饵料来源。若混有鲢、鳙或鲮等,必须定期施肥,培养天然饵料,一般7~10天施追肥一次。②以鲢、鳙为主的池塘:池水要求肥  相似文献   

3.
一、及时清塘。经过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来说水质会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消毒,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水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回,确保生存环境的净化。  相似文献   

4.
<正> 秋未冬初,当水温降至7℃左右时,鱼已不甚摄食,即进入越冬期。鱼种安全越冬,主要受环境、体质、放养密度和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只有了解了这些一特点,才能提高鱼种越冬的效果。 一、越泉、池应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水深达1.5米以上的池塘,要求池底平坦,淤  相似文献   

5.
<正> 鱼苗培育是指鱼苗、鱼种饲养的第一阶段,即从孵化后出环的鱼苗饲养到夏花鱼种。鱼苗培育在养鱼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鱼苗身体微小,细若针芒,活动力弱,摄食能力低,对饵料的选择要求高,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避敌害生物袭击的能力差。因此,必须在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下精心培育,才能获得较高的成活率。一般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的生产指标,要求成活率达到80%以上;其规格要求在3厘米左右,而且群体整齐、健壮、无病伤。 一、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与鱼苗的生长快慢和成活率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应根据鱼苗的体质、种类、水质肥度、人工饵料的多少、注水排水条件、培育技术和计划培育夏花鱼种的规格要求等灵活掌握。放养密度过大,鱼苗生长慢,成活率低;密度过小,虽然鱼苗生长快,成活率高,但浪费水面。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掌握以下原则:①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水产研究所在梁平养殖基地进行了蒲江一号(团头鲂无公害商标名)鱼种养至商品鱼的试验。本试验的目的是利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示范池塘养殖浦江一号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一、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在重庆市水产研究所梁平养殖基地的两口池塘中进行,池塘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进排水设施完善。池塘面积分别为301号5亩和302号5.6亩。试验池的平均水深为1.8m,每口试验池塘配备3kW增氧机一台。试验鱼种放养时间:2005年2月28日,蒲江一号鱼种,其平均规格为97g。放养密度,301号总放养密度185.4kg/亩,主要为蒲江一号128kg/亩,搭配鲢鱼…  相似文献   

7.
鱼种的饲养,即夏花养成1龄鱼种。鱼苗养成夏花后,便进入鱼种生长的旺季,在饲养管理及技术措施上,应抓好下列几个环节:一、改善环境,清塘消毒经过2—3个月培育,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底质有机质、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富集,各种病原菌增多,因此,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过的池塘进行培育。在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对原塘进行带水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池塘水深1m用125—150kg;水源方便的用干法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60—75kg,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入原池。二、严格筛选,分级…  相似文献   

8.
正进入冬季,由于温度日渐下降,导致鱼塘养殖管理安全隐患增多,如果越冬池塘条件差,鱼种放养密度过大,或者鱼种体质弱、受伤致病,甚至管理不善,都会带来安全事故。鱼塘冬季养殖管理问题事关来年的渔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必须高度重视,把握以下七个要诀:一、把好清塘消毒关,严防敌害冬季鱼种养殖或过冬,如果越冬池塘选址不当,清塘消毒不彻底,会影响到鱼种的生存和生长。一般应选择背风向阳、水源稳定、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任何污染的静水池塘,要求池面结冰时间较  相似文献   

9.
<正> 一、清塘消毒 经过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因此,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以便安全越冬。在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先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消毒,并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  相似文献   

10.
读者信箱     
<正> 湖北省荆门市读者卢耀武来函:“请问秋季培育鱼苗应该注意些什么要点?” 答:秋季为来年培育鱼苗是当前非常普遍的做法。在培育鱼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清塘 培育了2—3个月鱼种的池塘,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有害物及病原菌增多。因此,秋季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在水源和鱼塘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对原鱼种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消毒,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回。②分养 规格大的鱼种食量大,抢食力强,如  相似文献   

11.
正秋季,乍寒还暖,水温适宜,是鱼种生长的旺季,搞好秋季鱼种的管理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直接手段,主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一、及时清塘经过2至3个月鱼种培育的池塘,水质一般已经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及病原菌增多。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按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消毒,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水质培肥,  相似文献   

12.
<正> 经多年的养殖实践,对秋后如何管好小规格鱼种,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调整池鱼密度。分级饲养。适当稀养,通过拉网筛选,把规格较大的(5-6寸)放到成鱼池套养或另池饲养;4寸左右的按一般密度正常放养;3寸以下的小鱼种,放到水源方便,水质较好的池中进行强化培育,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清洁老鱼池。鱼池养殖鱼种2~3个月后,一般水质渐已老化,天然饵料减少,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因此立秋后将鱼种转入清洁消毒过的池塘进行养殖,以利安全越冬。在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对原鱼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消毒,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回放养。  相似文献   

14.
越冬期间,鱼种主要靠自身积蓄的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维持生命。所以,秋季对鱼塘进行合理施肥,培肥水质,有利于鱼种追膘,是鱼种安全越冬和提高越冬成活率的关键性措施。主要应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肥水质。秋季气温适宜鱼的生长,这时可适量多施肥。一般每亩池塘10天施发酵粪肥500~750公斤,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左右,这样鲢、鳙鱼种就有足够  相似文献   

15.
<正>一、池塘选择池塘应选择在环境安静,阳光充足,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靠近产卵池和孵化场的地方。池塘面积一般为1.5~2亩,水深2m左右,要求池底平坦,保水性好。二、放养密度亲鱼的放养密度关系到日后苗种产量的高低。通常亲鱼的放养密度为150~200kg/亩。一般主养1~2种亲鱼,搭配少量其  相似文献   

16.
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生长旺季,秋季鱼种管理应抓好清塘、分养、稀放、投饵、巡池五项技术要点。 一、清塘。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的地方。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消毒.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水质培肥,待药性消失后再将鱼种转回。  相似文献   

17.
<正>鱼种是成鱼生产的物质基础,投饵技术是鱼种饲养工作的关键。为提高饲料利用率,使鱼种生产取得最佳的产量和效益,掌握正确的投饵驯化技术尤为重要。一、投饵驯化技术1.鲤鱼种的投饵驯化技术(1)鱼池条件:有良好的水源,要求水质良好、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或地下水;面积以3-5亩为宜,较大的鱼池在10亩左右也可以,鱼池过大,较难做到精喂细养,池塘过小,水质极易过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市地处北方,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有冰冻出现。为了使鱼种能安全越冬,提高鱼种成活率,鱼种越冬管理成为渔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越冬前的准备 1、越冬池的选择。越冬池最好选在较安静之处,面积2—4亩,水源充足,底泥20厘米左右,水深2米左右。在放鱼种前半个月,将池水放干,晾晒3—5天,以后每亩用50—75公斤生石灰加水调成浆全池泼洒,并培肥水质。 2、越冬鱼种的强化培育。入秋后,要多投喂一些适口性强的富含蛋白  相似文献   

19.
<正>4.4定期调节水质每15~20天定期用泼洒生石灰水1次,用量为每亩15~25kg,改善养殖水质条件。5.病害防治5.1综合预防措施5.1.1采取彻底清塘、加注新水、换水排污及使用水质改良剂等措施,改善池塘水质条件,营造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5.1.2放养健康的苗种,适宜的放养密度和合理的养殖组群。5.1.3科学投喂优质饲料。5.1.4药物预防是针对水源条件较差、淤泥较多的池塘而采取的措施。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泛塘的原因 1、投饲和施肥不当:精养,为提高产量,盲目超量投饲和施肥,以致水质过肥,发生泛塘死鱼。 2、自然条件差,放养量过大:浅水塘或自然条件很差,但为求高产仍大量放养鱼种和过量投饲施肥,以致水质过肥,发生泛塘死鱼。 3、池底淤泥过深:精养鱼池长期不清除淤泥,塘底淤泥厚达一米以上,以致水质恶化发生泛塘死鱼。 4、水质老化:池中长期不加新水,以致水质肥而老化,微囊藻和枝角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遇天气不好时,很容易发生泛塘死鱼。 5、水体污染:有的养鱼池,水体被污染,水质恶化,也易发生中毒死鱼或泛塘死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