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锦 《经济经纬》2002,(4):79-80,83
国际资本市场上主要存在两种发行制度-审批制和注册制,二者优劣互见。考察海外风险资本市场特别是NASDAQ市场发行上市制度,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发行制度以注册制为主,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与权利,上市标准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2.
<正> 从2000年开始,监管层陆续推出一系列有关新股发行的政策法规,大大推动了我国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特别是自2001年3月17日起,我国股票发行取消了额度管理和指标控制,正式实施核准制,以取代以往多年实行的审批制。核准制的实施是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朝着股票发行机制市场化迈出的关键一步,它对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稳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深远影响。股票发行制度的三种模式一般来说,国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发行制度通常可以分为注册制和核准制两种模式。我国除此之外,则还有过去长期实行的审批制。注册制是指证券监管机  相似文献   

3.
注册制作为我国未来发行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我国发行体制从行政审批向市场机制迈出的重要一步。推行注册制关键在于改革现行“走样”的核准制,以打破监审不分旧格局、下放发行审核权给交易所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的宏观条件下,股票市场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度正由政府主导的审批制开始向市场主导的注册制进行过渡,而具有不可避免缺陷的、过渡性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创造了股市中的租金。为获取租金,未上市的企业表现出强烈的"上市偏好",而上市的企业体现的则是"股权再融资偏好",整体呈现出"中国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读编互动     
《资本市场》2015,(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行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注册制将从根本上改变IPO的游戏规则,创业投资的商业闭环彻底畅通。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行,创业投资行业将迎来更加稳定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未来创业投资行业也将成为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金辍桥  陈超 《经济师》2006,(2):134-134,136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股票发行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核准制下,投资银行的业务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股发行的风险将向券商转移。券商将面临着承销风险、政策风险等。为了降低券商风险,投行人员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深层次思考,以判断哪些问题可作有限度的包装,哪些问题应给予充分的披露。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里,上市资源一直是紧缺的.审批制造就了很多被投资者诟病的灰色操作,使得上市企业总要遭遇一些规程之外的关卡.因此,在中国经济面临新常态下的转型之际,注册制的推出无疑是A股向所有企业敞开大门.那么注册制是会带来更多质地良好的民营企业,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市场结构?还是会重蹈核准制的覆辙,给资本市场带来“换汤不换药”的空欢喜?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2014,(3):106-108
<正>随着注册制的逐步推进,壳价值将逐步归零。随着监管力度的增强,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股东回报和优先股的试点,A股上市公司特别是大盘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将逐步提升。中国证监会于2013年11月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逐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要求。这是向市场化发行制度推进的重要标志。同时证监会发布通知,要求借壳上市的标准和IPO等同。随着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我们认为长期以来A股市场上由于IPO供应限制  相似文献   

9.
股票发行核准制的制度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立 《生产力研究》2006,(3):69-70,79
2001年3月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由核准制取代了审批制,是证券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但这种制度存在较多缺陷,如极易导致权力寻租;激发投资者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干扰了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等。只有实现由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转变才能真正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审批制下新股定价方式在审批制下,我国的新股定价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1998年底。此阶段新股发行价格基本上是依据发行企业的每股收益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市盈率水平来确定的,即新股发行价格等于每股税后利润乘以市  相似文献   

11.
尹春红 《经济》2012,(11):121
10月10日,国务院最新一批取消和调整的324项行政审批项目(明细)正式公开发布。其中,保代注册的行政审批也将取消,保荐代表人注册审核制正式寿终正寝。保代注册审核制的取消,并不意味着保代将成为历史,仅仅是取消了保代注册前的一个流程,其他实质措施并未改变。因此也并不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  相似文献   

12.
《公司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登记开始由政府审批制走向准则登记制,这是我国企业注册登记工作的一个根本转变。 在建立公司准则注册制中,深圳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从建章立制入手,不断修  相似文献   

13.
证券市场审计需求的产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需求是在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财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分别为验证和解脱经营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下产生的。市场中对审计有效的自发需求会强化对财产经管者行为的监督,维护市场正常运转。在证券市场上的审计需求同样应遵循这一规律。在证券发行市场上,所有拟发行证券的公司在证券发行之前都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核,这是各国证券市场通行的做法。现行的证券发行审核制度主要有注册制和核准制。一、证券发行注册制下审计需求的产生及特点在证券发行的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公司只要履行了法律规定的注册手续,提供了所有情况…  相似文献   

14.
证券发行权和上市权的权力属性与信息披露理念是注册制改革的法理根基,前者决定了证券发行上市根植于市场机制,后者决定了证券监管根植于法定审核机制.本文基于博弈论剖析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法理根基,以成本收益分析的具体方法量化证券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的行为,确立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具体路径,并提出目前中国证券发行审核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中铭 《经济导刊》2013,(11):13-14
<正>A股市场20余年来的实践说明,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发行人、中介机构可以将诚实守信的原则抛到九霄云外。注册制实行后,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将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别再让广大中小投资者做股市最大的"奉献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也意味着,新股发行注册制将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在不久的将来,核准制将退出历史舞台,注册制开始发挥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证券法》的修订已基本确立了我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将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注册制的推行将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是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其在理论和实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在注册制下,IPO与盈余管理、壳资源与盈余管理以及市盈率接轨与盈余管理的问题,探讨了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改革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蒋涛 《经济师》2013,(1):66-67
中国股票的发行制度由最开始的审批制到核准制到最后的保荐制,体现了中国市场经济进程中证券市场发展的变化。为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徐浩萍  罗炜 《经济研究》2007,42(2):124-136
本文从“事后的”IPO折价、投行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发行公司质量等多个角度检验了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市场份额和执业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投资银行声誉。其中,投行执业质量用投行承销的IPO公司会计业绩“变脸”率来衡量。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单纯考虑市场份额或执业质量时,这些变量对IPO发行折价均无显著影响,但若同时将两者纳入分析框架,并考虑其交互作用,投行声誉的作用就能显著表现出来: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投行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折价,并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  相似文献   

19.
皮海洲 《商周刊》2012,(22):53-53
用注册制取代审核制,明显是在回避新股发行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在避重就轻。据有关人士透露,证监会一直在着手研究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由注册制(或称备案制)取代现行审核制事宜,目前已经获得国务院领导的首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可能在十八大后推出。再次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这是符合投资者意愿的。虽然今年4月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过一次改革,但由于当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新上任不久,这次改革总体上给人以仓促之感。新股发行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新股高价发行问题、询价机构无须对报价负责的问题、控股股东一股独大问题、首发流通股比例偏低问题、造假上市问题等。所以,再次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成了不少投资者的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20.
金融许可证的本质是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市场准入的程序控制。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金融许可证存在的必要性,学界主要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实践中,金融许可证或成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的"绊脚石",或使得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准入"变质为"计划准入"。因此,应当正确处理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政府的关系,废除金融许可证制度,改"审批制"为"注册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