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赋税征收以及各项支出以银两作为统一的标准,奠定了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的“统计银两化”。“统计银两化”只是一种国家财政的统计标准,在所谓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铜钱的地位依旧重要,依然存在着“银钱并行”与“银钱兼权”,银两与铜钱不但有法定的比价关系,而且在国家财政收入、支出体系中,银两与铜钱各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赋税征收中,虽然以银两为征收标准,但往往折钱输官,以铜钱交纳,然后再由州县官照市价易银报解。银两体现着国家财政以及赋税征收的统计标准尺度,钱文则是一种生活的日常。  相似文献   

2.
明朝洪武八年发行纸币,颁行钞法,通过国家法令设定宝钞与金银、铜钱的相互关系,尝试构建由宝钞、铜钱、金银共同构成的复合货币体系。洪武八年钞法是元末明初恢复行钱、沿用纸币、流通金银的背景下,借鉴宋元"交会之法",试图以宝钞统摄金属货币的结果。但钞法背离了货币流通规律,实施中很快陷入危机。明廷被迫调整货币政策,放弃纸币与金银铜钱的固定比价,并于洪武二十八年禁用铜钱,宣告了洪武八年钞法的终结。明朝货币流通格局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过渡期,预示了宝钞持续贬值、明廷扩大赋税折银、恢复铸行铜钱,逐步进入银钱并用时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玉波 《改革》2013,(2):46-53
"后土地财政时代"是一种相对概念,指的是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及土地资源(耕地)瓶颈约束,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不能再长久维持,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无法继续依靠土地出让金与土地房产税费收入及土地储备抵押融资收入维持地方支出的情形。在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面临两大困局,即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刚性与地方政府利益间的矛盾,其行为策略是以风险与破坏行为推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实现顺利转型,应引导地方政府向城市公共治理者的角色转变,建立与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城镇化动力机制,赋予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发债权,征收物业税,约束地方政府风险与破坏行为,完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公开"三公"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4.
秦时的户赋包括五月户出钱(可折为布或茧)和十月户出刍(或钱),汉初的户赋则仅指五月户出钱。亦即,从秦到汉初,户赋由对“户”征收税赋之统称演变为五月户出钱之专称。秦及汉初的五月“户出钱”属帝(王)室财政,十月户出刍则收归国家财政。秦至汉初户赋的类似特征及变化,还可在秦汉时期的“以算所征之赋”与“口钱”那里得到参照。汉武帝前,“以算所征之赋”包括上缴国家财政的算钱和上缴帝室财政的算钱(口钱);武帝后,“以算所征之赋”仅指前者,后者(口钱)则独立为专门针对3岁或7岁至14岁人群征收的人头税。自武帝在原口钱基础上加钱补车骑马后,口钱的外延既可涵括上缴帝室财政的20钱和上缴国家财政的3钱,也可仅指前者,后者则被称作“马口钱”。对这些“复合型”赋税内部结构及分化动因、过程、影响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探讨秦至汉初帝室财政、国家财政的分野,秦汉赋税体系的内在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伴随“白银时代”降临,清代中国并未径直走上货币完全白银化,乃至实质确立银本位币制的道路,而是形成了银钱并用的货币体系。如将海外白银流入及其产生的影响视为“银线”,则传统中国长期使用的铜钱,及因使用铜钱所产生的问题便堪称“钱线”。银钱并行下,“银线”与“钱线”纠缠,产生银钱比价波动问题。本文依照银钱比价分区数据整理与分析、比价形成和波动原因探寻、比价波动影响、官与民对波动的应对这一逻辑顺序,对该问题展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秦至汉初的国家赋税体系中,户赋是作为一种专门税目而存在的。其征课对象是五大夫爵位及其以下凡有立户者。它以户为单位,在秦朝征收实物茧、丝,每户纳茧六两,在汉初则转而征收钱币,每户上缴十六钱。户赋由各里在每年五月集中收取,上缴所属乡部,然后再由乡部统一交付到县廷。这一过程由乡部全权负责。乡里上缴的户赋在县道一级统一由县(道)少内负责管理调度,保障户赋在全县(道)内的正当使用,并向上级二千石官缴纳余下的户赋。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银两是称重计量的,最初被作为丝绸(用于远距离贸易的支付)的辅助性手段。元代发行官钞,面额以铜钱单位标示,但按银重计价。明代赋役征银后,大量银条从日本及南美流入中国,用于交换丝绸、瓷器以及茶叶,民间买卖日常必需品的一般交易也用白银结算。18世纪中叶,铜钱(乾隆通宝)供应量加大,并被用于本地货物买卖,银锭则用于远距离交易,与铜钱形成了互补性结构。不同于现代常识,铜钱与银锭不固定的关系以及本地商人过账时所用的称重虚银两单位,对本地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亦能对抗动荡的区际贸易。  相似文献   

8.
地方财政支出改革:基本判断与调整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勇 《世界经济文汇》2001,(5):30-33,17
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反映政府的政策选择,体现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财政支出在各级政府之间的配置状况,直接决定着政府的工作效率.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部门和财政理论界,养成了重收入轻支出的传统,把工作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提高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上,而财政支出的管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了支出改革和支出管理的严重滞后.随着以公共财政框架为导向的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当前我国财政改革的重点已转向支出领域,支出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成为"十五"期间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线.作为国家公共支出一部分的地方支出,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与中央财政支出相比,其有着自身的特点,研究地方财政支出,加快地方财政支出的改革,对于进一步完善整个国家公共支出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至汉初的"户赋"征收与同时期施行的"名田宅"制度有直接关联,从二者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户赋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一阶段户赋的成立主要基于以下逻辑:国家授田宅的前提是立户,民众为占有田宅而立户,立户便有了户赋的征收。换言之,官府以"名田宅"制度吸引并促使民众立户,进而征收户赋。户赋征收的对象为上到五大夫下至司寇、隐官为户主的民户(均含上、下限)。其于商鞅在秦国第一次变法时起征,到汉文帝时停征,此亦是秦汉时期官方推行"名田宅"制度的上下时间断限。这段时间内的田租、田刍、田咘、户刍等税赋及此后针对民户进行的"以訾征赋"与户赋征收均存在一定关联,但在赋税性质、课税范围上则与后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秦至汉初的"户赋"征收与同时期施行的"名田宅"制度有直接关联,从二者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户赋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一阶段户赋的成立主要基于以下逻辑:国家授田宅的前提是立户,民众为占有田宅而立户,立户便有了户赋的征收。换言之,官府以"名田宅"制度吸引并促使民众立户,进而征收户赋。户赋征收的对象为上到五大夫下至司寇、隐官为户主的民户(均含上、下限)。其于商鞅在秦国第一次变法时起征,到汉文帝时停征,此亦是秦汉时期官方推行"名田宅"制度的上下时间断限。这段时间内的田租、田刍、田咘、户刍等税赋及此后针对民户进行的"以訾征赋"与户赋征收均存在一定关联,但在赋税性质、课税范围上则与后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近年来不断被我国地方政府所重视并加以利用。尽管"土地财政"确实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各项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土地财政"的过度运用必然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问题。倘若不正确运用"土地财政",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如何正确运用"土地财政"这一问题,让"土地财政"更好地发挥出其相应的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财政"的概念,并对"土地财政"的原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在结合地方政府在运用"土地财政"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更好地发挥"土地财政"的作用提出若干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但正景之际的政治变乱严重冲击了宝钞体制。与此同时,铜钱与实物货币实际并主要支撑着基层的市场交易。然而,明廷囿于祖宗成例依然限制并打压铜钱,国家认可的制度性货币逐步陷于真空状态。随着商业的恢复和市场的拓展,长期通货紧缩的局面无法避免。面对市场上通货不足的局面,国家与市场俱做出了反应。国家"救市"的做法为:先解禁铜钱,而后整顿钱钞法,禁止私铸,乃至不断重开铸局,却连连受挫。市场的反应则步步先于国家:民间挑拣私铸之风很早兴起,物价逐步抬升,继而私铸钱泛滥成灾、难以禁治。劣币竞择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在景泰至嘉靖时期的中国社会达到了极致性的呈现。最终,源于民间的稳定通货白银因需求进入市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之势。行钱地区多出现"银进钱退"的现象,但并未完全替代铜钱;未行钱地区,白银及多种实物货币充斥。货币流通在地域上依然呈现分割化、细碎化等欠深度整合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册书与明清以来两湖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册书脱胎于明代里甲组织中管理赋役册籍、负责推收过割的一种职役。最初一般称为里书,以后各地名色不尽相同。在明初里甲组织较完善之时,他们只是负责保管和编造赋役黄册,并协助里长催征钱粮。到了明中后期,随着里甲组织的松弛与解体,特别是官方册籍的失实,册书因其握有私册而成为联系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重要的赋税中介人,并实际控制着基层赋税征收的全过程。特别到了清代中后期以至民国。册书更呈现出世袭化和包役化的趋势。本文以两湖地区为中心,探讨了册书在明清以来乡村基层赋税征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世袭化、包役化过程。并认为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控制力的削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赋税收入是维持秦汉帝国运行的经济支柱,乡里赋税来源于国家最小基层行政单元里,征收的财物包括口赋、献费、户赋、田租、刍藁。口赋是按人口数量征收的人头税,分成人和儿童两类征收,口赋可以在一年内分批次上缴。献费每人每年上缴六十三钱。户赋每户每年上缴16钱。田租征收以里为单位,一次统一上缴乡部。刍藁不包括在田租之内,刍藁包括户刍、田刍、田藁三项内容,户刍每户每年上缴一石;田刍、田藁由县统一核算所需量,余刍藁数以顷刍律折钱上缴。赋税制度的落实主要靠基层的乡官里吏去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12亿人口的大国,管理机构众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庞大,这些人,群众俗称之“吃皇粮”的。随着管理机构越来越膨胀,吃“皇粮”者愈来愈多,国家财政承受的压力巨大,国家财力增长的大头,只能满足“吃饭”和“养人”。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财政每年需要增加的工资性支出达600多亿元,占国家新增财力的60%以上,有不少地区,新增财政收入约邓叽以上用于人员经费。人们戏称我国财政正在向“吃饭型财政”发展。三千万大军“吃皇粮”“吃皇粮”的人到底有多少?据1998年3月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一份资料表明:截至1996年底,我国财政供…  相似文献   

16.
贵金属白银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史研究高度关注的对象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已从财政史、货币史、社会史等视角对中国历代白银的使用情况、功能发挥、政策变迁,以及其与贡赋经济、国家财政转型、传统经济近代化,乃至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深入探讨,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学界对于我国历史上白银与货币问题的解读和认知仍存有不少争议,值得做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审视。触及“货币”这个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白银究于何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白银演化路径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本位制、财政与货币制度体系以及国家信用的建立有何关联?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上述问题所蕴含的发展脉络和内在促动机理已有先行阐释,逐渐形成了白银货币化、货币白银化、统计银两化等命题,以及白银本位、以白银为中心、银钱并行、银钱复本位和货币分层等论断。学术之争议体现出不同货币理论流派在中国货币经济史研究中的碰撞,也格外提示学者们在关注历史上不同货币类型和流通内容的同时,结合、吸纳与贯通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最新的货币理论研究成果颇为重要。与此同时,如何更为客观地评价明清时期的白银演化对于赋役、财政和社会变迁的正负面深远影响?白银在其他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域呈现出何种分布特点和流通实态?历史上的白银演化对我国整体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货币思想的传承与革新?中西方比较研究视野之下,我国货币金融演进的轨迹有何独特之处,其在中西方大分流的产生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近年来,学界对白银问题在微观实证层面又有不少新的探索和突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明清货币史、财政史的认识,也冲击着我们对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般认知。但如何理解这些“新”的事实,并从理论层面加以阐释,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或许歧见频出、百花齐放,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正在酝酿中之征兆。为了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化,本刊特约请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白银问题专家,集中讨论上述富有争议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期刊发了万明、陈锋、彭凯翔、燕红忠四位先生的大作,岸本美绪、黑田明伸、邱永志三位先生的论文将于2020年第1期刊发。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按照行政管理层次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澳大利亚的三级政府对应着三级财政,每一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明晰。澳大利亚实行的是相对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财政收入由联邦政府负责征收。联邦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0%,州及地方政府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0%,其中税收部分由联邦税务征收机构代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田土诉讼以契约和赋税证明为产权凭证。民国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推广新的官方产权证明,强调验契执照、补税执照和不动产登记证、产权状等在诉讼中的证据力。这些文件来自于民国历任政府所举办的多次清理契税、验契、地籍整理和不动产登记。这些政策和行动的目的多为增加财政收入、排除旧册书对赋税征收和地籍档案的控制,它们影响了人们的产权观念和相应的诉讼行为。"照契管业"的习惯,在民众被动接受或主动利用这些制度、政策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广西经济》2005,(9):30-32
基层财政现状分析 (一)现行基层财政的主要职能分析 基层财政是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思想而设立的,设立基层财政的目的是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控制财政支出,平衡财政收支。基层财政作为一级财政,其职能应包括:组织财政收入、保障乡镇政府的有效运转,提供乡镇范围内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监督财政收入与支出等职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田土诉讼以契约和赋税证明为产权凭证。民国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推广新的官方产权证明,强调验契执照、补税执照和不动产登记证、产权状等在诉讼中的证据力。这些文件来自于民国历任政府所举办的多次清理契税、验契、地籍整理和不动产登记。这些政策和行动的目的多为增加财政收入、排除旧册书对赋税征收和地籍档案的控制,它们影响了人们的产权观念和相应的诉讼行为。"照契管业"的习惯,在民众被动接受或主动利用这些制度、政策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