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爱民教授的新作《多视角透析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出版。该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重视角,全面考察了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和经营问题,是作者研究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近十余年的成果,读后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积极、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是有效地促进“三农”裂变,适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关系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推进土地有序流动,活跃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各地均在积极探索之中。近日,我们深入到土地流转工作做得较好的巢湖市和县白桥镇,就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和流转后经营的状况进行了调研。[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传统的二元结构模式,由政府严格按照城乡行政区域配置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经营要素,因此,在我国出现了两套配置经营要素体系,城市的金融系统和农村金融系统相互分割,限制了资本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加剧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经营要素在城乡区域内的不平衡配置。随着我国市场化整体推进,尤其是经营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客观要求打破城乡分割配置模式,实现要素在全社会的自由流动,以缓解农村各经营要素之间的不平衡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由青年学者赵伟同志独立完成的论著—《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以下简称《选择》),于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的内容和结构引起我的极大兴趣,经反复研读,觉得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作者把经济体制演变的轨迹作为主线,来叙述和分析体制的发展过程和一般规律。作者指出,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在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形成,"工业革命开始,英国全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广大农户根据承包合同依法取得了长期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土地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但应当看到,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出现的使用和收益以及体现资产性质方面的一些农民土地权益缺失问题成为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6.
评估政府工作绩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行政管理科学和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了改善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及服务品质对评估政府工作绩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评估政府绩效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发展。本文翻译的文章是1992年由英国著名布莱克威尔出版商出版的《公共服务管理手册》中卷首篇。作者是英国监察与审计总监、英国国家审计办公室主任。该作者还曾在英国国防部和英国北爱尔兰办公室担任过一系列高级职务。作者以其丰富的行政管理实际经验及扎实的理论对评估政府工作绩效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7.
杨博 《中国西部》2013,(7):106-111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源泉。早在1843年,英国罗伯特·沃恩就声称:"我们已处于大城市时代。"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美国步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代。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城乡迁移、跨区流动,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与伦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用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样本,为我们国家城镇化发展增添些许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这就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也使得这些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规模化经营,这就要求农村的土地进行适度的流转,进行集中经营。为促进我国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有必要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创作于英国摄政时期,当时的英国正由资本主义初期向资本主义工业化过渡。特定的历史时期决定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特别看重金钱,影响波及婚姻观念。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各种婚姻关系的分析,证实金钱体现资产阶级的婚姻价值取向,以期读者对资产阶级婚姻观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工业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英 《特区经济》2008,(9):13-14
王业化是农村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决定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速度、规模。因此我们应该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农村人口流动.认识政府在各个时期制定的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及婪变动.我国建国以来的农村人口流动与工业化进程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会更大.速度会更快.政府应当翱定与之相适应构政策,以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新型城市化与现代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决定了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融入推拉理论,结合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和创新,分析了中国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并指出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等问题,提出了实现新时期新型城市化与现代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现行土地承包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弊端:土地分配的平均化和经营的分散化,制约了农田机械化作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承包合同制度不健全,影响了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职能退化;人口增减的变化,使承包地不均的矛盾日趋增加;现有土地承包制度影响农村的分工分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缺乏对土地增加投入的内在机制,造成对土地投入的短期化和掠夺式经营。针对以上弊端,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强化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形式,引入土地经营的竞争和风险机制;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搞好内部调整;健全各项土地经营管理机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虽说从宏观层面是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在工业占主导的工业化时期的内部结构变化和由工业化时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过渡的问题,本文以几个世界典型城市为案例,剖析其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试图从中得出对我国城市特别是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模式和技术进步”,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年来,由大量耗用土地、资本和其他资源“经营城市”和兴建重点企业,以便“迎接重化工业时代”的投资热潮而引致的宏观经济波动,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脱离传统的增长模式,还没有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如果我们不能走出我们自己的、也就是党中央所说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话,我们很难平稳地实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书架     
《战略企业家成功之道》作者:[英]菲利普·威克汉姆 本书覆盖了从事独立经营、多国经营的现代企业家的所有问题,这也使得本书在英国以及全世界的企业家和企业中成为非常畅销的教程;该书强调了同样的问题:企业家之道是一种制定决策的作风——企业家是管理者们的所作所为,而不是经营管理者本身。  相似文献   

16.
《宁波经济》2008,(2):17-19
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新兴产业群,其概念最早由英国在1990年代提出来。它是指在后工业化时期信息经济蓬勃发展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新兴产业,通过创意活动将设计、制造、商业、文化和艺术等活动融为一体,经过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地非农化问题。比较各种类型的已经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处理农地非农化的措施,可以帮助找到适合我国工业化处理农地非农化问题的办法:土地尽快规模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建立“都市圈”集约利用土地;采取农地分类分区管制;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逐渐分离出的一项权能,由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经营,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取得土地经营权。其流转模式及流转问题,既关系着农民利益,又关系社会稳定,文章从流转权主体特征入手,提出了其在当前政策环境下所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政策法律法规,明晰产权分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强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始终允许和鼓励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自愿、依法、有偿流转,但明确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前提是土地的承包关系必须稳定,农户是决定是否转让经营的主体。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有所加快,但农民自发流转一直相对还较慢。而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冲动,担当了积极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经营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土地问题在“十一五”时期将会越来越浮上前台,成为整个生产要素供给中最主要的一个制约因素。从大的方面讲,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唯一的载体,特别是浙江的土地资源尤为宝贵,非常稀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应该看到,在目前转型期阶段,土地及其派生出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看,根据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