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纷纭庞杂的多神崇拜、灵动飞扬的歌舞习尚、展示智慧与美的舞台.这些节日文化凝结着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蕴涵着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追求,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色,反映了侗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侗族在其自身特定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与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中婚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积淀着侗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体现出他们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追求饮食的味形色美,饮食方式的自然美,饮食礼仪的和谐美.侗族传统饮食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审美象征意味,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景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同时,侗族擅长建筑。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通道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道“旅游兴县”战略得到进一步实施,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 4万余人次,创直接经济效益 600万元。目前,通道正以其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纯厚的侗文化欢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通道侗乡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民俗古雅淳朴,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独具特色的侗文化旅游资源:干栏式吊脚楼的侗族民居、雄伟壮观工艺精湛的侗家风雨桥和鼓楼,展示了侗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侗家的腌肉、酸鱼,诱人的油茶,醉人的糯米酒,使游人领略到独特的饮食文化;而热闹的侗戏…  相似文献   

6.
一、侗族服饰的特点 侗族服饰的发展和变迁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朝以前,这一时期侗族的服饰非常原始,完全是侗族本民族的传统服饰;第二阶段是唐朝至建国以前,从唐朝开始,汉族文化传入侗族地区,很快就被侗家妇女接受,并且把汉族与本民族的服饰文化融合在一起,使流传至民国时期的侗族服饰既有汉族又有侗族的文化特点;第三阶段是建国初期至80年代(亦即20世纪50~80年代),这一时期的侗族传统服饰,只能在边远山区的妇女及中、老年人身上才能看到.由于汉族服装不仅大方得体,而且简便实用,对侗族男服的影响更大,男服基本趋于汉化;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侗族的民族服装只在大型节庆日子里才拿出来穿,平常都保存起来.但到了90年代,返璞归真在一些地区成为时尚,民族服饰又频繁地展现出来,近几年在街上不少妇女穿着用现代布料制成的民族服装,这种文化心理仍存在于现代人的意识中.  相似文献   

7.
正侗族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在贵州东南部,侗族有着千百年的自我习惯,也保留了完整的文化及服装。而他们色彩奇异、美艳的服装让人流连忘返。侗族不单擅长纺织,也精通于刺绣,而他们自产出的侗布是所有旅人所喜爱的衣服料子。一、侗布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主义设计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背景的新设计风格,呈现出对绚丽奢华之美的追求,这种传统的审美文化渗透在宗教、伦理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习惯.并与当代审美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文化.  相似文献   

9.
胡宗瑜 《魅力中国》2014,(2):336-336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侗族地区地理位置不优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侗族一直依赖于侗款维持正常秩序。本着依法治国的理念,侗族因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原因,对其进行法制教育的难度相对比较大。本文通过对侗款组织的研究,找出侗族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搞好侗族法制教育和促进侗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道(重“神”轻“形”)、舞(气韵流动)、空白(虚实相生)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与雕塑在意境中的审美融合.认为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出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1.
郭锐 《魅力中国》2014,(22):113-113
中国的玉器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代表之一,从石器时代开始发展就展现其独特的魅力,脱离石器,形成独特的审美文化段落,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中国玉器发展及特点的基础上,探析我国传统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2.
萨玛节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侗族后裔为纪念其先祖"萨玛"的神灵而举办的.侗语"萨"是祖母,"玛"是大,即祭奠大祖母的节日.相传在上千年前,侗族还维持母系氏族的社会关系,有一位侗族女首领,名叫杏妮,为了侗族人民的自由幸福和疆域完整,与入侵外敌奋战,屡建奇功,但不幸在一次与数十倍于自己兵力的敌人战斗中壮烈牺牲.其才华、气节和斗志永刻铭心,侗族人民尊称杏妮为圣母娘娘,各村寨从杏妮遇难的地方背回三块象征杏妮的石头,埋在村里,设立祖母堂,每年祭祀.  相似文献   

13.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千一  冯立  陈香 《中国经贸》2010,(22):152-152
本文首先从情感学属于美学研究领域的角度,主要论述了西方行为经济学中情感体验经济属于大审美经济。论证了大审美经济的审美诉求和中国汉民族审美传统相契合,用传统景园审美理论做了例证,提出大审美经济理论对现代景园设计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娟 《新西部(上)》2007,(9X):208-209
新古典主义设计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背景的新设计风格,呈现出对绚丽奢华之美的追求,这种传统的审美文化渗透在宗教、伦理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习惯。并与当代审美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文化。  相似文献   

16.
余志刚  张雪蓉 《魅力中国》2013,(28):100-100
“意境”是贯穿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灵魂。透过作品的审美意境,陶瓷绘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得以更生动地传达和更广阔的延伸。集结独特的陶瓷品性和文化内涵。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独具魅力。本文着重介绍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从表现陶瓷绘画审美意境的层面解析了陶瓷绘画的写“意”手法。为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旭  李方 《科技和产业》2009,9(5):111-114
在中国动画的历史长河中,以《大闹天宫》为标志的第一次辉煌和以《哪吒闹海》、《三个和尚》为标志的第二次辉煌,这时期的动画片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对构建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格,起了它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教育功能。本文分别从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三方面的培育来阐述动画片的审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新疆汉民族审美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和"与"礼"的疏离和悲感文化心理产生的巨大创造力,并简单分析新疆汉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这三年大学期间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对藏族舞蹈极有感触,感觉藏族舞蹈更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景和理想.藏族传统舞蹈是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它的表演手法、创作方式以及审美观念和审美愿景进行研究,并分析它所特有的审美特征,总结出古老民族存在的共有的基本审美特征,从而促使藏族舞蹈在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进行传承和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未来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才会更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才更具有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也使其他学科无法代替.基于此,本文就审美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加强素质教育进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