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松涛 《改革与战略》2009,25(2):170-174
文章基于社会心理学家放宽对个体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的模型和观点,将组织中个体间相互影响力的差异性引入模型,并就模型中关键因素的多种变化情况对模型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组织中个体间影响力差异性大小、相互间作用频率等因素对组织行为模式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反生产行为是企业现代组织层面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概述了反生产行为相关理论,并分析了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四大因素,即个人差异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然后从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对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体的正负面效应;最后在基于员工反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和正负面效应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企业管理政策建议,为企业组织的长远发展提供管理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培训转移是企业培训效果达成的关键所在,而且培训转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研究采用整合性框架,探讨了组织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培训认知对培训转移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过程。以122名受训员工为样本,采用纵向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组织环境因素增强了培训自我效能,提升了学习目标导向及转移动机;个体因素对培训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培训认知对培训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培训认知在个体因素及培训转移间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员工培训转移行为规律的认识,对于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个体、情景、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员工沉默在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组织中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行为。在商业竞争激励的今天,组织中的员工沉默必然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绊脚石。文章在分析员工沉默行为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减少员工沉默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璟 《北方经济》2006,(5):50-51
心理学在研究消费行为方面的最新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LC)将自我控制融入个体跨时选择理论中。将个体看作一个组织,既是有远见的计划者又是近视的行动者,两者冲突的结果体现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中。本文首先指出消费者个体存在的自我控制,其次建构了计划者与行动者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并对影响计划者和行动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研究的意义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个体当责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当责行为是指行为个体愿意采取各种方法尽全力达成委托人所期望结果的行为现象.近年来,有关个体当责行为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外组织管理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个体当责行为的关注还比较少.本文从个体当责行为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等方面,对国外个体当责行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析,并对个体当责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个体当责行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晖 《西部论丛》2007,(12):72-73
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程度,直接影响个人在活动中的行为效率,而个人行为效率又直接影响团体、组织及整个活动中的效率。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上的激励理论就是要协调个体和组织效用,实现两者的效用最大化。这些理论从多方面研究个体行为和个体需求,对怎样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改善其行为、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动因的作用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有助于动态考察激励约束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8.
杨彩琴 《魅力中国》2011,(5):123-123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态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态度的基本结构、影响态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作了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对过去员工建言行为理论与研究的文献进行选择性评述,就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讨论:1建言行为的概念;2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个体层面(人口统计变量、个体特质、个体动机)、领导层面(领导风格)、组织层面(组织信任、组织公平、组织氛围)进行总结;3建言行为的结果变量。通过回顾以往研究发现尽管关于建言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综述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相关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陈建华 《中国经贸》2009,(20):200-201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包括个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这些职业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业行为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行为动力特征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影响组织内信任发展的主动性因素.文章首先提出了基于行为动力特征的组织内人际信任主动启动与发展模型;然后以此为分析框架详细阐述了互动双方可用来促进信任主动启动与发展的可信行为及人际风险知觉管理策略,以及影响信任主动启动与发展的个体心理因素与组织背景因素;最后指出了组织内信任主动启动与发展研究的管理实践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个体行为系统复杂性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活动空间扩大,个体的社会人特征日益凸现,决定着组织行为管理触角必须延伸到员工的其他生活领域。个体行为是一个系统结构,不同行为耦合成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多层次性、多因素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控制装配线生产过程中的人因质量事故,文章从行为个体、组织要素和作业环境三个维度建立人因质量事故层次结构模型;同时,针对专家信息不一致性,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的人因质量事故影响因素贡献度量化分析模型;最后,将该模型用于某装配线人因质量事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因质量事故影响因素贡献度依次为个人因素、组织要素和作业环境,结果与文献一致,表明了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长期得不到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企业的低效率。当代企业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对员工进行心理与行为管理,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了实处。本文阐述了当代中国企业员工心理与行为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现实意义,分析了影响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几大因素,指出减轻员工心理压力的重要性,提出解决员工心理压力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反生产行为正负效应及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生产行为引起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重视。通过文献回顾,分别站在组织和个体的角度,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反生产行为的潜在消极和积极影响。指出反生产行为可以提高组织成本、恶化伦理氛围、伤害个体福利,同时也有利于暴露组织管理问题、维护员工利益、发泄个体消极情绪等。最后,基于反生产行为的正负效应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非工作性网络行为是指员工在上班时间利用组织网络处理私人事务的自发行为。众多个体因素与组织因素会不同程度影响非工作性网络行为。非工作性网络行为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论,并导致管理上的难题。未来研究应明确界定非工作性网络行为,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其发生机制及组织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基雅维利主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指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内涵,其次探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测量,再次分析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出生次序、专业选择和社会文化,继而探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效果包括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反生产行为、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张璟 《北方经济》2006,(10):50-51
心理学在研究消费行为方面的最新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LC)将自我控制融入个体跨时选择理论中,将个体看作一个组织,既是有远见的计划者又是近视的行动者,两者冲突的结果体现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中.本文首先指出消费者个体存在的自我控制,其次建构了计划者与行动者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并对影响计划者和行动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研究的意义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何辉 《山东经济》2008,24(6):116-121
本文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总结为四种不同的理论模式:通用模式认为存在普遍有效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组织采用这些所谓的最佳实践活动就会获得高绩效;哈佛模式不仅强调具体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还增加了利益相关者因素和情境因素对员工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权变模式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应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的各项活动也应达到匹配;在资源模式里,主要讨论内部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企业战略和组织绩效的关系,认为只有人力资源才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中层管理者是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文章探讨了中层管理者职业倦怠的表征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分析了中层管理者由于社会环境、职业特征、外部因素和个体的自身因素而导致的职业倦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对中层管理者职业倦怠进行干预,以切实的发挥组织中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