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留下了丰富的农业遗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亟待提高认识,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以活态保护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原则,在发展思路上和各类物质或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申报相结合,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入手。农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典型模式有生态农业观光园,结合地方农业特色举办节庆活动建设休闲农家乐基地,打造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2.
高红艳  张珺 《经济论坛》2007,(14):20-23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产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及环境处于固定的生态关系中,并使之和谐发展的博物馆新理念.这种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保护方式从产生开始就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数量丰,种类多,价值突出,可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圈保护区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等很多高级别项目中进行利用和保护,但这种复杂的利用与保护网络也会带来多头管理、利益分割、重利用而轻保护等问题。本文在对“三江并流”旅游资源价值及其利用与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空间优化、管理经营整合、规划整合、生态特区建设等方面入手,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为主线,科学统筹地质公园、生物圈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大香格里拉建设等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4.
“茶马古道”沿线具有丰富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集文化与生态保护价值于一体。然而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茶马古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文化的流失,威胁到遗产本体保护。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方法,运用Marxan模型进行迭代运算,以普洱“茶马古道”为例,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不可替代性的叠加,识别出普洱“茶马古道”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此为基础构建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包括15个面状保护节点区域,并构建从种植区到生产区和销售区的连接廊道与保护节点。为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已完成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园规划进行反馈调 查,分析校园生态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的实施效果,提出对总体 格局进一步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改进措施。即以最 优景观格局理论对校园进行格局优化,以景观生态效应理论建 设生态廊道,采取紧凑式建筑布局减少建筑占地,在规划设计 中保护并利用多种景观边界。以栖息地保护为核心,通过修复 校园自然景观要素、重建部分栖息地以及引入城市农业等措 施,将校园生物多样性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而生物多样性的应用无疑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之一。由国际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云南农业大学的朱有勇校长提出的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理论与技术提供了植物病虫害生态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Bioscience、Phy-topathology等世界顶级刊物上,并已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美国的《新闻周刊》(Newsweek)曾以CrisisintheCupboard:BigThreatstotheWorld’Crops为题发表了专题评论,呼吁世界各国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应用。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笔者翻译了美国《新闻周刊》的专题评论,希望大家都来关心、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经济地理》2022,42(3):160-171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相似文献   

8.
遗产廊道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不仅强调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更强调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遗产剑门蜀道等重要遗产的保护.建设遗产廊道,既能保护剑门蜀道上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又能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发展高效和前瞻性的区域性生态旅游,同时又能为文化旅游增添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入世"后的中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各国农业保护受到WTO规则的硬约束。中外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结果是弊大于利。世界农业政策趋于农业支持。农业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值得质疑。受国际贸易和国力的限制,农业保护难以如愿。只有农业支持才能使我国市场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识别物种多样性OUV表征指标,对于世界物种多样性类别自然遗产价值的认知、评估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物种多样性评价体系中具有普适性价值指标的初步筛选与分类的基础上,以206项自然遗产与35项混合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表征指标的频次、相关性、回归贡献值与多维聚类度,构建了以稀有性、多样性、代表性和重要性为主的四大类含13项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物种多样性OUV表征指标体系。其中,重点指标4项即濒危物种、物种丰富度、物种特有度和重要物种,一般指标7项即物种相对多度、物种密度、旗舰物种、地方性物种、珍稀物种、红色名录指数和标志物种,参考指标2项即古老孑遗物种和关键物种。该表征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自然遗产价值的认知与保护,特别是物种多样性类别遗产的研究、申报、规划与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琴  田银华  童乙伦 《经济地理》2020,40(2):233-240
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与所属地社会、经济、生态大系统环境的互动演化关系,文章将社区参与促进自然遗产地开发保护的作用,纳入市场供需均衡的内生约束里,考察在供需均衡的内生约束下,遗产地生态位提升的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参与通过确权、保权、设权和增权的四方面作用,改变了遗产地的需求、资源、技术及制度等活化因子变量;提高了世界遗产地生态位及旅游发展质量。最后,结合崀山的案例分析,为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保护开发提供一条社区参与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农业的悠久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近代农业出现以前,我国农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学理论,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农林牧结合、精耕细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环境、注意生态平衡的优良传统。这些宝贵的农学遗产,证明我国是生态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一、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生态农业是在有机农业基础上发扬我国农业精华,揉合中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以发展商品生产,达到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一种农业。恩格斯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更新的双重 挑战。分析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复兴相结合的成功案 例——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MASS MoCA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位置偏远的中小型后工业城市 成功转型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的经典案例。认 为MASS MoCA成功的方法在于共享遗产理念下城市遗产与 城市更新的相互促进,即基于价值共享、空间共享、利益共 享下的可持续更新路径。MASS MoCA的案例研究将为我国 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和中小型工业城市转型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结果的公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更加强调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系统管理。保护优先区识别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的中间环节和保护地布局优化的前提,已有的保护优先区识别多数基于物种本身和物种-环境的关系划定。文章以滇西北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引入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理论,选取9类15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生态功能评估的保护优先区识别的指标体系。通过开展生态功能现状、敏感性和重要性评估及加权叠加分析,识别出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的优先区域,提出了法定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恢复区和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分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奇特的生态环境和绝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的拓展,彰显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通过分析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角度,对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文章从世界自然遗产概念释义人手,介绍美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分析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遗产概念的发展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今朝  范文君 《经济地理》2008,28(3):503-507
遗产保护目前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遗产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从横向来说,遗产可以分为自然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且从仅保护单一要素遗产向同时注重保护多要素集成遗产,从仅保护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形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发展到对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所谓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等的保护;从纵向而言,则依次还可区分出社区的、国家的乃至世界的遗产,并以社区层面的遗产最为脆弱,最易忽视和破坏。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目前世界上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对中国当代的遗产保护体系进行了归纳和说明,并就如何真正落实遗产保护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参照世界自然遗产地学、美学、生物生态过程和濒危物种栖息地4项申遗评选标准,依据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等价值构成,建立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世界遗产13类地学主题评价框架、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建立地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生态系统过程、物种多样性、栖息地等价值构成,建立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估方法。利用全球对比的方法提取和评估突出普遍价值,将中国自然遗产潜力区分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等生态环境基本单元,筛选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重点提出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和西部北部地区申遗的可能性,提出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策略与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生态博物馆理论,借用生态博物馆理念在贵州省建立了第一批生态博物馆.随后,生态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距今已经有二十年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生态博物馆几经兴衰,由于准备条件不足和理论滞后,造成一部分生态博物馆由最初的舆论热点到后来的发展瓶颈,管理瘫痪,以至濒于闭馆,一片批评和质疑之声也接踵而来.回首“摸石头过河”的这二十年,总结和回顾生态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梳理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之根,对未来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改进和完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