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多世纪以来,横滨充分利用日本首都圈建设契机发展成为日本第二大城市。横滨与天津都属于典型的双重"双核结构",区位环境相近。借鉴横滨在首都圈中的定位与发展模式、城市功能分担、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站城一体化"开发等经验,天津应在发挥天津港物流优势、吸引新区人口来津居住、发展城市连绵带、承接异质型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与输送等方面着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背景     
从全球范围看,特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及其辐射形成的区域带在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领军作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规模初显,形成明显经济"增长极",在区域发展和整体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经验表明,作为高收入大国多功能中心的首都与其周围地区组成的首都圈通常具有全球一流影响和水平。北京是比较典型的多功能中心型首都,加之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目标,面向未来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首都圈,无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使命和责任。然而,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以京津冀为例,人口过度聚集带来的  相似文献   

3.
燕艳 《商业时代》2012,(22):136-137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都市圈作为一种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提升、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平衡与协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推动都市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多数学者和政府部门管理者关注的对象。本文从分析影响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形成的关键在于现代服务业在新的城市中心集聚入手,以广东佛山沥桂新城的开发为例,探讨在都市圈发育过程中新的都市中心形成所应具备的条件。以期对珠三角、甚至全国新时期的都市圈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冯坛 《现代商业》2011,(23):124-125
发展核心城市对都市圈乃至我国经济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核心城市的课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核心城市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介绍了核心城市与都市圈的关系,从核心城市的定义和界定、功能以及功能评价等方面对现有学术成果的主要内容尽享了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蒋伟 《江苏商论》2020,(3):48-50
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已经成为带动杭州湾都市圈出口增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各个地方利用外资的市场基础和投资环境的差异,杭州湾各个城市利用FDI很不平衡。本文通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杭州湾都市圈利用FDI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相对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杭州湾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都市圈区域合作进行了规划,但该规划与都市圈内部分城市、尤其是河北的一些城市产业发展的相关性不强,导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内部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强。为了发挥在都市圈内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应该从建立稳定、完善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细化合作措施、建立都市圈内高新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为了弥补相关文献对物流空间联系发展研究的不足,本文借鉴城市引力的相关研究模型并结合物流业的派生性特点,从空间角度研究了都市圈城市群体间的物流联系.基于2008-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构建的物流联系强度模型,对上海都市圈物流空间联系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等级划分,并从促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南京省会城市能量、促进物流空间联系的协调均衡分布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商》2015,(3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逐渐发展起来,都市圈经济是国外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世界各大都市圈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分析了都市圈的特征,并以东京和纽约都市圈为例,对二者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成渝都市圈以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为龙头,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都市圈。利用2005年和2006年成渝都市圈各等级城市非农业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等指标对成渝都市圈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崔红军  姜楠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115-116
都市圈及其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目前,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以下简称长三角都市圈)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的首位经济核心区,也将成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以美国纽约都市圈和日本东京都市圈为例,分析我国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问题及瓶颈,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世界都市圈 世界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的最高发展形态,其资源集聚功能是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列出世界6个城市群。 1.纽约都市圈。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共有40个城市。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2.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包括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3.东京都市圈。主要包括东京、名古屋、大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7000万人。  相似文献   

12.
5月11日,徐州都市圈互动发展论坛圆满结束。都市圈内的苏鲁豫皖8市在徐州签署《徐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共建共享备忘录》,同时对建设协调互动机制达成一致。徐州都市圈城际交流与合作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范围看。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这是继纽约都市圈、多伦多和芝加哥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市圈、伦敦和曼切斯特都市圈之后又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圈。而这也将是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共同开创未来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对乌鲁木齐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区域差异问题进行SWOT分析,研究发现乌鲁木齐都市圈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不高,都市圈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较差且呈下降趋势。促进乌鲁木齐都市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争取自治区和中央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一区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瞩目。京津冀都市圈中各城市相继明确了自身定位,秦皇岛市最新定位是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滨海名城"。本文将对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了北京市主要产业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发现北京虽然有8个行业具有外向服务功能,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都居京津冀都市圈首位,但城市流倾向度居倒数第二位,表明北京的对外经济辐射能力还比较弱。最后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北京经济辐射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税收政策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协调和促进作用是其他政策所不可替代的。本文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期的税收政策给予了全方位的规划和构建,对各个税种与经济运行系统间的关系以及税种之间的协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是都市圈的有效支撑,是都市圈发展的现实推动力和潜在增长极。要提升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单靠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是不够,应当以旅游业的竞合发展为突破口,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以杭州都市圈为例,通过阐述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制约都市圈旅游业竞合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区域联合"和"错位发展"等对策建议,以实现都市圈县域经济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都市圈的建设对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研究济南都市圈的产业状况,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布局以及各城市的产业定位.本文根据区位商理论及方法,对济南都市圈的产业进行了分析,就计算结果对济南都市圈的优势产业进行了划分,并提出济南都市圈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朱田丽 《中国商论》2024,(5):156-159
本文通过研究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耦合协调互动关系,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章以“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1年两系统的综合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量和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两者不完全同步;(2)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相互配合程度虽不断加深,但耦合协调等级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始终处于磨合阶段,呈现“中心(西安)-外围(咸阳、渭南和铜川)”断崖式不协调空间格局;(3)低值区(铜川)和中间值(咸阳、渭南)的耦合协调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距逐年缩小,但与高值区(西安)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西安需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优化双系统协调关系,缩小城市间发展差距,进而实现“西安都市圈”综合协调等级发生质变,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