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佚名 《中国品牌》2014,(4):56-59
2012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国首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在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政策指引下,中关村示范区汇聚和吸引了“百度系”、“金山系”、“搜狐系”、“腾讯系”、“华为系”等若干创业派系。  相似文献   

2.
<正>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遵循创新创业规律,大力促进科技与"双创"深度融合。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4.07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实现增加值5557.4亿元,对全市增长贡献率36.8%;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同比增长38.4%;中关村及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452.6亿元,占全国35.1%,80%转移到京外。  相似文献   

3.
创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新的关键词。究竟有多少人在创业,这是否是一个比业绩突破千亿更有吸引力的故事?本文力图为您呈现创业路上的财富人生创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新的关键词。而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的离开,被视为与"创业"有关的新冒险。就在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字眼的出现,更是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兴奋剂。究竟有多少人在创业,这是否是一个比业绩突破千亿更有吸引力的故事?笔者8奔走数日实地采访,为您呈现创业路上的财富人生。  相似文献   

4.
<正>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概况中关村是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在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介绍中大家都会看到这样的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一)中关村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中关村示范区高新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示范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7645家,2015年企业总收入4.08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议指出,从2010年起,国家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了金融、财税、人才激励、科研经费等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取得积极成效。当前,必须加快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更大范围推广实施试点政策,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  相似文献   

6.
2006年,中关村国际孵化园以"孵化+创投"经营模式,以与入驻企业共同创业的理念,多方努力、多条途径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了时代的催化剂。各类的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校内课程和课外实践之外的重要培养环节。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双创素养,其中"工匠类"双创项目因其品质优等特征成为大创实践和创业内涵探索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局势,研究大学生"工匠类"创新创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困境与机遇以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元奕 《创业家》2014,(9):124-126
正创业,不仅需要抱团成长,更需要执着、坚持的精神驱动。今天的中国绝对是创新的黄金时代,如果大家勇敢启动创业,加上两三个伙伴一起同行,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专注茄克34年的劲霸男装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劲霸·创富汇",自3月25日由劲霸男装与《创业家》杂志携手打造,一路走来,坚持以"寻找中国创富微力量、凝聚中国创富人群"为主旨,已成为众多  相似文献   

9.
王启浩  王玎 《现代商业》2011,(2):284-285
近年来,我国多个省份提出并开始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由此,高校如何服务地方"两创"战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分析了总结分析该校近几年来创业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果,初步探析了普通高等院校以创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将创业创新作为下一阶段我国的首要经济任务,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河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对当前河南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结合河南地区优势与特色,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动态     
《中国经贸导刊》2011,(8):30-31
一、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发布。这个意见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意见提出,要采取“两步走”的方针,将中关村示范区率先建成国家级人才特区。第一步是2011至2012年,初步形成机制新、活力大、成果显著的人才特区政策体系,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3万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建设创新型社会,在社会新常态下,政府部门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当前政府已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扶植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更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创业潜力。本文对这些创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期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张一杉 《大经贸》2008,(8):48-50
16年前,一家名叫慧聪的小公司在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了。郭凡生——这位从军营出来的理想主义者在1992年的中关村开始了创业之旅,开始了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实践。在创业理想几度夭折之后,他最终在自己打造的民营企业中找到了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逃离绵阳     
杜若洋  贾睿 《创业家》2010,(6):70-75
中国内陆最早的创业园区之一,是如何从"奶娘"一步一步变为"后妈"的……一条旧闻。2009年11月,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的头上又多了一个光环,它成为中国首批82座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之一。这个月的20号,绵阳市专门为此召开了一场"数千名群众参与"的盛大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互联网已不再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成为了"互联网+"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各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已是越来越多,互联网在传统行业中的发展已是逐步深入。紧随着在高等院校推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出台,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型创业的教育已是非常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这是一种结合时代结合实际创业过程从而达到有效的创业目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工作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热点,加快发展该项工作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缓解就业压力。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高校(主要是"985"、"211"工程高校)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校创业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工作实际展开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机制措施提供了第一手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关键的"二次转型"时期。在十八大报告中,有关专家指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创新与创业活动。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这次改革的关键。但是,针对"要不要改"、"怎么改"或者"改什么"等问题,很多高校都莫衷一是,持观望态度或者在改革方法上力不从心。本文通过对美英两国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家族企业在经历了将近30年的繁盛发展阶段之后,创业初期的主业已处于萎缩状态,家族企业的营业利润正在慢慢缩水。面临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挑战,家族企业领导人必须继承发扬新时代商业文明,不断创新,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进行战略上的转型,实施再创业,改良中国家族企业的基因。其中,定位、品牌、用户、文化等都是影响再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文章将以方太集团再创业成功的个案为例,研究总结家族企业的再创业过程。  相似文献   

19.
硅谷(Silicon Valley)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在它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制度与文化的背景.在与硅谷作比较的时候,人们似乎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中国高新区的典型--中关村,并将中关村比作"中国硅谷".然而,中关村与硅谷的巨大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有数字表明,截止1998年底,美国硅谷有企业4000家,年营业额2000亿美元左右;中关村也有企业4000多家,年营业额却仅仅只有400多亿元人民币.另外,中关村的"村庄意识"还很浓厚,有待突破,创业环境还亟待改善,还需要大力倡导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创新的氛围和文化.因此,中关村要成为"中国硅谷",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众筹"被正式纳入"十三五"规划。而大学生创业正步入新一轮蓬勃发展的阶段。无疑众筹以风险小、收益大、融资模式更为开放等特点成为创业者募集资金更好的选择。据此,基于互联网众筹平台,结合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利用众筹平台创业案例,对大学生创业融资与众筹的对接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众筹平台在大学生创业中运用的可行性,最后就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