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了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在我国的实用性及其改进问题.指出了货币供应量、特别是货币M2的供应量在我国基本满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可测性及其与最终目标之间相关性的标准,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长期坚持货币供应中介目标,但同时应该考虑将货币M2的供应量改作中介目标,而将货币M1和M0的供应量作为观察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等带来较大影响,同时,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实践操作中的固有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货币供应量已经越来越不适宜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鉴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很好地实现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抉择可考虑:短期内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等基础性工作,中长期内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更长时期内向利率中介目标过渡。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应量仍是现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认为新经济与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不宜继续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从货币的内生性、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以及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等因素考虑,以及从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等方面综合分析,货币供应量应仍是我国目前最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永辉 《大众商务》2010,(12):41-4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中间变量。不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制的选择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今,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越来越显出其不适用性,各种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争论也不绝于耳。本文回顾了二战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有助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5.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中间变量.不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制的选择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今,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越来越显出其不适用性,各种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争论也不绝于耳.本文回顾了二战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有助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1998-2003年间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本文选用GDP衡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而说明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基本理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近几年来,经济不断的深化改革,我国经济与金融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 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其可控程度与可测性日渐下降,不能全面反映金融发展,货币过行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本利用回归方法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必须做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受到挑战,分析发现,目前M2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和消费物价变动间仍存在较明显的关联,但货币流通速度较大的变化率和货币乘数不稳定等因素造成M2的可控性和可测性下降,影响了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际效果。银行间市场利率与经济景气变化存在较密切的关联,观测性和可控性强,具备成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能,但受到利率市场化整体进程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而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难以准确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广义货币状况指数是包含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信贷量的复合中介变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充分考虑我国货币政策的多种操作工具和多重传导渠道,将货币供给量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纳入到货币状况指数中,通过运用VAR模型以及脉冲函数,构建广义货币状况指数GMCI;运用趋势分析和格兰杰检验验证GMCI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GMCI作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能够有效反映货币政策传递效果的结论,主张将GMCI纳入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理论认为,货币需求稳定与否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应选择货币供应目标;否则,应选择利率目标。目前我国货币需求并不稳定,但我国却不能按上述原理进行选择,而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应随条件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李桂梅 《全国商情》2005,(12):35-38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不仅发挥信息媒介的作用,还扮演着名义锚的角色,如果选择不当,就难以及时、充分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分析货币供应量的特性,指出目前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选择可能并不理想,应该关注利率等其他信息变量,使中介目标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勒基本分析理论为基础,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和效率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基础性冲击仍然主要来自于商品市场,并且货币供应量与真实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因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仍然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合理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效率性,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对货币供应量的低效性进行了证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其有效性正在逐步下降,要达到既定调控目标的困难程度逐渐加大。在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本文对增加人民币汇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的政策性建议,充分发挥汇率的货币传导作用,提高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宏观环境下对选择价格型或数量型中介目标都有不同倾向。在当前全球金融创新和普遍利率市场化及我国价格性目标调控条件尚未成熟的特定时期,要慎重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继续选择货币供应量目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综合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观点,提出一揽子中介目标的方案,并分析了一揽子中介目标的可行性,阐述了中介目标篮子的选择范围和组成方法.试图用一个综合的目标组合来互相弥补单一目标的不足,以更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的操作,观测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其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本文以国际上主要的货币政策框架为背景 ,在阐述信誉度是货币政策框架成功的核心的基础上 ,展开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曾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指标或已取消,或已不适用.按照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稳定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的特性要求,对利率、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汇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比较可行的选择:在积极创造条件向利率目标转换的同时,仍要把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逐步把利率、通货膨胀率做为中介目标的操作指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后的后金融期及其后的一段时期,一旦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或相对稳定,以及利率市场化成熟时,则可考虑转变为以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以及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并重的中介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本文以国际上主要的货币政策框架为背景,在阐述信誉度是货币政策框架成功的核心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股票价格变动和货币层次转换是统一的。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和上证综指建立的VAR模型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够充分反映股票市场价格变动;长期内,不同层次货币供应构成项目的增速差能够反映资金流向,从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过程可以由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进行表征。考虑股票市场的影响,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20.
仲霞  赵璇 《大众商务》2010,(16):159-159
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十分重要。本文从我国实际经济状况出发,选取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数据,应用普尔理论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冲击仍然来自于商品市场,因此在现阶段货币供应量仍然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