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思洁 《宁波通讯》2011,(18):42-43
顾利君,1957年生,是余姚市凤山街道同光村人,经过几十年潜心创作,从一名业余绘画爱好者逐渐成为有一定造诣的画家。他以画竹出名,其画作呈现整体壮美、清新自然的画风。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出版过个人画集。草根出身的他何以与绘画结缘,他又是怎样成为画家的昵?记者于近日采访了他,聆听他多彩而独特的传奇。  相似文献   

2.
王璐 《首都经济》2014,(12):76-81
2004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壶口瀑布》专题片,当看到苍茫厚重、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画面时,电视机前的一位画家久久不能平静,创作的欲望澎湃而出,从晚上11点到凌晨2点,他挥毫泼墨创作出了第一幅黄河作品,从此他开始了用生命演绎黄河之水的创作之路,他就是被称为"黄河之子"的画家徐惠君。 深秋的北京,雾霾渐渐散去的午后,柔暖的阳光混合着飞扬的尘土氤氲开来。记者在一处繁华中独取静谧的木屋中见到了徐惠君。出现在眼前的徐惠君几乎完全贴合想象中的青年艺术家的形象,清瘦高挑,优雅沉静,身着宽松的大红色亚麻裤和随意挽起的小辫儿正经是艺术家的范儿。  相似文献   

3.
张静 《西部大开发》2013,(Z1):150-151
白霜亮:1972年生,2002年攻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研究生,2005年获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国画院专职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有多幅作品在省级和国家级画展中获奖。和白霜亮的对话是在陕西国画院,几个小时的交流是在他不停的作画中进行的。我被这位青年画家的勤奋创作精神所感染,更为他专注美术事业所倾倒。白霜亮1972年生于陕西渭南一个偏僻的乡村里,基于在农村长大生活的缘故,他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在创作中,乡情成为他最大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报道》2012,(1):93-95
关注常庆利绘画作品多年了,喜欢看他的花鸟画作,那枝头上叽叽喳喳跳跃的喜鹊;那芬芳玉兰花之间飞舞的蜜蜂;那茂密树林中蝉呜的悦耳之声;那一泓碧池中穿梭往来的金鱼……,这一幅幅醇厚、恬美、质朴、温馨的田园画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青年画家常庆利创作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5.
《重庆与世界》2017,(12):74-77
<正>解放碑、朝天门、凯旋路、千厮门、十八梯……或许很多人已经不记得这些重庆标志性地点旧时的风貌,但在铜梁画家秦廷光的笔下,目前已有24处老重庆标志性地点得以"复原"。今年3月,铜梁画家秦廷光完成了历时4年多创作的24幅"老重庆组图",他以毛笔白描的手法生动再现了消失的千厮门、朝天门、储奇门的情景和行业,这是他为重庆直辖2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也是继完成《乡愁铜梁》一书结集出版后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6.
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密不可分。他被同时代绘画大师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又被国际艺术学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然而,他羁留漂泊海外几十年但始终不肯加入居住国国籍,怀着未了的思乡心愿逝于异乡的后半生经历,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13年前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斯堡市的一座公寓里,年逾80岁的海伦·雷斯罗波夫人十分珍贵地将一幅中国水墨画挂在墙壁上。这幅画描写了一位手持绢扇半遮面的少女和一群围绕在他身边的天真活泼的雏鸡。这是中国女画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女画家协会主席单应桂特意为海伦创作的,画中的意境把海伦带到一种和平、温柔的心境之中,唤起了她久远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赵权利 《新西部(上)》2014,(6):F0003-F0004
我谈谈关于题材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看到自古以来的很多画家专擅某一类题材。那么一个画家为什么要选择这类题材而不是选择另一类题材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呢?我想主要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画家最熟悉的,二是画家喜爱的,三是画家倾注了深厚感情的。古代一位宫廷画家,他一辈子生活在宫廷里,一生从事某一类宫廷题材的创作,这个题材就是他最熟悉的,但未必是他喜欢的。比如说清代的郎世宁,他画了很多宫廷的爱犬,不一定是他对狗有什么感情,可能是他最熟悉这个题材。再一个就是喜欢这个题材,现在有很多内地画家描绘边疆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画了很多少数民族人物、边疆地区的景物,这些是画家喜欢这个题材,未必是他最熟悉的。另一种就是融入画家生命之中的,与画家性命息息相关,具有深厚感情的一类题材。  相似文献   

9.
收藏信息     
成都画院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画展”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成都画院于2005年8月15日至19 日在画院展览厅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画展”,展出了画院画家精心创作的近百幅国画、油画和书法作品。画家通过画笔回忆了抗战的艰难历程,描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对无数抗战英雄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有位摄影师以居住在浦东老房子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是一幅幅颇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言者绘声绘色,听者自然兴趣盎然。“而且,他不住在上海,为了拍这些照片,他来了浦东几十次。” 闻言,心中更生出些好奇,于是打定主意要会一会这位摄影师。  相似文献   

11.
李恒才     
《发展》2013,(7):I0004-I0004
李恒才,生于1962年12月,西北师大美术系毕业,国家二级美术师,甘肃省国画院山水画创研部主任,武威市美协副主席,武威市画院画家,中国西部画院理事,中国大风堂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2009年对2010年7月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山水画工作宣高研班,2010至2011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山水画工作室精英班。多幅作品参加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重要展览并获奖。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我国源远流长的美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幅画卷:自1997年以来,从天山脚下,从渤海之滨,从北国边陲,从天涯海角,几乎每天都有画家或搭汽车,或坐火车,或乘飞机,千里迢迢来到浙江东阳金灿文化城,在这里挥毫作画。 王密来了。这位享誉东北的画家,在东阳积半年心血,创作出《五百罗汉》图。该画宽2.3米,长360米,总面积达800平方米。 卢辅圣来了。这位著名美术理论家、画家、上海美术出版社总编,在东阳留下精品  相似文献   

13.
郑帅 《魅力中国》2013,(25):110-110
陈钰铭的现实主义巨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再现了当年难民慌不择路的场面。陈钰铭历时四年创作完成的水墨画《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是一幅长6米高3米的巨幅水墨画。画家采用他一贯的“重”和“黑”的风格来表达悲剧主题。写实的水墨语言。垂直的叙述力度,长驱直入,直达核心,再现了中华民族78年前耻辱的一幕。为了艺术地再现当时那种山河破碎、痛失国土时人民的心情和处境,从而强化后世对历史事件的记忆。画家巧妙布局和精心构图。这幅画在艺术上的最大价值,是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往前推进了一步,画家打破了中国水墨人物画讲求平面铺排和肖像罗列的传统,运甩了西方绘画技法中透视关系和纵深效果.使画面丰富、饱满。更具层次感。  相似文献   

14.
他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所绘作品,不论油画还是水墨画,决不庸常,而且在浪漫华丽的格调中越来越透出了贵气。——贾平凹我认识画家余石先生,是从他笔下的荷花开始的。那是在一次美术展览会上,我发现几幅署名余石的墨荷非常独特,那浓墨  相似文献   

15.
虽然以时间界定为时两年的中法文化交流年已经拉下帷幕,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长河却源远流长而不息奔腾。10月14日至16日由山东文化交流中心等6家单位主办并于山东美术馆行展的“法中艺术家7人画展”便是其间一朵绚丽的浪花。法国人的浪漫与中国人的朴实在艺术家的笔端诞生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站在法国艺术家皮亚扎精心创作的“仁爱之火”面前,既给人一种宇宙自然的真实写照,又具有梦幻般的境界。在“法中艺术家7人画展”的127幅作品中,皮亚扎就占有39幅。法国著名作家玛虑儿·侯贝莱丝这样评价今年80岁高龄的皮亚扎: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人们,在社会“转型”的巨大推动下,既要竞争拼搏,又要处变不惊,因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复杂的心态,构成了一幅极其自然的“时代表情”。孙成河笔下的“天空下的世态”,表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表情。捕捉并表现这种极富时代特征的情景,从普遍中寻找个别、从现象中寻找本质、从平常中寻找典型,并把它们诉诸笔墨,展示当下城市的人、生活与世态,是什么使画家对天空下的世态如此感兴趣呢7我想,它显然表明了画家仍然坚持在生活中的某种寻找。当然,他寻找的不再是人性的古朴与本真,而是在新时空中的“异化”现象。孙成河感兴趣的正是这个正在发生“异化”的过程。他似乎觉得在“异化”时代,天空下世态的复杂与丰富更能启发他的创作思考与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7.
正各界爱心助残,刘超北京圆梦。2月21日上午,来自大连的44岁脑瘫画家刘超国画作品展《刘超的世界》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他以自强不息精神创作的100余幅作品博得首都各界人士赞叹和好评。刘超成为脑瘫画家进京办个展的中华第一人。刘超现任大连市残联美协副主席,他12岁开始学习绘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母亲帮助下自学成为一名有成就的画家。去年9月,刘超走进天津卫视《幸福来敲门》,讲述艰难幸福的成才故事,吐露进京办个展梦想,在全国引起反响。在中残联鼎力支持下,大连市残联、市文联和渤海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了这一爱心活动。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渤海艺术研究院做了大量义务筹备工作,租专车把画作运到北京。经天津卫视牵线,北京炎黄艺术馆免费提供了场馆。大连聚鑫印  相似文献   

18.
杨素懿 《魅力中国》2013,(25):296-296
林风眠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画家、教育家、艺术家。他将西方现代艺术巧妙的运用到中国画创作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这最重要就是他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悦浦 《走向世界》2012,(31):72-73
这些年,王永胜的作品不断地在改变着面貌,基本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沿着清淡素雅、幽冷隽异的主体格调向纵深发展。这说明,他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很重视艺术家精神素质的凝练。画家的创作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勤于动手,一个是勤于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凡是成功的画家,在这两方面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创作的方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与世界》1994,(1):42-42
重庆著名青年画家周顺恺的中国画展览近日在渝开展。回族画家周顺恺是中国美协会员,市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他从事绘画创作20多年,基本功扎实,尤擅人物画的创作。作品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出国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收藏。这次展出的45件作品,多是他近年的新作,以表现艺术家风彩、少数民族风情和戏剧舞台人物为主。如表现彝族同胞生活的《童叟图》,画面由一大一小两块墨团构成,一根下斜线将祖孙两人相连,用笔粗犷自如,又细腻传神,对比强烈,充满情趣。他的代表作《孔子衰年著书图》、《白石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