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孙阿妞 《金融与经济》2012,(3):39-40,71
本文详细介绍了P-Star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1996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Star模型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有较好的解释和预测能力,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的GDP和CPI数据,应用基于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估算我国产出缺口,并进行了模型合理性和模型稳定性评价。实证研究表明,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同影响,需求冲击表现为周期性扰动;利用不同时期样本数据估算的我国产出缺口非常相近,SVAR模型稳定性较好;基于SVAR模型估算的我国产出缺口周期转折点与基准经济周期转折点基本保持一致,产出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周期走势。总体看,SVAR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我国产出缺口。  相似文献   

3.
产出和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课题之一,自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来,关于产出和通胀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本文从卢卡斯不完善模型出发,选取2000-2010年的季度数据进行检验,认为产出和通胀不存在明显关系,并对经验数据和模型的不匹配给出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根据当前阶段的经济形势,分析了推动未来物价上涨以及预测未来物价变化的经济金融变量,然后对通货膨胀率与这六个经济金融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得到,货币供应量、资产价格、汇率等是推动了未来6个月到12个月物价上涨的动力,前者已经很大,后两者也逐步转向提升物价的方向,可见推动未来物价的因素逐渐显现;而产出缺口具有预测未来3个月到9个月物价变化的信息价值,虽然目前产出缺口还是负的,但已经大幅缩小,意味着未来物价可能上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发现:融资约束效应、实业资本空心化效应、负收入效应和储蓄效应等机制是导致房价与通胀、产出之间非线性动态关系的重要原因。运用门限模型对中国现实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房价对未来产出与通胀的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当房价处于低增长阶段时,房价增长率对于通胀与产出产生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当房价处于高增长阶段时,房价的这种影响效果不显著。(2)相对于线性模型,门限模型设定能够有效改善房价对通胀和产出的预测效果。因此,如果政策当局希望充分利用房价中所包含的关于未来通胀与产出的领先信息,进而实现"稳定通胀预期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之目标,则需将房价水平维持在低增长机制中。  相似文献   

6.
对2009年至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概括性分析,分别从产出、货币、输入性因素和成本要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和IS-LM-BP理论建立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动态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并选取中国近十余年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通胀形成原因和经济变量的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全面分析,给出治理通胀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中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估算我国的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并建立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通货膨胀预测。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我国通货膨胀,从而能为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提供良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国1979–2010年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实证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剧增导致基础货币过度投放,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货币市场对冲操作、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使用新增外汇储备买进特别国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测:基于ARIMA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货膨胀预测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一个关键性变量。我们在研究国外学者对通货膨胀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1990年1月到2007年11月的CPI月度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分析和短期预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ARIMA(1,1,10)模型为我国的通货膨胀提供了较好的预测,如果央行能依据通货膨胀预测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的时滞,有利于正确地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测,最终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朱婷 《中国外资》2011,(19):85-87
通过对可能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包括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水平和工资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可知我国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居民预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快速提升,中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明显。从国际实践看,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十分复杂,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尚难以得到普适性的结论。本文结合中国的有关数据,在对金融脱媒程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凯恩斯IS曲线的变化。我们发现,金融脱媒因素的引入显著增强了IS曲线中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弹性。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脱媒有助于利率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促使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更加有效,并促进调控方式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经济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选用1980-2011年山东省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山东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经济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而且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每增加1%,会引起通货膨胀比率上升0.39%,滞后二期的经济增长每增加1%,通货膨胀比率降低0.02%.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使用PVAR模型对11个发达国家1999~2009年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11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显著地降低了通货膨胀水平,但这种效应存在滞后;反之,通货膨胀对于货币政策透明度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加强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从长期看对治理通货膨胀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敏 《时代金融》2014,(9):10+15
本文从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出发,首先构造了增广价格调整模型,并利用我国的经济数据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对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货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在实证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了我国和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改变我国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对国际因素敏感性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1)相比于全球产出缺口,我国产出缺口对国内通胀的影响较大;动态分析显示,全球产出缺口对我国通胀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而国内产出缺口的影响较为稳定;(2)我国或全球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会显著改变我国通胀对全球产出缺口的敏感性,但二者协同程度的高低会负向影响我国通胀对全球产出缺口的敏感性.建议科学研判国际因素的外溢性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协同性,保持政策定力,注重引导市场预期,维持物价基本稳定,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霾尚未褪去,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普遍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这无疑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抑制通货膨胀,就要明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18.
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政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中央银行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利率政策工具来对付通货膨胀。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选择的利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扩大其浮动幅度;提高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央行票据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和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推动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上升;调整或调控外币存贷款利率和外币债券利率;实行差别贷款利率,提高加罚息水平,改变贷款计结息办法;改变储蓄存款计息规则。建议取消利息税。  相似文献   

19.
分析Kalman滤波和多变量HP滤波的原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理论基础,利用Kalman滤波和多变量HP滤波方法估计我国1995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2季度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估计结果表明各产出缺口基本上与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相吻合。利用Coe和McDermot(t1997)预测模型和VAR模型检验表明产出缺口能够很好地预测通货膨胀率,尤其是Kalman滤波估计的产出缺口预测效果更好。因此产出缺口对于货币当局的政策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束丹  袁成 《金融纵横》2014,(6):16-23
在经济愈加开放的背景下,由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投资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我国物价波动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梳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分解出四个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至今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其中价格传递机制影响较直接,国际收支差额传递机制和国际资本流动传递机制影响是间接和滞后的,汇率因具有传递作用对我国输入型通胀水平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